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品《沂蒙那座一桥》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浅析作品《沂蒙那座—桥》,探讨作品中所倡导的“红色文化”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上的创新性和创作形式以及表现方式,从而启发更多的舞蹈编创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红色文化;创作形式;舞蹈创作
  看到作品命题的时候,“沂蒙”两个字,亲切和熟悉。从蜚声海外的质朴沂蒙小调,到家喻户晓的沂蒙革命故事,再到耳熟能详的沂蒙精神。
  “沂蒙”两个字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早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内心。
  而这部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舞蹈作品,所傳达出来的历史意义,鲜明而深刻。
  近现代的中国,千疮百孔的,仿佛无论多少个昼夜更替也无法将其安然抚平。那个充斥着压迫和反抗,侵略与斗争,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悲惨而壮烈的历史鲜活得仿佛能够触手可及。
  随着以“红色文化“为倡导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舞蹈作品大批涌现,观众在视觉上难免产生疲劳。但与这些众多相同题材的作品截然不同的是,编创者是以“时空穿越”的叙事手法,在舞蹈的呈现方式上,大胆的进行尝试和革新。顺应时代的进步,从乏味的叙述方式中脱颖而出,给观众一种“作品并非单纯述说一件历史事件而已“的想法,让人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编创者在创作上的艺术水准和修养,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并驾齐驱。
  作品所讲述的是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沂南妇救会,“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使一个团的兵力及时奔赴战场的真实历史故事。
  舞蹈以“现代小女孩“的视角切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舞蹈的开端,编创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把“现代小女孩”的“动态”与“沂蒙红嫂架火线桥的雕塑博物”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既能从情节上简明扼要的呈现给观众编创者所想要表述的故事情节和编创用意,又能在舞台艺术和视觉效果上呈现一种“动静”美感和艺术表现力输出。
  “现代小女孩“对革命历史的好奇与渴望,在表演者的肢体与眼神的情感流露的夹缝中传递给观众,待至那向历史长河瞭望的目光拉长,主人公亦被时空拉入历史的回忆中。突如其来的穿越让”现代小女孩“一时不知所措,但看到门板”桥“下的红嫂们坚定而隐忍的眼神,和战争前线的紧张与激烈,让她心生敬意,仿佛是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赋予她一种使命感,迅速的把她融入到这场战势紧迫的危机之中,与红嫂们共同浴血奋战。
  随着表演者们动作的幅度与力度,以及音乐的强度放大,整个情节也被逐渐推进高潮。前线作战激烈,此时此刻的女英雄们肩上扛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团的兵力,更是一种强大而沉重的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危难之中,相互支撑,彼此给予希望与力量,一边倒下了,另一边又扛起来,她们在硝烟中,扛起了整个民族的希望。编创者成功塑造了“正面,伟大,坚忍不拔,刚毅顽强“的”女英雄“形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女性原有的柔软脆弱的特质。带给观众们一种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力,使之产生强有力的思想上的共鸣。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家国情怀,对”女性“的敬仰以及对历史的崇仰、民族赤诚的信仰。
  高潮到达最高点时,女英雄们奋力一搏扛起肩上的重担,挣扎与坚持之间,纷飞的炮火连同她们的呐喊,主人公被一股力量拉回现实世界中,声音刹时戛然而止。
  战争终于胜利了。整个舞台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小女孩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自豪,女英雄们看到的胜利的曙光,都在不经意间感染观者。舞蹈接近尾声,编创者所要直抒胸臆的情怀已然真真切切地传递出来。
  那些充满着惊心动魄的,激昂的,壮烈的,红色的革命历史,那不朽的峥嵘岁月,那伟大的沂蒙精神,皆定格在了那“门板”之中。
  从结构样式上来讲,这个作品应属于情节式结构。作品在情节的呈现上兼备抒情性和叙事性,有充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支撑,亦充分表现了传统深厚的本土题材,使之成为一个极富艺术性和感染力的,历久弥新的作品。
  从动作上谈,作品中“红嫂“们整个动作的呈现,大致趋于”蹲“,这不仅在感官上与”小女孩“在门板上的动作有明显对比,而且更多的蕴意在于强调突出”红嫂“们在水中架起”火线桥“的不易和艰辛,由此可见编创者的专业素养和对细节的严格要求。
  再谈到舞美,作品从开端的两束打光,以及舞蹈过程中的灯光切换,再到舞台银幕在作品情节中设计的激烈的“战火”和胜利的“红巾”,不仅创造出相应的情调,表现出动作发生的环境,而且在故事情节上起到推动和升华的作用,渲染情绪气氛。在道具的运用上,以我个人看来,作品中的两个道具,都运用得恰如其分。“门板“是整个作品的线索和主旨,在作品中起到关键决定性作用,是整个舞蹈的情感支撑点和输出点;而”红头巾“则有点睛之笔,从舞蹈的开头和结尾上,有首尾照应,前后相宜的作用,在舞蹈的高潮部分,更是起到传递力量和希望的凝聚点,升华主题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赏析剧目中常常都会着重注意道具在舞蹈中所赋予的寓意,真正达到”借物抒情“、“形意相依”,上升实现艺术性、观赏性、抒情性、寓意性的境界,实属不易。而此作品却做到了。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作品的由来,真正在历史上,搭架“火线桥“的”红嫂“是三十二名。而这部作品真正受到的灵感源,应是早前由历史事件改编制成的电影—《沂蒙六姐妹》。延伸到电影,便让我思绪中”搭着红盖头的新娘“与电影中”永远的新娘“重合。突然就明白了舞蹈开端灯束下着重强调”新娘“角色的用意。
  电影中”新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战争剥夺了她的丈夫,剥夺了她的一生。她终其一生也没见到丈夫一面,用尽了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爱人的归来。尽管如此,她仍然为了家国奋不顾身,这样坚贞的爱,这般坚定的情怀。我想创作者之所以在作品中着重塑造”新娘“这个人物角色,想要表达的,恐怕远远不止这些。
  战争“与”女性““两个关键词一直都是处于博弈状态,”战争“一词自古以来便被贴上“男权”的标签,而“女性“生存在”战争“的背景下的卑微地位,往往揭示出”战争“的悲壮。而这部作品呈现的,是极富浓厚”女性主义“立场的,寄寓创作者对于性别、民族、家国等问题的复杂态度,为女性话语有效拓展了表达空间。
  结语
