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学生练出汗的投掷课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n2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每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体育组都要进行一次“常态课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笔者选择了“侧向投掷垒球”教材,投掷教材练习密度小,安全系数低,那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和组织方法来提高投掷课的练习密度成了笔者这次探索的主要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并在不同班级试教后,笔者尝试了部分教学方法,在四年级(1)班上了一节完整的“侧向投掷垒球”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案例重现
  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正面投掷”,投掷动作和角度掌握情况良好,本课预期的练习密度不低于60%。
  准备活动后进行了“垒球砸地接反弹球”的练习,要求每人20次,体会“甩臂鞭打”并接住反弹球,能接住10次者得“优”。接着带领学生成体操队形集体练习“蹬地转身挥臂”动作10次,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带领学生进行了更有挑战性的投掷练习。
  (一)对铁栏投掷——练出手速度
  学生成四横排体操队形,侧对投掷方向,要求快速出手,前排投掷时,后排进行“球不出手”的练习,依次交换。全部垒球投出后,听哨声集体以双脚跳、单脚跳、并步跳的方式捡球,练习3次。不同的捡球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对目标投掷——练出手角度
  在铁栏某高度处挂上事先准备好的圆垫,设置为投掷目标,投中者得1分,组织形式同上,但捡球的方式为小马跳、四肢爬行、倒着跑,练习3次。练习中学生们瞄准目标的样子让笔者忍俊不禁,有的用左手食指直指圆垫,有的闭上一只眼睛进行瞄准,还有的在投出瞬间大喊一声“中”,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三)远距离投掷——练出手力度
  组织学生成两列横队并与铁栏保持合适的远度,练习组织形式同上,捡球的方式改为:手拉手跑、背着同伴跑、各种跳,练习5次。此练习投得远能砸中铁栏,为了能比其他人投得更远,学生们个个都铆足了力气,“大喝”一声,投出垒球,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经过不同任务的投掷练习,学生们的投掷技术越来越好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了前后两人为一组的“双脚夹球跳扔”游戏比赛,1、2排向前,3、4排向后,比比谁能跳扔得更远。学生们为了赢得比赛,乐此不疲地来回捡球,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满头大汗,但红扑扑的脸庞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最后我又带着学生用垒球在大腿、小腿和手臂上来回滚动按摩,放松肌肉,充分了发挥垒球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笔者用到壘球、圆垫、铁栏,队形基本为四列横队,练习方法便于操作,适合常态课教学。课中学生投掷动作练习约60次,来回跑跳10次,跳扔垒球12~15次,练习密度达到课前的预期值。从现场效果来看,这节课不仅练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组织形式
  1.练习队形。每次投掷教学,等待的人越少,练习密度就越大,所以投掷课尽量采用四列横队,教师在队伍前方讲解示范,能让每个学生观察到,在技能巩固强化阶段,还可以变成两列横队,增加练习密度,提高练习效果。
  2.练习场地。垒球投出落地后还会滚动一段距离,学生跑较远的距离去捡球会降低练习密度。因此,学生面朝墙体、铁栏等练习投掷是个好办法,但距离不宜太远;练习投掷动作时,墙体要能挡住投出的垒球;练习投掷角度时,可以在墙上设置一定高度目标;练习出手力度时,墙体也要能挡住落地滚动的垒球。
  3.练习形式。在练习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当前练习的小组,也要让等待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行“球不出手”的练习,同时也应该利用捡球时间,加入一些素质练习,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二)体育器材
  常态教学除了考虑组织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投掷物换为轻物,如用海绵球、纸团等,进行诱导性练习。轻物能够有效避免安全隐患,教师便可以组织“对投”练习,投出后学生也可以用手接、用脚挡,缩短捡球距离,提高练习密度。
  (三)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目标(分值、等第),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体能变化来调整练习密度。
  (四)其他教材
  不仅是投掷,在其他教材中,教师也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合理安排组织队形,充分利用“等待时间”和“非练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练习密度,让锻炼变得更加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动作定型需要量的积累,只有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强化巩固动作技能。这次“常态课教学主题研讨”活动之后,笔者将练习密度较大的体育课称为“冒汗的课”,用“是否冒汗”来观察学生的练习密度是否适宜。笔者认为常态课就应该抓住体育课的本质,将练习密度最大化,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切实增强体质。
其他文献
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持续14年,是学校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其缺乏系统性,多年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也未能有效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体育课程的一体化构建可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从整体上规划设计体育课程,助力体育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提升,整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精准评价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一、体育教学目前的现状  1.
