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性T细胞17在系统性硬化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荟萃分析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旨在评价SSc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17比例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Science Direct,收集有关SS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1年2月25日,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I2与Egger检验用于评估研究间异质性与发表偏倚。

结果

共26个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包括1 160例SSc患者,778名健康对照组。总体而言,SSc患者中Th17细胞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95%CI)=1.85(1.33,2.38),P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SHN)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并确诊为胸腰段SHN患者80例,年龄45~75岁,性别不限,持续疼痛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将其分为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N组)和利多卡因输注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L组),各组4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药物(甲钴胺片 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同时两组患者每日均在B超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1次,根据皮损及疼痛部位确定阻滞的椎旁
目的比较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或联合皮内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或联合皮内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胸腰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23例分为3组:急性期(A组,n=42)、亚急性期(B组,n=38)、后神经痛期(PHN)(C组,n=43)。均在DSA引导下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参数为温度42℃,频率2Hz,电压40V,治疗时长为10min/每节段),记录3组术前1d及术后1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在疼痛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2014级在疼痛科实习的五年级学生48人,分批次到疼痛科进行实习。每批次参与实习人数为6人,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PBL组与常规组,每组3人。两组在同一学年进行本研究,PBL组与常规组分别为24人。PBL组采用PBL教学,带教老师负责选取病例与提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常规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多媒体讲课授学为主。通过课堂效果、出科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3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PBL组课
幻肢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虽然临床上有较多的治疗方法,但缺乏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方法。而脊髓电刺激在幻肢痛的应用,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幻肢痛患者的诊疗经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脊髓电刺激治疗幻肢痛的经验。
本文报道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治的3例上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经腋鞘置入电极进行桡神经短时程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总结该病例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国内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诱发的PHN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疼痛行为学表现。旨在比较现有PHN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阐明PHN致病机制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同时也为PHN动物模型的选择和改良提供参考。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SCI-NP)的发病率高,且发病机制复杂,传统临床方法常难以治愈。近年来,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在NP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在SCI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可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极化为M1型和M2型细胞分别发挥促炎和神经保护作用。本文以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为切入点,综述其在SCI微环境下的不同极化状态对NP的作用机制,为SCI-N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因其无创、安全、经济、有效等优点在疼痛科疾病治疗中受到青睐。本文综述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疼痛科的应用及进展,以期为疼痛性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回顾性探讨、研究主动脉炎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从武汉亚心总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1838例升主动脉病理资料中筛选出活动性主动脉炎24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数据、实验室检查、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及随访情况。病理学资料包括主动脉瓣和主动脉的大体所见、病理组织分型及组织学改变。连续变量以±s来描述,频数分布用百分比来描述。结果在这24例活动性主动脉炎中,术前临床确诊为动脉炎1例,怀疑动脉炎7例,其余16例在病理检查中发现。由病理检查
目的分析儿童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风湿科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新发儿童白塞病患者86例的临床特点。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86例患儿中儿童白塞病发病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0.1~15.9岁,平均(7±4)岁;确诊年龄1.3~16.6岁,平均(10±4)岁;发病至确诊病程0.5~168个月,中位病程21个月。86例中首发表现最常见口腔溃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