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播撒艺术,用真心教育孩子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g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福建省艺术馆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的社会视角,开始组织实施“福建艺术扶贫工程”。5年来,福建全省文化馆坚持不懈,定时、定点、定员深入偏远山区小学,为贫困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创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教育公平,山区孩子也要享受艺术启蒙教育
  


  城市儿童艺术教育如火如荼,除了学校正常课程,在双休日家长还拉着孩子四处练琴学画。偏远山区小学由于师资短缺,没有配备专业艺术教师,也没开设艺术课程,山区孩子自小与艺术教育无缘,体验不到音乐、舞蹈,更不知道素描、写生,但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对美育充满了渴望。
  2004年9月,福建省艺术馆在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酝酿出开展艺术扶贫活动的思路并着手试点工作。首批试点选定在离福州50公里外的闽侯县白沙镇马坑小学、大目溪小学、大目埕小学等5所偏远的贫困山区学校,分别在这些学校的4至6年级开设美术、音乐、舞蹈、写作等兴趣小组,由馆里的专业人员每周定时到学校授课,免费开展艺术辅导和培训。试点工作开展后,学生、家长、教师都非常欢迎,所在学校和当地政府也非常满意。
  
  全省行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规模
  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4月,福建省艺术馆向全省文化馆发出倡议,号召全省文化馆一并行动,并把这项在全省范围铺开的活动定名为“福建艺术扶贫工程”。截止2009年6月,福建全省文化馆挂钩艺术扶贫教学点达213所学校,面授学生20多万人次。成为全省文化馆有史以来开展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创了文化馆专业人员常年坚持为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服务的新途径。
  目前,福建省所有的艺术馆、群艺馆和文化馆专业人员都把艺术扶贫当作一项崇高的责任和一种自觉的行动,参加扶贫的专业人员定期深入艺术扶贫挂钩点为孩子们免费授课辅导。随着“艺术扶贫工程”的进展,帮扶对象也不断延伸拓展,既有地处偏远的山区小学、海岛小学和少数民族小学,也有外来工子弟学校、特教学校、三峡移民子弟学校和藏族班等。开设的艺术科目不断增加,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美术、音乐、舞蹈和写作之外,还设置了剪纸、版画、秧歌、腰鼓等民族民间艺术的启蒙项目和素质教育项目。授课老师还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开展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的作品相互交流,让他们在同一个舞台演出,创造条件为农村的孩子搭建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几年来,先后有100多位孩子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有500多位孩子参加了各级文艺汇演,不少孩子具备了升入艺术学校深造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山区儿童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帮助别人,同时也用爱心教育了自己
  艺术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机构本身也有很多困难,比如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落后、业务经费紧缺等。从物质角度上说,许多文化馆自己就是“贫困”单位。然而,让农村贫困学生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艺术启蒙教育机会,是摆在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同时也是职责所在。
  参与艺术扶贫教学工作的文化馆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后,面对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面对孩子们的期盼和敬慕,他们被感动、被震撼了。他们发现,农村的孩子一点也不笨,而是缺乏条件和机会,在农村开展艺术扶贫不仅义不容辞,而且大有可为。对于参与其中的艺术馆、文化馆工作人员来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许多老师都记得,他们第一次将画笔、舞鞋送到孩子们手中时,孩子们是摸了又摸,好像有些不敢相信,而课堂里是一双双满含期盼的眼睛,鸦雀无声,从他们的眼神中,文化馆的老师看到了山区孩子对艺术的渴求和执着!
  想到孩子们求学心切的神态,文化馆老师们不敢怠慢。有一次,永春县文化馆老师在下乡途中,遇到一场大雨,车子行进在盘山公路上,车窗外面是茫茫雨雾,前方的路隐隐约约,司机小心地把着方向盘,车子在艰难中慢慢爬行,谁也没有提议说,天气这么恶劣,咱们打道回府吧。老师们心里明白,雨水再大,路再难走,也挡不住他们下乡的路程,因为山那头学校里有许多期盼的眼睛在等待着。
  各地艺术馆、群艺馆和文化馆专业人员经常放弃节假日,为下乡辅导认真备课。许多参加艺术扶贫的文化馆专业人员是骑着摩托,或是自费乘坐公交车到乡村为孩子们辅导。有的老师在授课中发现孩子们连基本的学习用具都缺乏时,纷纷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来为他们购买画夹、素描纸、练功鞋等各种用品。有的老师发现贫困学生生活困难,主动和他们结对子扶贫帮困,不但自己捐款助学,还介绍亲朋好友一起来帮助困难学生。
  
