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激荡,余音绕梁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ay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讨论参与者之一王竹立教授说的那样,“李克东难题已俨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最早的响应者之一,这一切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和难题的命名者黎加厚教授一样。我从听到李克东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的那一刻起,就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从网络媒体到纸质刊物,从学习课堂到学术会议,如今搞教育技术的人,不知道李克东难题这个词,多少会有点落伍的感觉。”
  
  ● 网络教研的瓶颈
  ● 2009年4月
  黎加厚教授的《“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一文谈到,经过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对海盐博客群的研究分析,发现在海盐教师博客群中,互动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是浅层互动和中层互动,达到深层互动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在茶馆式的热闹交流背后,实际上是教师博客的冷清,是缺乏深层交流的尴尬。“我意识到,海盐教师博客上面发生的‘浅层交流’现象,是教师进入博客协作学习的必经阶段,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道路上肯定会出现的迷惑,也是目前推动博客深入的机会”。 深度学习的特点是:①深度学习意味着独立思考与判断;②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③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④深度学习意味着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深度学习的效果,这不仅是当前教师博客发展的瓶颈,也是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成长发展的一个契机。黎教授认为,在现在,教师博客群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创建和初期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还在因为博文的数量多而沾沾自喜,而要进入一种深层的思考,要让博客发挥好在网络教研中的作用,鼓励大家多进行批评和质疑,这样,深层的互动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才能解决李克东难题。
  
  ● 网络教研的尴尬
  ● 2009年5月5日
  天河部落江梅老师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李克东难题”呼唤教师博客的深度交互》。在文章中,江梅老师提出,虽然天河部落崛起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教育博客之一,但是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却是不容乐观的景象——虽然它的定位之一是“区域协作共享平台”,虽然其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开展得较为扎实(网络教研的宗旨就是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服务于一线教学)。虽然在天河部落这个自由、平等、互助的教研天地里,网络教研是天河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开展新时期教研工作的“利器”,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活动都体现了深度交流和问题解决。很多时候,我们只满足于网络教研的人数、网络教研的次数,但是在网络教研的深度上我们还欠缺了许多。作为网络教研的直接参与者,怎样将教育技术更好地运用在教研中,怎么样使网络教研与网络技术同步发展,我们还需要做很多。
  
  ● 交流、借鉴正在进行
  ● 2009年5月24日
  广东中山大学的王竹立教授在其博客文章《我看“李克东难题”——兼向黎加厚教授请教》中认为,李克东教授提出的难题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常让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但是这个难题不能仅责备教师的积极性缺乏,还应该看到深层互动的缺少与博客这一载体的性质和功能的局限有关,而且就目前来看,还没有能更好地解决博客缺点的方法。另外,也不能仅从博客回复上来看互动的情况,“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根据留言和回复较少就断定一定缺乏深度的学习与交流”。很多时候回复不多,但是可能被引用得多,收藏得多,那其实也是一种深层互动了。“留言与回复少也的确反映了现在人们缺少交流的热情和兴趣这一事实,不过这种现象也不是博客才有的,试看我们的学术会议上又有多少真正的讨论和交流呢”?“海盐教师博客到底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哪些帮助,可能要海盐教师群体才最有体会,我想未必会没有作用的。博客的作用本来就不像一般论文式的教学研究那样,总是试图提出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和理论(其实这种模式和理论并不存在),而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实践智慧的交流、学习与借鉴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帮助可能比某些抽象的理论和模式还来得要大。”
  
  ● 人的思想主宰技术
  ● 2009年6月6日
  焦建利教授在博文《博客与李克东难题》中认为,针对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李克东难题,既要解决前两个难题,还有必要深入为什么许多一线教师不愿意写博客的问题。李克东教授的难题给了写博客与不写博客的教师许多思考,是不是有了博客就有了好的网络教研;是不是有了好的载体,网络教研就能顺利发展。说到最后,焦建利教授得出“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的结论。如果仅仅是技术发展,而人的思想不随之改变,那技术也就无法转换成生产力和社会的推动力。
  
  ● 写作交流的目的
  ● 2009年7月27日
  一线教师xiaxiuwen在自己的博文《也来谈谈“李克东难题”》中说到,李克东教授的难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写帖子的目的是什么?二是我们回复帖子的目的又是什么?xiaxiuwen认为,作为教师博客的写作者,在进行写作的时候,要想到写作是为了让自己总结经验,探讨困惑,交流工作,提升思想;而作为教师博客的阅读者们,在进行回复的时候,要想到回复是为了参与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以求擦燃思想的火花。写作者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阅读者不要为阅读而阅读,都要想到自己要从中能获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 心动则博客动
  ● 2009年10月5日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9级研究生陈娜在自己的博文《关键词搜索“李克东难题”》中,从一个学生、一个未来教师的角度,谈到“第一,教师博客发挥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教师通过书写教育叙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第二,教师通过这样的一个自我反思或者分享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发他人的学习和思考。也就是说,博客可以作为学习资源的载体存在于互联网,促进人们的高级思维。第三,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来看,博客还是教师的一个教学平台,是教师与学生的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不局限于时间、地点等,那些害羞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在这里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无疑是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平台。”其实,就如我们很多人认为的,不管博客的内容如何,不写或者不愿回复,都是人的内心在起作用,只有自己愿意了,一切才有可能。
  
