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算法在发震构造形态特征及地震迁移规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来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发震构造形态特征和地震迁移规律的研究,有利于震情形势研判和震源物理的研究,也可为后期三维地壳介质结构建模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结合大量中小地震的分布特征规律,利用机器学习的相关算法,提取断层形态特征和地震迁移规律。近年来,随着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地震数据大量产出。在川滇块体等重点观测区域,中小地震活动显示明显的丛集特征,对断层面位置和形态特征具有一定指示意义。中强地震发生后通常伴随大量余震,丰富的余震记录可为震情形势跟踪、
其他文献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鱼群优化且适用于城市道路环境的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针对车载自组织网络中车辆的高速移动导致网络状态和拓扑频繁变化的特点,利用鱼群优化模型辅助搜
2008年和2014年,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一次MS 7.3地震。2020年6月26日,该区再次发生MS 6.4地震,震源深度10 km,震中位于(35.73°N,82.33°E)。通过地震活动性和构造背景,探讨该区域未来地震孕育特征和地震活动危险性。(1)发震构造背景。新疆于田地区位于西昆仑断裂带康西瓦断裂、阿尔金断裂带和东昆仑地震带可可西里断裂交汇区域,地质构造发育且复杂。康西瓦断裂是一
海潮是海洋表面受到太阳和月亮引力后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与重力固体潮具有同源性,会产生相同的频谱特征,因此,在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中会夹杂海潮信息(张邵栋等,1989)。分析重力固体潮汐残差信号可以获得地球内部动力学信息,但其中夹杂的全球和局部海潮负荷对重力固体潮影响较大,仅采用滤波法难以剔除,尤其在沿海地区,
北京地区现代以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多次发生中等有感地震,虽然破坏性和损失较小,但社会影响较大。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前,昌平小汤山发生ML 4.5地震,北京广大地区有感,民众恐震情绪增加,社会影响较大。据统计,1996—2019年,北京及周边地区(39.3°—41.1°N,115.3°—117.6°E)先后发生1996年顺义ML 4.5、2002年沙城ML 4.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根据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发布的2021年2—3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给出以下监测结果。2021年2—3月全球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612次,其中2月发生地震251次,3月发生地震361次。东半球发生地震335次,其中5.0—5.9级中强震313次,6.0—7.9级强震22次;西半球发生地震277
针对现有交通虚拟仿真系统既无法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仿真,又无法满足实际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需求,也难以大规模扩展等问题,该文首次从系统架构和仿真引擎方面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多用户的微观交通仿真实验系统。并且从单仿真引擎仿真车辆数变化、单仿真引擎仿真加速比变化和多仿真引擎并发执行3个性能指标对该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文所实现的交通虚拟仿真系统能够支持多仿真引擎、多仿真任务的并发执行,满足多用户的同时在线仿真需求。
地震与构造活动能够引起地下气体释放。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场变化、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均会使得地下深部气体逸出。在地下应力的作用下,地壳会产生大量裂缝,为地下气体的释放提供通道,尤其是在地壳薄弱带,如断裂带、板块边界、火山等处,集中释放地下气体。因此,土壤中气体的浓度可能会因为地下应力的变化而改变。
The ion-to-electron temperature ratio is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solar wind plasma entering and being transported inside Earth’s plasma sheet.In this study,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patchy magnetic reconnec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p
一次具有社会影响的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意即在这个地方、这个节骨眼儿,为啥会发生这样大小的地震?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地震分析预报工作者或专家往往尽其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比较科学的解释,诸如"余震说""构造说""能量说"。可是不少公众并不买账,提出更多问题或多方质疑,甚至伴随讽刺和调侃。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阻变存储器(RRAM)的混合型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芯片指纹电路。RRAM器件采用石墨烯电极、对称山型结构实现,具有阻值分布宽、开关比大的特点;通过引入对称RRAM阻值偏差作为PUF单元的随机熵源,提升PUF的唯一性;采用RRAM不同阻态阻值放大存储PUF单元初始偏差,提升PUF的稳定性;利用RRAM循环间随机性实现指纹ID的重构,提升PUF的安全性。混合型PUF芯片指纹电路在0.35μm CMOS工艺下设计实现。仿真结果表明,PUF输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唯一性,标准温度电压下片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