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诗名家的食蟹诗

来源 :职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饮食业昌盛的宋代,许多文人乐于在诗中叙写美食,蟹类便是他们青睐表现的嘉馔。北宋欧阳修、梅尧臣、苏轼三位诗人常以“蟹”入诗,他们不仅描绘出了螃蟹的霜重膏溢,鲜味无穷,同时还以其为触引,抒发了对于人生的丰富感悟。欧阳修诗中的蟹承载友谊;梅尧臣诗中的蟹寄托乡情;苏轼的蟹诗则彰显着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他们的诗歌使螃蟹超越了普通食材的意义,体现出多样的人文风情。
其他文献
从两位作家的遭遇说起  问:这些年在中国采访了不少人,包括你,也阅读了一些中国对外宣传的读物,感觉你们很介意外国人能不能读懂中国。  答:任何国家都希望别人读懂自己。我们感觉,某些国际舆论的议论和判断,不像真实的中国。  读不懂,多半是因为一些人把他们接受的“理论”,转化成了阅读中国时,难以割舍的立场,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因此,站在什么立场来阅读,还真是很重要。  问:解释一下你说的阅读“立场”。
8月5日,年仅14岁的全红婵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东京奥运会第33块金牌,她以3跳满分、总分466分的成绩创下跳水10米台的奥运会新纪录。  一夜之间,“全红婵”这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赚钱给妈妈治病”“想开一家小卖部”……围绕这个14岁姑娘的话题频频引爆网络。  全红婵的老家湛江,这座并不富裕的城市,继去年爆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后,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其实全红婵并不是从这里走出的第一个奥运冠军。在
以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村庄规划为例,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公共空间再生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小空间与大空间结合、设计乡村特色道路、打造特色地方魅力、建设尺度宜人的乡村格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策略,为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提供了依据。
7月2日,四川省林草半年工作暨迎接中央环保督察视频会议在成都召开。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宏葆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建党100周年“七一”重要讲话,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会议要求,一要扎实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各项准备。铁心压实主体责任,铁腕推进问题整改,铁面强化监督管理。二要加快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