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欧洲之十六 卫生间的革命历程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科学家有天突发奇想决定一年不用厕所,他每每坚持户外放松,并不可思议地将自己的宝贝全都小心收存。一年后,他发现风干了的肥料居然未装满两个鞋盒。由于未入厕,一年内节约的马桶冲水量为1.2万加仑,相当于5000个鞋盒的承载量。两个鞋盒的巴巴需破费5000鞋盒的水资源,这是否过于浪费?且排泄物中还蕴含着可以利用的珍贵肥料。
  
  从便盆到抽水马桶
  
  远在古罗马时代,房舍中没有卫生间设置,若想方便就令家奴取来便壶。公元前一世纪,威斯庇申皇帝在罗马建造了公共小便池和公共厕所,它是由一排排悬挂在水槽上的座位所组成。那时还未出现卫生纸的文明概念,人们在木棒顶端绑上海绵用来善后,海绵被浸泡在盐水里,一位消费后冲刷一下再供下一位使用。从轮番使用公用海绵清洁来看,古罗马时代的排泄堪称一件公共事务。虽然到了中世纪时,开始有私人卫生间问世,但只有个别上流富豪享用得起。那时广为流行的是原始马桶座,通常设于两座建筑物之间并悬在空中,很像《十日谈》中描述的那样。比如,书中马贩子安德罗西奥,就是在街头公共马桶边上失去平衡,跌进下面肮脏的污水沟。
  人类何时开始挑战户外排泄这一原始的传统呢?据传第一座所谓现代化观念的卫生间,出现于1596年左右,应归功于英国约翰·哈林顿爵士的创举。当年他为其郡长官修建了一个新潮的抽水马桶,同时孝敬了其教母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同样的一座。不过,由于这个稀奇玩意的种种缺陷,终使得女王厌倦了对现代化尝试的耐心,改回使用传统的坐便盆更得心应手。坐便盆的好处之一,即是上流贵族可借此显示自己的富贵和艺术创意,最考究的坐便盆,当属英王亨利八世的钟爱之物,那是用黑色天鹅绒、缎带及精美流苏装饰起来的艺术品,并特别镶嵌了2000枚镀金饰钉。
  抽水马桶被毙掉后,便壶依然是举国上下的最爱,完事后将其倒入污水池或泼在外面的街道上。对此,苏格兰爱丁堡居民较文明些的方式是,人们将污水泼向行人头顶之前,先吊上嗓门喊一声:“Gdrdyloo”。实际上这源自一句法语,意思是“小心水来了”。18世纪时,有一类在大街小巷闲逛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标志是一手提着木桶,另一手举着件斗篷,三急之辈讨价还价后,便匆忙钻进围起来的“密室”中畅快淋漓。在法国,公开方便甚至成为皇家庆典的一部分。比如,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四,其马桶亦是国王上朝的宝座,他喜欢一边解放着自己,一边同围观的大臣商讨朝政。当年英国大使波特兰勋爵回忆说,在皇上的“私人时间”里被召见,意味着无上的荣耀。实际上,路易十四正是伏在此至高无上宝座的那一刻,宣布了与德·梅迪侬女士的订婚喜讯。
  抽水马桶经过几百年科学攻关后,到了1910年时,无论外观还是构造原理,都开始与当今意义上的马桶相差无几。但那时,它仍属于奢华玩意未能广泛普及,旧式住宅里人们还是坚持使用茅厕。而所谓“厕所(Toilet)”这个划时代的文明词汇,是1914年《居室与花园》这份时尚杂志首次发明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才开始流行起来。
  