  ● 走稳当再起飞
  ● 2009年10月10日
  一线教师胡俊杰的《“李克东难题”的另类思考》,就李克东难题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我们的学习往往是以考试为目的的,但难道考试是唯一的目的吗?深度交互是不是教师博客的唯一发展方向?如果不是,为什么一定要引导教师往这个方向走呢?”胡俊杰老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苛求老师一定要写多少博文,一定要写多少回复,一定要进行深层的互动,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愿意写就值得鼓励,我们应该对教师写博文的行为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不一定有深层互动就是好事,没有深层互动就是坏事,我们的老师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了,就是好事!对于博客一定要解决什么难题不能强求,能解决一定的教学问题是不错,但是不能解决不代表博文就是没有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强要改变教师博客的自行发展方向,只是一件‘看起来很美’的事情。如果承认教师博客的发展基于教师的兴趣和自由的写作,那么圈定范围的讨论回复、规定要求的所谓深度交互,可能就是一件并不怎么受欢迎的事情。”
  
  ● 理想实现需要方法
  ● 2009年10月28日、29日
  一线教师hydwm(苦丁茶)在《我看“李克东难题”(一)》提到:深度研讨和问题解决确实是我们博客教研所要追求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教育博客在多数的时候还是一个教师抒发自己感想、进行自我反思的地方,在思考的时候写作,在写作的时候思考,这样对教师的发展是一定有好处的。多数时候我们期待的是个体的反思,不期望天天都有惊天骇浪——大讨论,并且,我们对博客是否能解决教学问题不应有质疑,解决一定是有的,但是也许不是立竿见影的,可是只要有,就值得称赞。我们对事物的改变要有耐心。
其他文献
微软中国的业绩在过去的十年中并不出色,然而其Windows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之广是竞争者无法企及的。谷歌在中国始终无法占据主动,不仅业绩不佳,应用面同样表现不佳,明显有悖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而移动搜索势必成为其今后的冀望所在。  许多方面,谷歌与微软都有着相似的尴尬处境,这已成为国际公司试图打入中国这个具有13亿人口新兴市场的不利典型。Marbridge Consulting咨询公司分析认为
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会晤更具符号意义。  2010年10月5日晚,柏林,泰格尔军用机场。  我站在暮色笼罩下的贵宾候机室门前,静静望着前方几十米开外的停机坪。温家宝总理的专机安详地停在那里。停机坪的边上,中德两国国旗和欧盟的旗帜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在专机的右首约百米处,停着一架小巧的庞巴迪客机,那是前来出席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专机。  身后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我转过身迎
五十多年的行医路,韦贵康始终以信念为支撑,悬壶济世,以独具特色、疗效明显的韦氏手法惠及民众。  “信念是我五十多年行医路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执着向前走的品格。”信念是韦贵康常提起的一个词,他用“心中的太阳”来形容自己追求医术的信念。  已近80岁的韦贵康教授现在仍然坚守在医教岗位上,他精神矍铄,手脚强健有力。每天起床后,韦老先做一套自编的“五步五分钟轻松养生功”。他每周都有六个半天坐堂看门诊,检查、
每年为澳大利亚创造180亿美元产值的教育产业正面临一场危机,问题来自最大的市场——中国。  2009年11月,在澳大利亚莫瑞迪安学院学习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小张突然接到通知,学校已经倒闭,自己不能去上课了。学校里有180多位中国小留学生,他们大多不到18岁,很多人来到澳大利亚只有几个月,还没有过“语言关”,得知这个消息,小张的几位女同学都哭了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担心签证的问题。  好在不久以后,
空中掉下一朵云
期刊
2020年10月8日,美國防部发布《国防部数据战略》;同月29日,美国防部发布《国防部电磁频谱优势战略》;近日又有消息称,美空军计划组建频谱战联队。这些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其中透漏出美军抢占无形战场主动权的野心,值得我们警惕与研究。
有记载的第一批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是1750年登陆的商人,实际上中国人可能很早就来到了澳大利亚,并熟知从南中国海航海到新加坡补给。再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线。1788年,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和殖民,中国人也开始在这里定居。当中国的港口向外国商船敞开之后,中国人也开始了海外移民的脚步,1850年左右,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向澳大利亚的移民潮。  当时,中国人来到矿山和牧场工作,还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市镇
你听说过“昆(kūn)曲”吗?昆曲被称为“百戲之祖”,早在2001年,昆曲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shù)和非物质遗(yí)产代表作”。别看它已经六百岁高龄(líng)了,但依然活力四射(shè),令人着迷。  江苏省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冯振轩同学在作文(节选)里这么写道:  我的妈妈是一位昆曲演员,她每次化妆,我都觉得很有趣……只见妈妈先在脸上涂一层雪白雪白的油彩,从远处看有一
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在政权更迭大半个世纪后,还无人摘取诺贝尔科学奖之桂冠,其实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    无论是国籍还是学术建树,不管是学校还是出生地,二战后至今。东欧诸国获取诺奖的资源都已衰竭。  坊间盛传“只要立国三四十年,一般会出现诺贝尔科学奖”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切。  1950年以来,似乎没有一宗诺贝尔科学奖成就是在发展中国家问世,诺奖得主的国籍与做出诺奖成果的国家成了两码事。    东
小心,墻纸在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