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每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体育组都要进行一次“常态课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笔者选择了“侧向投掷垒球”教材,投掷教材练习密度小,安全系数低,那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和组织方法来提高投掷课的练习密度成了笔者这次探索的主要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并在不同班级试教后,笔者尝试了部分教学方法,在四年级(1)班上了一节完整的“侧向投掷垒球”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案例重现
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正面投掷”,投掷动作和角度掌握情况良好,本课预期的练习密度不低于60%。
准备活动后进行了“垒球砸地接反弹球”的练习,要求每人20次,体会“甩臂鞭打”并接住反弹球,能接住10次者得“优”。接着带领学生成体操队形集体练习“蹬地转身挥臂”动作10次,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带领学生进行了更有挑战性的投掷练习。
(一)对铁栏投掷——练出手速度
学生成四横排体操队形,侧对投掷方向,要求快速出手,前排投掷时,后排进行“球不出手”的练习,依次交换。全部垒球投出后,听哨声集体以双脚跳、单脚跳、并步跳的方式捡球,练习3次。不同的捡球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对目标投掷——练出手角度
在铁栏某高度处挂上事先准备好的圆垫,设置为投掷目标,投中者得1分,组织形式同上,但捡球的方式为小马跳、四肢爬行、倒着跑,练习3次。练习中学生们瞄准目标的样子让笔者忍俊不禁,有的用左手食指直指圆垫,有的闭上一只眼睛进行瞄准,还有的在投出瞬间大喊一声“中”,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三)远距离投掷——练出手力度
组织学生成两列横队并与铁栏保持合适的远度,练习组织形式同上,捡球的方式改为:手拉手跑、背着同伴跑、各种跳,练习5次。此练习投得远能砸中铁栏,为了能比其他人投得更远,学生们个个都铆足了力气,“大喝”一声,投出垒球,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经过不同任务的投掷练习,学生们的投掷技术越来越好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了前后两人为一组的“双脚夹球跳扔”游戏比赛,1、2排向前,3、4排向后,比比谁能跳扔得更远。学生们为了赢得比赛,乐此不疲地来回捡球,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满头大汗,但红扑扑的脸庞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最后我又带着学生用垒球在大腿、小腿和手臂上来回滚动按摩,放松肌肉,充分了发挥垒球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笔者用到壘球、圆垫、铁栏,队形基本为四列横队,练习方法便于操作,适合常态课教学。课中学生投掷动作练习约60次,来回跑跳10次,跳扔垒球12~15次,练习密度达到课前的预期值。从现场效果来看,这节课不仅练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组织形式
1.练习队形。每次投掷教学,等待的人越少,练习密度就越大,所以投掷课尽量采用四列横队,教师在队伍前方讲解示范,能让每个学生观察到,在技能巩固强化阶段,还可以变成两列横队,增加练习密度,提高练习效果。
2.练习场地。垒球投出落地后还会滚动一段距离,学生跑较远的距离去捡球会降低练习密度。因此,学生面朝墙体、铁栏等练习投掷是个好办法,但距离不宜太远;练习投掷动作时,墙体要能挡住投出的垒球;练习投掷角度时,可以在墙上设置一定高度目标;练习出手力度时,墙体也要能挡住落地滚动的垒球。
3.练习形式。在练习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当前练习的小组,也要让等待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行“球不出手”的练习,同时也应该利用捡球时间,加入一些素质练习,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二)体育器材
常态教学除了考虑组织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投掷物换为轻物,如用海绵球、纸团等,进行诱导性练习。轻物能够有效避免安全隐患,教师便可以组织“对投”练习,投出后学生也可以用手接、用脚挡,缩短捡球距离,提高练习密度。
(三)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目标(分值、等第),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体能变化来调整练习密度。
(四)其他教材
不仅是投掷,在其他教材中,教师也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合理安排组织队形,充分利用“等待时间”和“非练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练习密度,让锻炼变得更加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动作定型需要量的积累,只有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强化巩固动作技能。这次“常态课教学主题研讨”活动之后,笔者将练习密度较大的体育课称为“冒汗的课”,用“是否冒汗”来观察学生的练习密度是否适宜。笔者认为常态课就应该抓住体育课的本质,将练习密度最大化,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切实增强体质。