  两个并肩厕池之谜
  
  卫生间的使用上各地居民各玩花样。首先法国人对待浴盆的独特态度,极显法式生活风范。这种专门用来局部清洗的浴盆约征1730年时就出现了,甚至法式建筑中,居然戏剧性地分门别类为洗澡间、洗手间和厕所。曾有卫生专家倡议,这种细致入微的划分能鼓励人们更讲究清洁。浴盆的兴起又与法国人对香水的狂热,以及流行在下身使用香膏的习惯密不可分。因此,浴盆既是清洁器具又是追求快乐的副产品,它是使大家随时冲洗后再补妆的必备工具。最初,外国人面对法国旅馆中的“两个并排厕池”迷惑不解,有人误把二者全当作小便池或马桶使用,另外的人则独具匠心地堆上冰块,用它来冷却葡萄酒,要不干脆浸泡上自己的内衣裤。因为英美人无法想象,法国人入厕居然要享受“两个厕池”,英美人没有便后用浴盆清洗然后再“上光”的概念。于是,外人难免想入非非地猜测,那多余的“邪恶浴盆”定是与性行为扯在一起,或干脆认为它唯一的用途,是为了避孕或别的什么不便启齿的隐私原因而努力冲刷自己。这种歪曲浴盆真正功能的错误想象,同时助长了对法国女人性方面放荡不羁的偏见。外人不怀好意的八卦是,如果不是法国女人需这般劳神地一洗再洗的话,法国怎会“局部浴盆”如此铺天盖地呢?
  与法国人对浴盆的热衷相比,法国的卫生纸却令老外怨声载道,尖刻地形容法国的纸币都比卫生纸柔软可人,你能够轻而易举地撕碎一张法国钞票,但要试图扯断卫生纸则是徒劳的妄想。英国人则以对卫生纸的挑剔闻名,难怪英国卫生纸的价格几乎是邻国的两倍,显见英国卫生纸的质量多么奢华,这是否表现出英国人比周围欧洲邻居更注重自己屁股的享受。有次,一位刚下飞机直接进了英国大学宿舍的国内女孩向我讨要卫生纸,说是忘了从国内带过来。我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忙领她到洗手间指给她看厕池旁的大铁桶手纸卷。无独有偶,著名音乐家谭盾留美前听说美国的卫生纸奇贵,行前匆匆预备了48卷卫生纸,待到他在美国读完博士时,那堆国货还展览着。实际上,英国乃至西方所有国家的公厕都免费提供卫生纸。提到令外人望而生畏的厕纸,得回顾上世纪90年代变天前后的俄罗斯。90年代初一位香港女士光顾莫斯科举办服装展览,每天她守候在展台后面的工作之一,便是忙里偷闲地揉搓那些坚不可摧的俄国卫生纸,手工作坊般地二次加工后,多少不至于刮伤屁股了。这点宝贝,还是排了数小时长龙幸运地抢购来的,当年在莫斯科若见到货架上的卫生纸,就得毫不迟疑地批发上一至数箱,因不知猴年马月会再次碰上,即使卫生纸会再次惊喜地露面,但价格已经不知翻几个跟头了。
  
  缤纷的厕所俚语
  
  所有欧洲人对于解手和厕所的措辞都尽量含蓄,以至于各地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自己一套称呼厕所的谦词。甚至连开放的法国人也有丰富的厕所代名词,如:Les Water,就是Les W.C.(厕所)的缩写,是从英语转借过来的。法国人还不回避以名人来命名厕所,比如他们使用的“Vespaslenne”,即源自拉丁语中第一位在罗马建造公共小便池皇帝的尊名。