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qing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校园是相对封闭的空间,校园里的成员是“社会人”,更是“校园人”,校园文化独具特征。作为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的校园物质文化自然具有鲜明的特质,研究校园物质文化要立足于校园生态环境,紧紧围绕校园物质文化的要素。本文以中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为视角,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校园 物质文化 作用 不足 发展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创设艮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美的环境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教科书,是学校课堂教科书无法替代的。校园环境应该是健康、活泼、积极而和谐的,能反映时代气息,激发学习热情,激励学生斗志,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理想园地。
  (二)提供潜在的育人氛围
  苟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晏子春秋》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也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不仅基础设施完备,还会有美妙的花圃、幽静的林阴道,或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甚至连一个挡车石球、一个垃圾箱的设计,都蕴含文化气息。
  (三)培养初始的审美意识
  作家张方宇说过,所谓审美,就是既能以整体性的眼光看事物,同时又能觉察到它的深度。学生流连于校园草坪和花园,驻足于喷泉池边,仰首于苍松古柏之下,倾听轻快的校园音乐,会情不自禁感受到身边之美无处不在。席勒说:“如果迫使人进入社会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会原则的是理性,赋予人以社会性格的却只有美。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教师育人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将来能成为社会合格人才,如果学生失去审美环境,天天只能面对书本,那么学校教育就是失败的。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和困境
  近20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沉醉于应试教育,盲目追求升学率
  忽略物质文化建设,甚至造成畸形的校园文化形态。有些“高考工厂”甚至在楼梯上张贴五彩缤纷的数理化公式;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所谓经典标语挂在墙上;学生在升国旗时,能站在那里专心致志看书……如此校园物质文化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吗?
  (二)空有物质“外壳”,没有“文化”内涵
  有些学校,硬件设施配置先进齐全,但学校不仅教学质量较差,而且校风日下。究其根本,是学校没有发挥校园物质建设的精神作用,使校园设施形同摆设。学校如果没有把办学的目标、方针、理念融入学校的“硬件”建设中,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三)管理者影响力的负面作用
  实质上说,一个人的影响力就是指一个人的气场。气场是指基于个人在学识、经验、性格、修养、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对周围具有辐射影响力的抽象能量。如果学校管理者或擅自决策,或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挖掘不够,或固步自封,不敢创新,或对新事物、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缺少敏锐的感受力,或不敢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难以作出科学合理规划。
  (四)农村中小学物质文化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虽然城乡教育总体差别逐渐缩小,但核心差别还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农村学生综合素质难容乐观,这给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另外,留守儿童较多,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困难,教育的责任过于倾向于教师,教师有时力不从心。农村中小学物质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三、我校物质文化建设理念清晰、目标明确、成绩显著
  (一)整体规划科学合理
  我校入门甬道宽敞,视野开闊。甬道两侧花园和喷泉对称,仰首远望,行政楼和教学楼顶端的“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十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棵巍巍古松耸立喷泉北侧,是我校典型标志。松树的北侧自东向西依次是两栋教学楼和一栋行政楼,一字排开,三栋楼之间互有走道贯穿,来往方便。整个规划,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的布置即相互独立,又宛然一体。
  (二)以生为本,关爱学生
  我校在采取封闭教学的同时,力求把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学校全面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校如家。公用电话、纯净水设备、活动场所都随时可用。教室多媒体配备齐全,校广播室准时播放,心理咨询处随时为学生解除思想困惑……学生学习生活得到良好保障。
  (三)师生共建,富有个性
  我校荷花池是师生共同设计,共同挖掘的,己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景点。我校的甬道也是师生亲手铺设,己成为一条励志之路。
  (四)物质文化建设有效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我校在绿化、美化、净化等方面工作已有较大进展,并且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作为固镇县东部唯一的完全中学,蚌埠市市级示范中学,市级平安校园,市级文明单位,我校发展日新月异。多年来,我校不仅中高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而且各项文体娱乐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一直争取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正不断以加快的步伐迈入新的辉煌。
其他文献
一、“换老师”,风波起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公布成绩的那个晚上……  “罗老师,这次期中考试我们家小王的英语成绩下降了20多分啊!以前王老师教他时他学习英语特别积极,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英语作业,还会主动买辅导书做课外练习。这学期换了李老师后,他对英语的兴趣一落千丈,成绩直线下降。罗老师,怎么办啊?”  刚结束通话又有一通电话打进来。“罗老师,我们班英语平均成绩在年级里排第几名啊?据我了解,我
期刊
课程资源又称为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课程和教学实施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分类标准不同自然也就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前所能够预设并能够搜集到或者是通过学生能够做好准备的,而对于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则不在考虑的范畴。  毋庸置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导工作,已经越来越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双重地位,一个是客体地位,一个是主体地位。客体指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师性。主体指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
期刊
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是社会通过舆论和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青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应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就需要了解和探索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然后采取较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为前提。  一、重视情景教育,培养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是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一般表现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
期刊
《唱京戏》是上音版四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歌唱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能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京剧中西皮流水这一唱腔的准确感知与体验,完成对京剧初步的审美体验。同时在掌握一定的京剧知识与技能过程中,使京腔京韵徐徐沁入学生心脾,也使京剧这门国粹能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功在课前准备  (一)学情分析,确定预设  《唱京戏》的文化语境含义为京剧是古老东方的一颗艺术明珠,它形成于19
期刊
教育信息化的提出是为了响应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号召,提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对传统教育过程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新型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主张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目标的融合,致力于培养更适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融合,鼓励各级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符合社会
期刊
一、为什么《指南》要把社會领域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最终也必然从一个“生物”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个性品质、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童年生活的幸福感,身心健康,知识、能力、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要求‘发展素质教育’。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未来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品质。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从幼儿园
期刊
在长期班主任工作中,使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一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抓住时机,具体指导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角色的转换,对学校的学习完全生疏,许多规则和道理对成人来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期刊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少不了批评教育这种形式。但如何使批评运用得当,行之有效,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因人因事而异,做到有情有理,程度适宜,使批评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好效果,这在方式方法上是大有讲究的。  师生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真正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还是一味强调上下之间的服从,在批评教育时方法运用得恰当与否,确实是关系到能否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有的教师在担任班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