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学生主动地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导师的交流,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地去寻求答案。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从内容的选择、人员的组成、方法的确定、进程的安排、计划的实施、论文的撰写到成果的展示,学生都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给予学生冲破束缚,勇于创新的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综合性、研究过程的的实践性以及成果的教育性,都规范和整合了素质教育的部分内容,使之更稳定、更深入。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规范化实施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逐步确立了“动员培训、选题开题、研究实践、结题展示”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1.丰富多元的动员培训
科学研究方法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教材文笔简练、图文并茂,采用的学生课题案例突出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使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研究得以统一;互动式的校本研究方法培训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优秀课题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走进“社会大课堂”——首都高校、中科院的实验室……正是这些,使课程的理念、课题研究的程序慢慢地沁入学生心里。
2.自主而科学的选题开题
教师精彩而热情的课题意向发布标志着选题阶段的开始,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在学校研学平台上发布课题意向,在年级展板展出,并向全体学生介绍,学生具有对课题的选择权,寻求伙伴权,聘请导师权,在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经过开题前的准备,以班为单位,通过富有激情和充分论证的宣讲、答辩与评审,以及课题立项,最终进入研究实践阶段。
3.个性化的研究实践和创新
研究实践阶段彰显个性化的指导,除了导师的面授,我校自主研发的网络平台提供了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的在线互动,使信息沟通方便、及时,实现了课题研究的精细化管理。校外教育资源为在课题研究方面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给予了学生更自由的空间。
4.丰富多样化的结题展示
在结题阶段,学生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课题的创新研究成果:规范的结题报告,小制作、小发明的成果展示会,由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的成果模拟鉴定会,巧妙构思的电子展板,唇枪舌战的结题答辩……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果
1.创建新颖的课程组织实施模式
除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及自主研发课程专用的网络管理平台,新颖的课程组织实施模式保证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学校建立起研学课程的组织机构——研究性学习教研室,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指导及日常管理。同时,建立教研室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协调体系——课代表制。课代表负责课程的管理协调工作,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2002年9月至2009年7月,学生完成课题的数量达到1338项,其中优秀课题861项,占64.3%。
学生课题校外获奖情况(2002年10月-2009年7月):全国奖15项,北京市奖49项,西城区奖97项,其他专项奖7项。
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论文(含案例)获奖情况(2002年10月—2009年7月):全国奖12项,北京市奖12项,西城区奖22项,其他专项奖2项。
随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入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高一年级的课程目标与高二年级不同,前者注重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掌握课题研究的程序,后者要引导学生选择满足自己未来发展需求的更高质量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才能达到各自的课程目标?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在研究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教师收获
共同成长 感受快乐
韩玉平(北京师大二附中)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端和关键。选题既要符合中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要尽可能立足本地实际,要有地域特色,要针对当地的自然区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这样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内容接近学生生活,信息和素材容易获得;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这几年,我指导学生进行的课题内容主要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容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等。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作为指导老师,我也与学生们一起参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入实验室与专家导师一起进行课题指导……这些活动是拓宽视野的好机会,促进自身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巩固和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我与学生们一起“同成长 共快乐”。由于高中学生群体知识的绝对储备量要优于教师个体的知识储备量,尤其是他们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更优于教师知识的单一性,而教师的能力储备和经验储备要优于学生,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感悟
享受研学 收获无限
重塑自信 当我出色地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发现:我能行!只要相信自己,自己就是最棒的!