其他西方人称呼厕所时则各有奇招,德国人拐弯抹角地称其为“外屋”、“密室”,而诙谐的名称是“打雷室”、“补妆室”和“倾其所有处”。德国厕所门上的标志“D”和“H”代表Damen和Herren,专门难为不懂德语的老外。我曾在德国一间咖啡馆里的“D”和“H”旁抓耳挠腮一阵儿后,终于忍耐不住抓阄闯进了“H”,事后发现才方便的是男厕,幸亏忐忑不安的本女速战速决没遭遇意外。爱尔兰洗手间门上的M或F简直就是拿外国人开涮,女性千万别自以为是地闯进F门,因那并不是英语Female(女性) 的字首,恰恰是爱尔兰语男性Fir的字首,M反倒是Mna(女性)的字首。这就难怪,观赏外地人上爱尔兰公厕,成为当地的一大滑稽秀。
  远在乔叟时代,英语中厕所曾被称为“泥塘”、“私人间”或“躲不开的地方”,后来又被叫做“放松室”。到了20世纪才发明新词“gents”(男厕)和“ladles”(女厕),以及俚语“宗教的洗礼盆”。欧洲人若离席去方便时常告诉旁人,“外出一下”、“劳驾一下”或“去洗手”等借口。俄国人询问厕所方位时的台词是:“修饰室在哪里?”而意大利人就咨询“洗澡间”甚至“办公室”,即可会意。荷兰人类似的表达是称其为“最好的房间”。英国人对厕所的偏爱就更明显。例如:查尔斯王子有收集马桶座的嗜好,另外他对“茅厕段子”充满兴趣。而其前妻戴安娜王妃则棋高一招,将厕所布置成泄愤室,四壁贴满查尔斯及其情妇卡美拉的漫画。马桶上方悬挂的是戴妃最解恨的一幅,邋里邋遢卡美拉画像旁的注解是:“若查尔斯觉得卡美拉可爱,精神病医生可就有了新的攻关课题。”
  英国WTO(这里指的是:World Toi- let Organisation世界厕所协会)发言人提议,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World Toilet Day),现正积极申请联合国承认其国际合法节日地位。届时的节目是将安排世界公厕比赛,发言人声称,厕所能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倡议举办世界厕所博览会,当参观者接近一个国家的样板厕所时,就即时演奏该国国歌。在其铿锵发言、余音袅绕的时刻,伦敦一间图书馆将一对恋人告上了法庭,罪责是在男厕所搞雨水情欢。而控词却温文儒雅地指责为:“不恰当地使用公共图书馆里的设施。”
  最显赫的欧洲名厕,当属伦敦上流百货公司哈罗斯的洗手间,得付1英镑入场费,比一杯英式下午茶还贵出20便士。事实上称其为休息室更恰当,这里客人可享受到红地毯、盥洗台上芬芳的鲜花,墙上点缀着的名画,还有柔曼的音乐助兴。侍者的殷勤服务包括:恭候客人方便完毕,她即刻奔进去冲刷消毒一番厕池,旋即奔回来赶着为客人递上毛巾、发梳及擦手油,并有高级香水供奉。此公司隶属戴安娜王妃生前男友多迪之父的旗下,外国游客来到伦敦都会慕名前往该百货大厦“朝圣”。记得,一位美国朋友提议参观哈罗斯时,我泼冷水道:“没看出什么大惊小怪了不起之处,只是那个厕所有点‘贵’派罢了。”没料想,对于英国皇家贵族气派迷恋备至的美国人,急火火地嚷嚷道:“那就快领我去那里朝圣皇家厕所吧。”
  泡澡,从性爱前戏到“香精干洗”
  古罗马时代,洗澡曾是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的一大生活乐趣。尤其是上流社会贵族,每天浸浴成为必需的仪式,更有一些嬉水皇帝将每天入浴七八次作为娱乐节目。嗜水风气之下,古罗马的公共澡堂和喷泉遍地开花,以至于今日游览罗马古迹,一大节目即是瞻仰古代澡堂和壮观的喷泉雕塑,
