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征役思归诗中的植物意象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中有不少反映征役之苦、征夫怀归、思妇思归的诗作,而在征役思归诗作中出现了不同的植物意象,如杨柳、萱草、采摘物等,诗作通过植物或植物生命形态的变化来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将自然界植物的节律与人内心的情感律动结合起来,以此来反映征夫对家园与亲人的思念,反映男儿出征在外,思妇想念丈夫早日归来的情绪。
  关键词:《诗经》征役诗;思念;植物意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上至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周代社会生产、政治统治、爱情婚姻、战争徭役等多个方面,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部具有周代社会百科全书性质的诗歌总集。繁重的征役生活是当时下层平民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诗经》中有不少反映征役之苦、征夫怀归、思妇思归的诗作。而在征役思归诗作中出现了不同的植物意象,通过植物或植物生命形态的变化来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将自然界植物的节律与人内心的情感律动结合起来,以此来反映征夫对家园与亲人的思念,反映男儿出征在外,思妇想念丈夫早日归来的情绪。
  一、征夫怀归诗中的植物意象
  作为一个讲究安土重迁的民族,对家乡的思念与亲人的牵挂,是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永恒的心理特征。频繁的战争,迫使许多百姓参军服役,四处征战。常年在外的征役士兵对亲人与家园的怀念则有着更深刻的体验。他们把对家园与亲人的依恋通过很多植物或植物的生命形态表现了出来。
  1.杨柳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一位守卫士兵写的归途中的景象,并回忆了曾经出门时的风光。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最佳处“全在末章”。前五章皆言“出戍之故与在戍之形。”离家从征,生死未卜,“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时之景象,雨雪霏霏。一转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伤怀耳。”[1]诗人将征战后幸存下来、归乡途中追忆往昔的感慨融入景物描写中,当年被征入伍离开家乡奔赴战场时,春天嫩黄的柳条随风摆动,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而今终于在冬日漫天飞雪中踏上了归家的旅途。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士兵惜别家乡之情水乳交融。从外在形态上看,正是因为杨柳婀娜多姿,枝条垂幔,随风飘荡,多情柔婉,杨柳这个意象才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在《小雅·采薇》中,杨柳已经不单纯是士兵来时路上的一处景物,而是成为诗人表达感情,传递思念的一个载体。自《诗经》始,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离别之意,后代很多写离别之情的诗词歌赋也借杨柳传递情谊,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薇菜、棠梨树等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生命形态
  《小雅·采薇》是一首征役诗。程俊英《诗经注析》中说:“这是一位士兵在返乡中所作的诗。表达了戍边士卒久役在外,思归心切的思想感情。”[2] 《采薇》开头三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诗人用薇菜的生长过程起兴,“作”、“柔”、“刚”展现了薇菜生长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自然形态:“作”(生长)——“柔”(柔嫩)——“刚”(成熟),三种形态在时间上存在递进关系,同时也象征士兵久戍不归状态下内心情感的变化:薇菜刚发芽时,士兵已开始盼望归家,这时的盼归之情某还能被爱国热情所淡化;而到了薇菜开始蓬勃生长之时,士兵那思乡的忧愁也开始不可遏制地生长,充盈着内心,而至薇菜成熟之时,膨胀的乡愁折磨得士兵痛苦万分。《小雅·采薇》中,薇菜生长过程的自然生命节律与士兵内心的情感律动频率一致,通过可感可视的植物的蓬勃生长状态,表现士兵心中愈来愈强的思念盼归之情。《小雅·杕杜》用茂盛却孤单的棠梨树自比,通过棠梨树比喻自己正当壮年服役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孤独处境。
  二、思妇思归诗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征役诗中的主人公,不仅有离家在外吟唱思乡之曲,心心念念想与家人团圆的征夫,也有在家望眼欲穿盼望丈夫归来的妻子。为了排遣浓重的相思愁绪,守在家乡的思妇有的通过种植萱草来忘忧,有的借采摘植物以寄情。
  1.萱草
  《卫风·伯兮》詩曰: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关于这首诗,高亨在《诗经译注》中说:“丈夫从军远征,过时而不返;思妇在家盼归,忍受着思念的煎熬。”[3] 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谖草又名萱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故又名忘忧草。今名黄花菜、金针菜。”[4]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在哪里能找到忘忧草呢?它就种在堂屋的北面。魂牵梦萦希望丈夫回来,想忘忧而不能,以致忧思成病。从“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再到“焉得萱草,言树之背”,层层递进,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深,使她“心痗”,在“思”无法排解之时,女子想到了在庭堂种植萱草来缓解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借以忘忧解愁,从此世人称萱草为“忘忧草”。
  2.寄情的采摘物
  在《诗经》的征役诗中,有一些诗作跟女子采摘植物有关。古人相信,植物可作为心灵与心灵感应的媒介来传递感情。女子认为,自己采摘过的瓜果植物可以对出门在外的丈夫产生影响,使其感知到自己的思念之情与盼归之心,获得感应的丈夫将很快踏上归程。《周风·卷耳》是一位妇女想念她远行的丈夫的诗。开头写了女子采摘卷耳,“卷耳”是一种普通的野菜,可入口食用,也可作药用。但为何女主人公采之又采,浅浅的筐子总装不满呢?原来是想念丈夫而无心采摘,“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从诗中出现的金罍、兕觥、有乘骑、有仆人可以看出,主人公极可能是贵族,那么采卷耳不会是为了果腹,而是有寄托情思之用。叶舒宪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中说:“采摘卷耳的母题同采蘋采蘩采荇菜一样,绝非穷人挖野菜用以糊口,而是与情爱相思密切相关的爱情咒术用品。”[5]《小雅·采绿》与《周风·卷耳》相互印证:“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也是一首丈夫逾期未归,妇人相思满怀的诗作,女子独守空房,相思难解,便通过采绿、采蓝将自己的相思之苦传递给逾期未归的丈夫。在这些诗作中,女子在采摘植物的时候,是把某种植物作为心理感应的媒介物,自己可以把所思所想传递给它,这样植物便有灵性了。此时,被赋予情感的植物作为媒介物传递到另一方,采摘物寄情的作用也就实现了。
  周代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重农社会,周人在观察、依靠大自然的过程中熟知了许多动植物的特性,因此在吟唱诗歌时有意识地植物的自然特性与自己的社会实际结合在一起,精心挑选出了那些能够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相契合,与自己将要抒发的情思有所关联的植物,从而寄希望于这些植物意象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情感生动地传递出来。杨柳、萱草、薇菜、卷耳等植物只是《诗经》记录的周代自然界众多植物中的几种,而作为《诗经》中不可或缺的征役诗,很多诗作从征夫和思妇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创作,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引用了这些被赋予感情色彩的植物。这些植物意象,不但体现了先民早期的风土民情,而且在或委婉或直接传达相思情意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充实了后代诗词歌赋中的古典意象。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341 页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 463 页
