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提高当代中学生文学鉴赏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落到实处。而在一系列的古诗词阅读学习过程中,释词解句、理解大意仍是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基础。
【关键词】古诗词 落到实处 释词解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9-01
2010年12月曾在石家庄41中观摩《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上课的流程大致为读——解——赏这几个环节。对 “解”这一环节,我感觉比较实用。“解”其实就是解释古诗词的含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还要求学生运用增、删、补等方法来进行难句的学习。有了释词解句这一环节,学生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了。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古诗词不用解释,或者说不能解释,好像一解释就落伍了。但是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学生连古诗词的意思都没有弄清,那么对诗词的品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初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并提示学生按照文言文解词译句的一般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达到对诗句含义的把握,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以《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望风烟五津)一句为例,结合注解,经过必要的点拨,再调换词序,学生便能将字面意思解释清楚了:遥望你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如果没有必要的释词解句,那么对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哲理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断章取义,更谈不上对作者虽悲凉却不悲观的豁达情怀的感悟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述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近年来各省中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古诗词阅读考题,考查内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内涵、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力度,在原来仅考查古诗词默写的基础上,增加了10首古诗词阅读考查篇目,扩大了考查范围和难度,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题目成为当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最大的亮点。而2011年古诗词考查篇目增加为20首, 2012年更是增加到34首。由此,在必要的诵读之外,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打好释词解句、理解大意这一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孟秀冬,女,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唐山市骨干教师。曾多次作县级以上观摩示范课、中考引路课;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多篇。多次参与唐山市初中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工作、教辅资料编写工作,并参与唐山市河大版教材初中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命题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唐山市中小学先进教学工作者”、“唐山市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
【关键词】古诗词 落到实处 释词解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9-01
2010年12月曾在石家庄41中观摩《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上课的流程大致为读——解——赏这几个环节。对 “解”这一环节,我感觉比较实用。“解”其实就是解释古诗词的含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结合注解,还要求学生运用增、删、补等方法来进行难句的学习。有了释词解句这一环节,学生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便比较顺利了。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古诗词不用解释,或者说不能解释,好像一解释就落伍了。但是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学生连古诗词的意思都没有弄清,那么对诗词的品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初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并提示学生按照文言文解词译句的一般方法,扫清词句障碍,达到对诗句含义的把握,以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以《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望风烟五津)一句为例,结合注解,经过必要的点拨,再调换词序,学生便能将字面意思解释清楚了:遥望你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如果没有必要的释词解句,那么对用典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哲理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断章取义,更谈不上对作者虽悲凉却不悲观的豁达情怀的感悟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述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养成边读原文、边看注释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近年来各省中考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古诗词阅读考题,考查内容大多涉及理解名句内涵、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的考查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古诗词的考查力度,在原来仅考查古诗词默写的基础上,增加了10首古诗词阅读考查篇目,扩大了考查范围和难度,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题目成为当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最大的亮点。而2011年古诗词考查篇目增加为20首, 2012年更是增加到34首。由此,在必要的诵读之外,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要想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打好释词解句、理解大意这一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孟秀冬,女,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唐山市骨干教师。曾多次作县级以上观摩示范课、中考引路课;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多篇。多次参与唐山市初中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工作、教辅资料编写工作,并参与唐山市河大版教材初中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命题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唐山市中小学先进教学工作者”、“唐山市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