  进入中世纪后的欧洲,洗澡的观念发生了戏剧性转变。浸浴成为流行的性爱前戏,一时间,情侣们床第之欢前喜欢先泡个鸳鸯浴,这一步骤被视为调情的必须程序。洗浴仅仅是为了澎湃的情欲热身,因为中世纪欧洲人的清洁词典里没有洗澡的概念,每天清早洗手、洗脸和漱口就是他们的卫生习惯。历史发展到16世纪时,法国演变成为著名的惧水民族。那个时代的法国人认为水是对人体有害的东西,首先水会通过皮肤渗透进身体内脏,而热水能使毛孔张开导致污浊的空气及瘟疫乘虚而入,从而一命呜呼。可以想象,古代曾风靡一时的澡堂和蒸气浴室,此时被“进步的新时代”斥责为传播疾病的祸水,泡澡尤其是集体澡堂,简直就是自杀行为。那个时代的百姓,若必须洗浴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出于医疗目的,且,必须在医生的监督指导下进行,浴后还得立即穿上保护衣以免毒空气杀人。缺乏抵抗力的孩子浸浴时更是如临大敌,浴疗前要给孩子涂上一层香油用以封住毛孔,以免年幼的他们因祸水而夭折。例如,法王路易八世的腿在其7岁之前从未清洗过。据史料记载,法王路易十四的医生曾决定为他洗澡,结果,国王刚一浸到水里就叫喊头痛欲裂,只好作罢。一年后,当医生再次尝试水疗时,由于国王对水的彻底厌恶而不了了之。
  1671年,法国出版的一部生活指导大全建议:“用白布给孩子们擦拭脸和眼睛,这样不仅可以清除污垢,还能保持孩子们健康的肤色。洗澡,则会导致牙痛和黏膜炎并会使脸色苍白,沾了水的身体,还会对冬天的寒风和夏天的阳光更为敏感。”恐惧洗澡,但为了驴粪蛋表面光的美容效果,法国贵族开始迷恋上法兰绒、香粉和香水的功效。他们用一块法兰绒或一片浸透了香料的亚麻布,用力地擦拭皮肤。这些“香精干洗”技巧,一直延用到洗澡重新被挖掘为有利于清洁的时代。另外,当时人们还流行将香熏剂、香水、醋瓶和樟脑作为护身符,一碰到刺鼻的臭味立即嗅一下随身的宝贝。有规律的更换衣服,亦是当时人们对抗洗澡的策略,卫生指导书籍提倡亚麻布衣对身体的健康作用,夸赞亚麻布能使人看上去清洁美观,且会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例如,法王路易十四就以每天更换四五次高档亚麻衬衣,来勤能补拙。法王亨利四世更以表演换衫狂戏剧著称,只可惜那些香喷喷的外衣及“香精干洗”术,根本无法掩饰他的体臭。史料上形容,亨利四世闻起来简直如一块腐烂的行尸走肉,以至于其未婚妻第一次与未婚夫会面时,几乎当场被熏晕过去。
  18世纪的英国同样视水为人类大敌,出汗则被看成是身体保持清洁的良好途径。那时,英国人清洁概念主要指的是表面光,人们虽然有洗手和洗脸的热情,但视清洗身体为多此一举,并伴随着水能致命的恐惧。直到1824年左右,肥皂生产终于达到商业推广的规模后,欧洲人总算开始认识到用肥皂和清水清洁身体的重要性。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一位名叫亨利。梅林的调查员咨询66位穷人是否洗澡时,除了一位哑巴外,结果是只有两位回答:“洗澡。”另两位回答:“有时洗。”还有两位回答:“在泰晤士河里泡澡。”其余的59人反问:“干吗要洗澡?”