  [3]高亨:《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第 91 页
  [4]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 112 页
  [5]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82 页
其他文献
摘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开展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舞蹈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渗透美育,以此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本文以普通高校为例,就舞蹈教学中美育渗透路径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美育;渗透  0.引言  就当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来看,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味地向学
期刊
摘要:音乐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总结,是人们常见的艺术形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是人们享受的过程;群文音乐欣赏是群文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们来带更多美好的体验,还能刺激人们更加奋力追求美好生活。笔者从加强音乐欣赏教育入手,提高人们音乐欣赏水平,进而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更多动力。  关键词:群众文化;音乐欣赏;精神文明建设  群文音乐是群文
期刊
摘要:文明冲突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并对人类发展的走势造成了重要影响。文明冲突的根源来自于文化。文化差异带来摩擦甚至战争。但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看文明冲突,文明冲突显然不符合人类长期发展的利益。唯有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共同价值,从而缓解文明冲突。  关键词:文明冲突;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  一、文明冲突下的文化差异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并呈现出“一
期刊
摘要:我国陶瓷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时间的推移下已然成为了当下极具特点的艺术作品之一。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完善及创新,我国陶瓷艺术品更加绝美。在我国历史的迁移下,其承载着我国上下5000年的精神品质,拥有着独特性的特点。为了确保陶瓷艺术品的美观,陶瓷技艺者也在当前时代下丰富了绘画装饰内容,保证陶瓷艺术的多样性,进而推动陶瓷艺术品的发展,为我国艺术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绘画装饰;陶瓷艺术;运用  
期刊
摘要:铜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极为重要,而在所有的铜器里,铜镜的使用时间是最为悠久的,据研究调查有记录的铜器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上。早在战国时期,铜器就已经在我国的贵族人群中得到普及,尤其是在西汉以后铜镜,基本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得到了普及,直到清代玻璃镜的出现取代了铜镜。铜镜无论是自身的铸造工艺还是其纹饰图案,都展现了不同时代所具有的风格,而同时其花纹和纹样也象征着我国古代的审美情趣,所
期刊
摘要:当人类刚刚开始对审美进行认知的时候,在古代文明当中雕塑艺术就已经出现,并发挥出其自身的功用。人类的生活根本来说是离不开两种需求的,一种是物质上的需求,另一种就是精神上的需求。随着近几年周口店等多处遗址的发现,种种迹象表明雕刻艺术在中国古陶中就已开始萌芽,当时是作为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接下来雕刻艺术向着完美且实用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词:传统雕塑;现代雕塑;关系;发展  一、我国的传
期刊
摘要:我国的一直以来的得以依靠的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时伴随文化而产生的艺术作品也是有诸多种类的,比如我国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以及我国的陶瓷作品等都是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对我国的文化最好的表现者和呈现者,因此本篇文章对陶瓷艺术中的中国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陶瓷在中国文化的作用和陶瓷艺术中对于文化体现遇到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出加强中国文化在陶瓷艺术中的体现措施的结论,这样有助继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大众愈来愈重视时尚感和美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标准。尤其是在室内设计方面,社会大众更加注重时代元素的融入,主张以新中式的风格作为室内软装设计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风格,一方面能够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室内软装设计的创新发展,给人一种新鲜
期刊
摘要:嵌入式实时软件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简化软件设计流程,推动我国软件技术发展。有鉴于此,文中分析嵌入式实时软件技术的重要性,探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合理应用嵌入式实时软件技术的措施。  关键词:软件技术;嵌入式;实时软件  嵌入式的实时软件技术有着有效优化计算机软件相关系统、提升软件的实际工作质量、有效改善计算机在软件应用上的适应性和及时性等。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用嵌入式
期刊
摘要:随着地铁交通的飞速进展,在地铁壁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内容逐渐增多,地铁壁画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随之不断丰富。其中,西安地铁4号线中的地铁壁画既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具现代审美风尚,研究其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对西部城市地铁壁画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安4号线地铁壁画;地域文化;表现形式  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地铁壁画是城市与人们交流的窗口,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