每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体育组都要进行一次“常态课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笔者选择了“侧向投掷垒球”教材,投掷教材练习密度小,安全系数低,那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和组织方法来提高投掷课的练习密度成了笔者这次探索的主要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并在不同班级试教后,笔者尝试了部分教学方法,在四年级(1)班上了一节完整的“侧向投掷垒球”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案例重现
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正面投掷”,投掷动作和角度掌握情况良好,本课预期的练习密度不低于60%。
准备活动后进行了“垒球砸地接反弹球”的练习,要求每人20次,体会“甩臂鞭打”并接住反弹球,能接住10次者得“优”。接着带领学生成体操队形集体练习“蹬地转身挥臂”动作10次,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带领学生进行了更有挑战性的投掷练习。
(一)对铁栏投掷——练出手速度
学生成四横排体操队形,侧对投掷方向,要求快速出手,前排投掷时,后排进行“球不出手”的练习,依次交换。全部垒球投出后,听哨声集体以双脚跳、单脚跳、并步跳的方式捡球,练习3次。不同的捡球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对目标投掷——练出手角度
在铁栏某高度处挂上事先准备好的圆垫,设置为投掷目标,投中者得1分,组织形式同上,但捡球的方式为小马跳、四肢爬行、倒着跑,练习3次。练习中学生们瞄准目标的样子让笔者忍俊不禁,有的用左手食指直指圆垫,有的闭上一只眼睛进行瞄准,还有的在投出瞬间大喊一声“中”,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三)远距离投掷——练出手力度
组织学生成两列横队并与铁栏保持合适的远度,练习组织形式同上,捡球的方式改为:手拉手跑、背着同伴跑、各种跳,练习5次。此练习投得远能砸中铁栏,为了能比其他人投得更远,学生们个个都铆足了力气,“大喝”一声,投出垒球,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经过不同任务的投掷练习,学生们的投掷技术越来越好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了前后两人为一组的“双脚夹球跳扔”游戏比赛,1、2排向前,3、4排向后,比比谁能跳扔得更远。学生们为了赢得比赛,乐此不疲地来回捡球,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满头大汗,但红扑扑的脸庞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最后我又带着学生用垒球在大腿、小腿和手臂上来回滚动按摩,放松肌肉,充分了发挥垒球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笔者用到壘球、圆垫、铁栏,队形基本为四列横队,练习方法便于操作,适合常态课教学。课中学生投掷动作练习约60次,来回跑跳10次,跳扔垒球12~15次,练习密度达到课前的预期值。从现场效果来看,这节课不仅练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组织形式
1.练习队形。每次投掷教学,等待的人越少,练习密度就越大,所以投掷课尽量采用四列横队,教师在队伍前方讲解示范,能让每个学生观察到,在技能巩固强化阶段,还可以变成两列横队,增加练习密度,提高练习效果。
2.练习场地。垒球投出落地后还会滚动一段距离,学生跑较远的距离去捡球会降低练习密度。因此,学生面朝墙体、铁栏等练习投掷是个好办法,但距离不宜太远;练习投掷动作时,墙体要能挡住投出的垒球;练习投掷角度时,可以在墙上设置一定高度目标;练习出手力度时,墙体也要能挡住落地滚动的垒球。
3.练习形式。在练习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当前练习的小组,也要让等待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行“球不出手”的练习,同时也应该利用捡球时间,加入一些素质练习,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二)体育器材
常态教学除了考虑组织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投掷物换为轻物,如用海绵球、纸团等,进行诱导性练习。轻物能够有效避免安全隐患,教师便可以组织“对投”练习,投出后学生也可以用手接、用脚挡,缩短捡球距离,提高练习密度。
(三)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目标(分值、等第),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体能变化来调整练习密度。
(四)其他教材
不仅是投掷,在其他教材中,教师也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合理安排组织队形,充分利用“等待时间”和“非练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提高练习密度,让锻炼变得更加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动作定型需要量的积累,只有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强化巩固动作技能。这次“常态课教学主题研讨”活动之后,笔者将练习密度较大的体育课称为“冒汗的课”,用“是否冒汗”来观察学生的练习密度是否适宜。笔者认为常态课就应该抓住体育课的本质,将练习密度最大化,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切实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