其他文献
策划 统筹  周 畅  执行 本刊编辑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无人能出其右。几千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为人父母最执着的信念,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和付出向来是最不吝啬的,  据调查,海外移民中,约八成的移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在什么阶段、以什么方式送出去最恰当?海外有哪些特色教育更适合于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
期刊
Eshreen现居住在佩斯边读书边准备移民    Eshreen本科在西澳的科廷科技大学就读,学的会计专业。8月份毕业后开始一边申请澳大利亚永久居民身份,一边马不停蹄地找工作。“还没找到正式工作前很忙,既要写申请,又要靠家教赚生活费。现在安定下来了,可以放心地等待申请结果。”  Eshreen如今在一家制造卫星定位导航的公司担任市场发展部经理助理,工作是朋友介绍的。“我朋友圈里中国人很少,几乎都是
期刊
小杨高中毕业后就出来工作了,现在已有六七个年头,自己攒了一些钱,于是想到澳洲读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Education的简称),主要目的就是读完TAFE后可以移民。“看了一些资料后,我选中了厨师这个职业,可是最近听说澳大利亚调整了政策,厨师没以前好申请移民。现在真不知道该选哪个专业。”自去年12月,澳大利亚引入新的关键职业清单后,和小杨一样犯愁的大有人在,这份清单到底
期刊
程宝林,1962年出生,湖北荆门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5年毕业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创作系,获艺术硕士(MFA)学位。曾任《四川日报》编辑、记者、美国世界日报编译,现任旧金山美国华文文艺界副会长、《美华文学》季刊执行主编。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雨季来临》、《未启之门》、《春之韵》、程宝林抒情诗拔萃》、《纸的锋刃》(英汉双语)
期刊
众所周知,牛津、剑桥这样的国际高等学府无论在科研还是创新方面均居世界之先,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高中生来说,都像是遥不可及的梦。 “A-LEVEL教学体系就是在中国这种严峻的高考形势下吹来的一阵春风。”这位言语之间不乏睿智和笃定的学者,就是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的执行院长朱源。  在接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朱院长向记者阐释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对有志于出国留学生的中肯建议。交谈始终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他
期刊
韩剧里一个个俊男靓女们,美服华屋,喝着烧酒,吃着五花肉的场面让人很是羡慕。不好意思,这是假的!实际上,在韩国你连吃五花肉都要数片。不信,就听听刚到韩国一年半的中国老师黄进财倾诉,他是高丽大学国语教育研究生,目前住在学校附近的考试院里。    价格:我从来没吃过韩国牛肉    联系上黄进财的时候,这个好歹还算老师的男人正无奈地吃着一碗素面。“这里吃东西贵呀,一碗面就要人民币二十元。我再怎么节约每个月
期刊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dent)在5年内可自由往返澳洲,5年之期到达之前,或具备资格申请回程签证RRv(Resident Return V1sa),或转公民,否则,将很有可能失去得来不易的永居身份。回还是不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久居国内或准备久居国内的PR们难以抉择的问题,笔者在法律角度上就这个问题做出专业分析以帮助大家顺利度过这“五年之痒”。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永
期刊
为了吸引全球资本促进新猢坡的繁荣,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投资移民攻策,旨在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狮城。随着国内企业家到国外投资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新加坡开始成为继澳大利亚、加拿大之后的热门投资移民地。金融危机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受影响较小,投资移民实质上不会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新加坡投资移民对申请者投资金额要求比较高,资金投资渠道为新加坡风险基金和房产。对于新加坡创业移民项目,由于其为小额创
期刊
每年到这个时候,学生申请美国学校的结果都会出来了。经常在网上看到的都是大家讨论自己孩子是如何进入常春藤学校的,还提供了许多孩子的奋斗经历,比如做父母的是如何监督的等等,好不热闹。当然,能进藤校、名校是绝对可喜可贺的,也实在是很辛苦,孩子和父母多年的付出都会很大。我们都应该为他们祝福,毕竟能进入这些学校的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望藤莫及”啊,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了。  我这次到
期刊
在瑞典,有一座神秘的“女儿城”——沙科保市。城内住着25000名女子,她们来自欧洲各国,视男人为“洪水猛兽”。该城禁止男性进入,任何男人胆敢越雷池半步,都会被女警察打得遍体鳞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女子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她们的生活有何异于常人之处?带着诸多好奇,一位中国女留学生闯进“女儿城”打工,收获了一番独特的经历:    留学“女人天堂”,麻雀也能上青天    今年24岁的冯碧君是一个合肥女孩,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