  作品在舞蹈中纵观历史长河,运用当代舞与时代意义相融合,赋予舞蹈深厚的人文情怀。在舞蹈中探索历史,敬仰历史,烘托出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富有时代色彩的历史符号,从而唤醒人们对革命历史精神教育的重视,以及广大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深刻考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对历史探究的求学之路,势必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从事幼儿教育十余年,亲眼目睹着身边的孩子们成长在物质文化充裕的年代之时,也深深的为这群沉浸在父辈、祖辈无私的溺爱之中的孩子们感到不安!  每天看着身边的这群孩子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施爱之人是否真正为孩子们考虑过,如果将来有一天,您们不能再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孩子们再也没有机会得到你的庇护之时,他们有正视和应对挫折,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吗?  有一句话从记事起就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在每一个人成长
期刊
摘要:《悲惨世界》于1985年首次在英国公演后获得良好的观众反响,随后正式进入百老汇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舞台剧,《悲惨世界》剧情沉重,歌曲严肃哀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悲剧色彩。本文论述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具体创作手法,从剧情戏剧冲突设置,人物的性格和理念表达和舞台形象创造三个层面分析《悲惨世界》的创作技巧,从而研究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创作特点,对我国音乐剧创作和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百老汇;
期刊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转变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全球各国都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亦是如此。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经由创意升级和提高低端制造业水平的需求。因而,如何推动文化创意创业有序发展,已然转变成一项重要课题。新媒體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具备的创意属性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有利的辅助作用。由此可见,对新媒体艺术如何推动
期刊
2014年的北京电视台少儿动画春晚、2015年中国联合国协会举办的《中国梦·千年之约》公益演唱会以及2016年的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节目乐童嘉年华演出让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合唱团逐渐走入观众们的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更在青少年音乐传播和发展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带领人大附小合唱团在各大合唱比赛中取得佳绩,并让合唱团蜚声中外的正是我国著名的青少年音乐教育家杨绍慧老师。杨绍慧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青
期刊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并从未间断过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一发展过程极其规律,用这些规律来引领和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开创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美好明天。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歌唱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而诞生最早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自诞生之日起,是今天声乐技巧的高度发展,以及声乐形式的异彩纷呈,它始终与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声乐技巧也始终为表现语言和美化语言而服务。不同
期刊
摘要:龙图腾的形象在民风民俗、建筑雕刻、民间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体现。龙图腾在一定意义上有包容、奋斗、和谐三种精神等新时代特点。因此,,图腾文化中的设计元素,不仅是民族艺术的设计文化重要原材料,也是图腾崇拜的核心精神。是因为龙本身具有象征意义,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等和自身的民族有亲缘的关系,是本民族的祖先和亲戚亲人,从而将他尊崇为本民族的标志和保护神,也是象征。  关键词:龙;图腾;龙图腾;民
期刊
前言:  音乐人类学之实地考察是从人类学承续下来的基础工作和基本方法。它不仅仅是对音乐发生现场的记录和描述,而是一种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与阐释音乐文化现象。  而音乐人类学长期专注于农村而忽略城市,主要研究民间乃至原始部落的音乐。但随着城市与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各族群日益受到现代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
期刊
“我招你进这个学校,就是培养你成才的”。老师澎湃激昂的告诉每个学生。我们听的全身热血沸腾。  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内心渴望的。多么希望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趴在课桌上,穿着硕大的校服,流着口水,抬起头,望着天空,然后对同桌说“我做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梦。”同桌骂你让你好好听课,你看着窗外的风景,一切那么熟悉,一切充满着希望。是的,我做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梦……  如白驹过隙岁月里悄然走过,蓦然回首,
期刊
摘要:美国知名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曾提到“有如言语之于批评家,望眼镜之于文学家,文化就是指给精神力量的东西”。福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给人以精神力量的支撑。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就有祈福盼福、崇福尚福,人们渴望“福”,憧憬“福”,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福字,用以寄托自己内心对“福”的向往。文章浅析福字,探究其在民族艺术的不同表现,从而表明福字在民族艺术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福字;民族艺
期刊
摘要:合唱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听,练,合是学习合唱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听”“练”“合”使学生听辨和声音程,学习双声部的旋律进行,从而感知双声部的行进方向,并产生双声部合唱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合唱艺术方面的教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演唱水平并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关键词:合唱;听;练;合  合唱是声乐表演中的一种形式,齐唱也是,但合唱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齐唱,合唱的音响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