——2006届李雪朦
坚韧不拔 只要不怕挫折,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天地任你遨游。
——2006届李雪晨
我學会了如何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它将会使我受用一生,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路。
——2006届腾跃
甜蜜合作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酸涩的不起眼的小山楂,而集体的爱与团结,就像裹在外面的冰糖,让我们变得灿烂、晶莹而且甜蜜,把我们串在一起,永远也不分开。寒风吹来的时候,冰糖葫芦冻得更结实,顽强地站在冬日里。
——2010届窦豆
心怀感恩 尽管手冻得通红,可心里却暖洋洋的。我仿佛感受到了填写问卷者一颗颗炽热的心,仿佛看到一幅更加美好和谐的校园画卷在我面前展开。
——2006届朱思斯
乐而不疲 研学应该是一个忙碌辛苦的样子。它应该是我们动用一切手段寻一项资料而不得时的无奈;是印好600份调查问卷后发现某个选项没有打上去的懊恼;是太累了生病时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淌这趟浑水的后悔。但它同时令人兴奋,在完成采访的时候;在受到专家肯定的时候;在绘制统计图表的时候;在看见成果的时候。这就是我的研学。因为它,我乐而不疲。
——2010届胡颖怡■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规范化实施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逐步确立了“动员培训、选题开题、研究实践、结题展示”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1.丰富多元的动员培训
科学研究方法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教材文笔简练、图文并茂,采用的学生课题案例突出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使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研究得以统一;互动式的校本研究方法培训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优秀课题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走进“社会大课堂”——首都高校、中科院的实验室……正是这些,使课程的理念、课题研究的程序慢慢地沁入学生心里。
2.自主而科学的选题开题
教师精彩而热情的课题意向发布标志着选题阶段的开始,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在学校研学平台上发布课题意向,在年级展板展出,并向全体学生介绍,学生具有对课题的选择权,寻求伙伴权,聘请导师权,在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经过开题前的准备,以班为单位,通过富有激情和充分论证的宣讲、答辩与评审,以及课题立项,最终进入研究实践阶段。
3.个性化的研究实践和创新
研究实践阶段彰显个性化的指导,除了导师的面授,我校自主研发的网络平台提供了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的在线互动,使信息沟通方便、及时,实现了课题研究的精细化管理。校外教育资源为在课题研究方面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给予了学生更自由的空间。
4.丰富多样化的结题展示
在结题阶段,学生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课题的创新研究成果:规范的结题报告,小制作、小发明的成果展示会,由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的成果模拟鉴定会,巧妙构思的电子展板,唇枪舌战的结题答辩……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果
1.创建新颖的课程组织实施模式
除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及自主研发课程专用的网络管理平台,新颖的课程组织实施模式保证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学校建立起研学课程的组织机构——研究性学习教研室,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指导及日常管理。同时,建立教研室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协调体系——课代表制。课代表负责课程的管理协调工作,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2002年9月至2009年7月,学生完成课题的数量达到1338项,其中优秀课题861项,占64.3%。
学生课题校外获奖情况(2002年10月-2009年7月):全国奖15项,北京市奖49项,西城区奖97项,其他专项奖7项。
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论文(含案例)获奖情况(2002年10月—2009年7月):全国奖12项,北京市奖12项,西城区奖22项,其他专项奖2项。
随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入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高一年级的课程目标与高二年级不同,前者注重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掌握课题研究的程序,后者要引导学生选择满足自己未来发展需求的更高质量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才能达到各自的课程目标?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在研究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教师收获
共同成长 感受快乐
韩玉平(北京师大二附中)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端和关键。选题既要符合中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要尽可能立足本地实际,要有地域特色,要针对当地的自然区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这样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内容接近学生生活,信息和素材容易获得;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这几年,我指导学生进行的课题内容主要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容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等。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作为指导老师,我也与学生们一起参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入实验室与专家导师一起进行课题指导……这些活动是拓宽视野的好机会,促进自身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巩固和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我与学生们一起“同成长 共快乐”。由于高中学生群体知识的绝对储备量要优于教师个体的知识储备量,尤其是他们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更优于教师知识的单一性,而教师的能力储备和经验储备要优于学生,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感悟
享受研学 收获无限
重塑自信 当我出色地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发现:我能行!只要相信自己,自己就是最棒的!
——2006届李雪朦
坚韧不拔 只要不怕挫折,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天地任你遨游。
——2006届李雪晨
我學会了如何面对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它将会使我受用一生,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路。
——2006届腾跃
甜蜜合作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酸涩的不起眼的小山楂,而集体的爱与团结,就像裹在外面的冰糖,让我们变得灿烂、晶莹而且甜蜜,把我们串在一起,永远也不分开。寒风吹来的时候,冰糖葫芦冻得更结实,顽强地站在冬日里。
——2010届窦豆
心怀感恩 尽管手冻得通红,可心里却暖洋洋的。我仿佛感受到了填写问卷者一颗颗炽热的心,仿佛看到一幅更加美好和谐的校园画卷在我面前展开。
——2006届朱思斯
乐而不疲 研学应该是一个忙碌辛苦的样子。它应该是我们动用一切手段寻一项资料而不得时的无奈;是印好600份调查问卷后发现某个选项没有打上去的懊恼;是太累了生病时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淌这趟浑水的后悔。但它同时令人兴奋,在完成采访的时候;在受到专家肯定的时候;在绘制统计图表的时候;在看见成果的时候。这就是我的研学。因为它,我乐而不疲。
——2010届胡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