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下练习内容的设计要素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vbklv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需要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健康实践中的问题[1]。也就是说,学生能在篮球比赛中灵活运用行进间投篮,该学生则具有了行进间投篮的能力;相反,另一名学生也会行进间投篮,但在比赛中却未使用或者运用得不好,那么他就没有具备行进间投篮的能力。因此,在真实的情境下,设计练习内容时,让学生学会技能、运用技能很有必要。
  一、练习内容设计要素的特点和功效
  1.把控设计方向,注重学情分析
  通过教学,教师应不断突破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因此,需要把控学情,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学情)进行分析,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真实的练习情境,促使学生掌握练习内容,以此保证课堂的练习与运用的教学效果。如,教师教授排球双手胸前垫球动作时,结合学情,围绕双手胸前垫球动作的特点展开设计,根据学情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情境,可设计与同伴进行对垫球比赛的难度较小的练习内容,看谁先失误;也可设计与同伴相互配合进行三角垫球的绕圈比赛的难度大点儿的练习内容,看哪个组垫球绕的圈数多。
  2.直指靶心,关注运动关键点
  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练习情境是根据运动的关键点进行设计的,能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练习的效果。孙喜和引用黛布勒的观点指出:“一个球类的传球动作(开放式运动)的正确动作就是:传球人和接球人2人在意识上的高度统一、在行动上对对手威胁最大,而队友又能及时完成的动作,才是正确的技术动作。”说明球类运动在比赛过程中,队员之间需要进行各种观察、判断和配合。同时,开放式运动项目又具有对抗性,参与者在对抗、争抢中享受一定的乐趣,又因为对抗、争抢,使得运动强度加大。因此,笔者认为,开放式运动项目的关键点包括:观察、判断、配合、对抗、趣味、强度等要素。围绕运动的关键点,在教学情境下练习内容的设计,才更贴近运动项目本质,练习效果才更好。如,篮球项目的情境要多设计区域内的对抗,除了享受乐趣,还要培养学生间的配合、判断、观察、对抗等意识。排球项目的情境练习设计,指向培养学生配合、判断等意识。羽毛球设计的情境练习则需要关注观察、判断等。体育教师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关键点,设计不同的应用练习。
  3.以有效性为主线,创设练习内容
  在创设练习时,需要时刻注意该内容是否有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配套教师用书》中指出,课的基本部分要注重“学练三个一”,点明了课堂创设练习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单一身体练习(学),以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组合练习(练),以组合练习为核心的游戏或比赛(赛)。“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模式中,组合练习和游戏或比赛的环节设置,让学练有了真实的情境,具备了一定的挑战性,促进了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了运动而不是只会单个技术动作。[2]在该模式下设计的练习,不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以组合和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强化运动认知,提高技能。
  因此,在设计练习内容时,需要和所学的技术内容相结合,通过重复的单一或组合练习,从量变引起质变;与真实的情境相结合,强化运动认知。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可设计为:原地传接球练习(学),运球 传接球练习(练),运球 传接球的对抗投篮比赛(赛)。整节课练习设计围绕传接球这条主线进行重复练习,有技术学习,有技术结构化构建,还有实践应用,练习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二、练习内容设计要素的实例分析与建议
  1.关注学情,保证学生练习效果
  根据班级学情的不同,可设计不同的练习情境。话题研讨呈现的2个案例,虽然都是脚内侧传接球的第1次课时,但二者所面对的班级学情是不同的。相对而言案例1所面对的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较低,教师设计时,从原地2名学生进行击球点的练习开始到2名学生的正面传接球,再过渡到邻近2组配合传接球,练习的难度相对较低。案例2所面对的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较高,教师在设计时,直接从行进间传接球入手,难度较大,说明学生已有一定的足球基础。结合案例情况,根据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练习情境,笔者建议案例1的练习内容可设计成3传1抢、4传1抢等;案例2的练习内容可设计为对抗传接球射门比赛。
  同时,班内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学情也会动态变化,以上情况都需要教师依据学情,不断改变应用练习的规则,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受益。笔者建议,案例1中,现有发展水平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4传2抢的练习,或者学习进步快的学生也可以挑战4传2抢。案例2中,可通过规定传接球次数改变对抗难度。如,现有发展水平较好的学生传接球限定次数可以相对多几次;现有发展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减少传接球限定次数甚至不限定次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更多传接球次数的对抗练习。
  2.把握运动关键点,提升学生练习效果
  不同的项目,关键点侧重也有所不同。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关键点,进行应用练习设计,学生的练习兴趣才会被激发,练习才能事半功倍。如,足球运动更加注重观察、配合、判断、对抗、拼抢;排球则注重配合、观察、判断。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把握好这些关键点。
  根据话题研讨的案例,案例1的关键点在于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动作,所以让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学练,提升对技术动作的认识。案例2的关键点在于传接球过程中学生间相互配合以及技术的组合衔接,让学生练习行进间传接球与射门。二者都忽略了开放式运动项目的高强度、高对抗以及场景的复杂变化等特性。
  笔者认为,2个话题研讨案例的练习内容可在之前练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案例1通过逐渐增加抢球的人数,形成4传2抢、3传2抢的练习形式,让传接球时的对抗更加激烈,让学生需要更多的配合、观察、判断、应变。案例2可设置进攻方为自由人,帮助衔接传接球,形成突然间的以多打少的局面,除了让进攻更多变,也增加防守队员的应变、协作强度。
  3.创设有效练习,巩固学生练习效果
  设计有效的练习内容时,需要与所学的技术练习相结合,让学生的技术通过重复的单一或组合练习,从量变引起质变;同真实的情境相结合,强化运动认知。运动认知是运动能力提升的前提,有了一定的运动认知,才会促进运动能力的提升,其包括运动视觉、运动知觉、运动记忆、运动决策[1]。