表现性评价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与评价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四年级技巧单元教学中,笔者运用表现性评价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具体过程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内
“中国队世界杯出线、中国举办世界杯、中国队获得世界杯冠军是我的三个愿望。”习近平主席的三个愿望,也是我国广大球迷的愿望。校园足球运动能汇集起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增进民族团结,激发人们的运动激情,是发展足球运动重要的精神内核,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推手。实践证明,以足球为推手,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能较好地增强学生的生存品质,优化师生的生活方式,唤醒师生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作为基层的一名体
一、案例背景  篮球运动是笔者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所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篮球,每年学校都会围绕篮球开展系列主题游戏活动及竞赛。10月的体育节,校园更是热闹非凡,最让学生们激动的莫过于班级篮球联赛。  作为五(4)班的体育教师兼副班主任,我发现班里的学生们都特别喜欢篮球,“篮球高手”也不在少数。每当到班级篮球联赛要开始时,全班的学生都无比兴奋,但是遗憾的是几次比赛都和冠军擦肩而过。如今,眼看
一、生理期“主题处方式”瑜伽锻炼方案设计背景  初中女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形态、心理的变化对个体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在女性月经来潮的最初阶段,做好生理期的保健工作,形成良好规律的月经周期十分重要。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女生在生理期课堂一般采取见习或做一些轻微的运动,生理期不适症状得不到缓解和改善。如果参加了剧烈的运动还可能会出现痛经、月经周期紊乱等现象。生理期“主题处
一、案例背景  篮球——急停急起运球技术是小学四年级篮球运球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内容。在前期的直线运球学习中,学生基本掌握了触球部位、球的落点和运球节奏,具备了一定的手脚协同配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停急起运球要重点学习“起”与“停”的触球部位,难点是能停稳。学生在练习急停急起运球时,通常突然急停与起动的意识不够,人和球不能同时停稳是普遍现象。通过反复实践,笔者创设了一个交通指挥的教学情境,自制了几种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需要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健康实践中的问题[1]。也就是说,学生能在篮球比赛中灵活运用行进间投篮,该学生则具有了行进间投篮的能力;相反,另一名学生也会行进间投篮,但在比赛中却未使用或者运用得不好,那么他就没有具备行进间投篮的能力。因此,在真实的情境下,设计练习内容时,让学生学会技能、运用技能很有必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再次受到代表和委员们的广泛关注,“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的建议更是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5月25日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指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有些学生上了十多年的体育课,却没能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她建议,切实加强学校体育
一、明确体育教学中运用教学比赛的意义,师生练有所指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研讨中辽宁刘春放、单友明、杨水霞、孙伟、山东孙雷、四川张知友等老师的观点,体育教学中运用教学比赛的意义总结如下: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锻炼的动机,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等;通过教学比赛能够检验学生随堂学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学比赛学生会学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课上佩戴口罩已经不再是硬性规定,而作为教师面对部分学生仍然坚持戴口罩的现象,通常会选择包容的态度,猜测学生是出于自我保护或因身体不适怕影响其他人的原因仍戴口罩。但一位体育课上乃至其他课上从未摘掉口罩的男生小A进入了我的视线,之前我只是觉得好奇,直到有一天体育课上进行400m跑测试时发生的故事才让我逐渐关注和发现了他口罩背后的“秘密”。  二、案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