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模型探讨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lan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不相适应的现状,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沈阳地区优秀语文课例,提出适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一线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基本教学模型,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模型范例。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模型
  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和实践自“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来,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了。但是对于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融合研究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研究还面临一些问题。为此,笔者采取对语文学科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研究学者所提出的既有教学模式和理论模型与教学实践极不适应,所以提出适合语文教学实践的融合模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成功实施的核心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内涵分析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二.语文学科融合模型研究
  笔者通过总结归纳沈阳市30位市级和省级骨干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历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优质课大赛”“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化学习高峰论坛”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共计102节,结合目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研究的理论成果提炼出适合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教学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学科内容及课程目标分析”“理想教学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融合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评价分析”六部分。该模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学习辅助者的角色。
  学习者特征分析。由于学习是自我的知识建构。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学生要将教师讲授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时,通常需要经过语文信息的获取、获取信息后的处理加工,将知识进行编码,最后转化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然而整个流程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应该对前序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和拥有基本的信息加工处理技能。
  学科内容及课程目标分析,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临近发展区情况。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需要重点把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临近发展区主要是指与原有学习内容的连接度,即内容和目标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的相关程度。只有学科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深度、广度和连接度都适应学习者特征后,接下来的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于这部分分析与学习者特征不相适应的部分,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予以解决:能够通过学习而填补上的差距——学习需要——教师不需要进行干涉;对于属于原有的学习者特征差异,教师需要通过降低或者提高深度,拓宽或者缩小广度,提供适合邻近发展区要求的材料等方式来弥补。
  理想教学设计,即在不考虑人财物的限制条件下,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理想状况。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角色角度思考,需要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支持下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再从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如果自己作为学生,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中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学科融合点分析,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学习或者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人力因素和非人力因素限制的方面。例如,目前语文学科教学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制度下的班级授课制,受到一些外力资源的限制。所以理想的最佳教学状况很难构建。
  教学策略分析,即老师依照前端分析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融合点来选择协作式学习或者是探究式学习、或者是选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等。教师的策略选择应该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灵活调整的,进而能够使得学生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评价分析,评价分析是对教学和学习的结果开展的评价,以便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中不适当的环节,提醒学生了解自身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情况。我们可以使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展开评价;对与教师教学过程的动态实施情况,一定是采取即时反馈的形成性评价。
  三.总结
  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模型,其目的在于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型,进而能够为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变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32/201001/82097.html.2000.
  [2]张婵清,王程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2,(12):115-118.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目前,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够让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能够更好的发展,高职院校采取积极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措施来不断提高课程创新学生创业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 创新创业 商务英语 课程建设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1学生性别比例失衡,女生占大部分比例  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教育专业中属于典型的文科专业,并且具有典型的
【摘 要】由于桥梁伸缩缝受力复杂,一直是桥梁的薄弱环节。经常出现未达使用年限即出现桥梁伸缩缝装置破坏、缝体变形和现浇砼表面局部剥落,甚至破损等现象。因此,探讨加强桥梁伸缩缝施工的质量,确保桥梁整体使用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路桥梁;伸缩缝  桥梁在温度变化时,桥面有膨胀和收缩的纵向变形,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将引起纵向位移。为满足这种变形,就要在桥面断梁之间,梁端与桥台之间或桥面
内容摘要:对随着在党的第十八大三中全会上通过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议草案之后,可以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了我国文化领域全面进行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近期,在国办公所发布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青少年宫 公共 文化  众所周知,青少年宫对于我国的广大青少年群体而言,可以说青少年宫是作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充分利用平板互动教室积极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项目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转变 学习方式  《国家
【摘 要】桩基础是桥梁的两种重要基础类型之一,在桥梁的设计计算与施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稳固,才能构造经久耐用、安全稳固的上部构造。因此如何设计选择合理的桩基础,对保证安全,节约投资,降低造价有着巨大的作用。这里主要介绍如何正确的区分桩基础中的端承桩与嵌岩桩;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正确的计算桩基承载力;怎样准确确定嵌岩深度及桩端持力层厚度;还有怎样合理的布置桩基配筋。  【关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路桥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并从客观上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保证每道工序的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就能防止或减少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减轻甚至避免公路桥头的跳车现象,提高公路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过渡段;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  1.路桥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1.1 桥台台背路堤压实度不满足要求  所有桥梁、通道和明涵等都要求台背填土处治。然而
内容摘要:通过对我国公示语翻译状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问题数量相对较多。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创建公示语翻译平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的创新创业背景,为大学生的公示语翻译平台创建创业项目的实现提出可行的参照策略,以期提升公示语平台的建设质量,缩短公示语翻译平台的建设周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 公示语 翻译平台  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背景中,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发生了显著增加。这种变化
【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长期以来从事景观桥设计的心得体会,总结出在常规桥梁景观改造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思路、细节处理方法,和结合施工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举例昌邑景观桥改造项目,对常规桥梁的景观性改造的措施做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对今后此类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常规桥梁;景观改造;措施  0.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对桥梁功
内容摘要:为了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教师也应获得相应的专业发展,从思想、专业、教学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的进步。对此本文就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入手,就该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师专业 发展  在分析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实践的相关逻辑时,可以发现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达成有直接的联系,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核心素
内容摘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乐于学习英语是教师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 厌学 策略  厌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生们对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兴趣,把学习英语当成是一个负担,不爱甚至讨厌学习英语。这也使得偏科严重,不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升学。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学生逃课甚至辍学。让学生喜欢学习英语是每个英语教师的追求,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