  以“学、练、赛”一体化课堂练习模式的视角观察2个话题研讨案例,案例1僅做到了“学”与“练”,单一身体练习是原地脚内侧传接球,组合练习是五角跑动 传接球,没有设计相应的游戏或比赛。案例2则是“学、练、赛”相互匹配,第1个练习内容在跑动中横向脚内侧传接球就是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是第2、第3个练习内容,在跑动中横向脚内侧传接球加射门,通过改变跑动速度,对练习进行了拓展;最后又用比赛巩固练习效果。
  虽然2个案例的练习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重复练习,但在案例1中,学生只是进行原地和移动中的脚内侧传接球的练习,没有对抗与场景变化,属于简单的重复练习,只强化了学生的运动视觉、运动知觉与运动记忆等方面,对运动决策的培养没有涉及。笔者建议,情境练习可以设计为慢跑传接球抢断比赛,形成“学、练、赛”练习模式。抢球队员的加入,让学生练习时需要更多的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决策能力。案例2从横向跑动的传接球练习到横向跑动的传接球加射门,在不断重复练习脚内侧传接球熟练技术动作的同时,学生需要思考如何与同伴配合,摆脱守门员并把球射进,这个过程包含有一定的运动决策的强化与相互配合、相互迁就等价值观的培养。虽然“学、练、赛”课堂练习模式完整,但笔者建议,将组合练习中不设守门员,增加1名队员抢球,让学生进行对抗传接球射空门,强化传接球练习;比赛时采用对抗传接球射门比赛,也不设守门员。练习层次步步递进,对抗强度也有层次性增加,让学生享受拼抢的乐趣,体会进球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
  [2]余立锋.“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2):29-30.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健康第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能胜任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使命担当,促进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必备素质与能力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以德修身,涵养体育教师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国家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意志……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几乎有一半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读过课程标准,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概念、内涵、意义、框架。”[1]为什么一线教师不读课程标准?是不愿读、不屑读的态度问题,还是读不懂、读了也用不好的能力问题?浙江省在破解该类难
一、案例背景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小学1~6年级的1分钟跳绳为高优指标,学生成绩超过单项评分100分后,以超过的次数所对应的分数进行加分,如:小学六年级1分钟跳绳满分标准为男生157次、女生166次,满分后每多跳2次加1分,最高可加20分。并且,学生体测的学年总分也被很多学校视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因此,加分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练动机,让
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学校师生在南京市玄武区小学生冬锻比赛集体3分钟“1~4人变换”8字穿梭跳長绳项目中,以零失误328个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纪录。该项目不但考验学生跳长绳的技术以及不同人数之间的变换配合,还考验师生之间团结合作的信心与决心。通过日常的训练,笔者和同事们不断实践,优化训练方法,初步取得成效。  一、项目介绍  集体3分钟“1~4人变换”8字穿梭跳长绳项目的参赛选手为男女生各12
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持续14年,是学校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其缺乏系统性,多年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也未能有效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体育课程的一体化构建可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从整体上规划设计体育课程,助力体育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提升,整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精准评价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一、体育教学目前的现状  1.
表现性评价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与评价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四年级技巧单元教学中,笔者运用表现性评价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具体过程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内
“中国队世界杯出线、中国举办世界杯、中国队获得世界杯冠军是我的三个愿望。”习近平主席的三个愿望,也是我国广大球迷的愿望。校园足球运动能汇集起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增进民族团结,激发人们的运动激情,是发展足球运动重要的精神内核,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推手。实践证明,以足球为推手,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能较好地增强学生的生存品质,优化师生的生活方式,唤醒师生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作为基层的一名体
一、案例背景  篮球运动是笔者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所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篮球,每年学校都会围绕篮球开展系列主题游戏活动及竞赛。10月的体育节,校园更是热闹非凡,最让学生们激动的莫过于班级篮球联赛。  作为五(4)班的体育教师兼副班主任,我发现班里的学生们都特别喜欢篮球,“篮球高手”也不在少数。每当到班级篮球联赛要开始时,全班的学生都无比兴奋,但是遗憾的是几次比赛都和冠军擦肩而过。如今,眼看
一、生理期“主题处方式”瑜伽锻炼方案设计背景  初中女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形态、心理的变化对个体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在女性月经来潮的最初阶段,做好生理期的保健工作,形成良好规律的月经周期十分重要。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女生在生理期课堂一般采取见习或做一些轻微的运动,生理期不适症状得不到缓解和改善。如果参加了剧烈的运动还可能会出现痛经、月经周期紊乱等现象。生理期“主题处
一、案例背景  篮球——急停急起运球技术是小学四年级篮球运球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内容。在前期的直线运球学习中,学生基本掌握了触球部位、球的落点和运球节奏,具备了一定的手脚协同配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停急起运球要重点学习“起”与“停”的触球部位,难点是能停稳。学生在练习急停急起运球时,通常突然急停与起动的意识不够,人和球不能同时停稳是普遍现象。通过反复实践,笔者创设了一个交通指挥的教学情境,自制了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