  持之以恒,共同编织希望编织未来
  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开展五年来,受益面覆盖到全省9个地市88个县、乡及213个偏远农村小学,艺术扶贫工程通过自身服务行为的纯洁和规范,创新优良的服务样板,形成无形的感召力量,这种力量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成倍放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包括军人、画家、公务员、企业家,以及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等各地、各界社会人士都主动参与进来,他们以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向艺术扶贫挂钩学校捐款捐物献爱心。
  有一次,福建省艺术馆的一位年轻女教师打算自费为贫困学生购买书包,上网购物时,泉州市一家箱包公司总经理觉得她个人一次购买10个书包,既不像批发商也不像家庭消费,仔细询问后得知详情,总经理深受感动,当场决定赠送500个书包,还表示要带自己的儿子一起到贫困乡村亲身体验,让自己的孩子感受爱的教育。
  去年暑假,将乐县十几位回乡大学生拜访曾辅导过他们的老师、县文化馆陈馆长时,得知县里正开展艺术扶贫活动。当陈馆长说起县里被确定为艺术扶贫基地的三所小学落后的教学条件时,大学生们的心被触动了。于是他们萌发了举办一场演唱会,用演唱收入购买乐器捐赠给这几所学校,让村里孩子们也能听着琴声上音乐课的想法。这一举动得到了县文化馆和县团委的鼓励和支持,在这些回乡大学生的努力下,一场“听见了爱”——将乐县艺术扶贫公益演唱会隆重举行。在演唱会上,莘莘学子用门票收入为将乐县3个艺术扶贫基地小学各捐赠一台电子琴。8月30日下午,大学生们在即将返校前,来到3个艺术扶贫基地,将他们筹办演唱会的富余经费购置的30余部总价值三千余元的口风琴,分别捐赠给3所学校的孩子们。艺术扶贫工程还受到台湾省金门县同胞的热烈关注,金门县李炷烽先生特地捎来100份文具,代表金门乡亲赠给学校学生,提出开展两岸学生手拉手助学活动建议,并委托金门酒厂,对2007年被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录取的三位艺术扶贫挂钩学校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予以全程资助。
  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开展5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福建日报》《海峡通讯》等新闻媒体都对福建艺术扶贫工程作了深入报道。
  艺术扶贫工程的开展,探索出一条新时期文化馆工作的新思路,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方面,突破了旧有文化馆工作的服务局限,开创一个先例,把城市文化资源无偿输入偏远农村;形成一种机制,把文化下乡转化扎根为乡下文化;创设一个典范,把各方力量感召到扶贫帮困的队伍中来;树立一种精神,把专业人员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新高度,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最薄弱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显示出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所在。艺术扶贫工程从试点工作到全面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实创新的过程,也是全省文化馆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和贡献智慧的过程,我们将持之以恒,持续实践,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作出新的贡献。
  农村在渴望,孩子在期盼,我们在继续……
其他文献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我国古代举荐人才的一段佳话。  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悼公三年,中军尉祁奚因年老请求退休。晋悼公在谁可继任的问题上,征询祁奚的意见。祁奚推荐解狐,而“解狐,其仇也”;晋悼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家吗?”祁奚回答:“君主问的是谁可胜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家。”刚要任命解狐,不料他却病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任者,祁奚回答说:“午也可。”午就是祁午,祁奚的儿子。晋悼公
期刊
“太阳跳出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河流停止了咆哮,山岳敞开了胸怀,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唱起《祖国颂》,我们热血沸腾;唱起《我的祖国》,我们精神振奋;唱起《我爱你,中国》,我们心潮澎湃;唱起《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我们深情无限……六十年来,歌唱祖国的美好旋律在我们的心中回荡,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珍藏。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航
期刊
左思终于选择归隐了,并不是如他《咏史诗》第一首所言“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而是殚精竭虑、孑孑孤立之后的无奈选择。  左思,字太冲,山东淄博人。于今日之大众而言,其人最为人所记的印象有二:一者即是作为成语“洛阳纸贵”的典故;二者即是《世说新语·容止篇》所载“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中那个效颦潘岳公子的可笑之人。即便仅撷取弱水“二瓢”,已足够勾勒左思其人之形象,其中
期刊
萤火虫  提盏小灯在寻找  天亮了  自己却丢了    鸡毛  谁说鸡毛不会飞  君不信  亲口吹一吹    羊角  同类争斗当利刃  豺狼面前变头饰    蚂蚁  爬上极顶小蚂蚁  也比泰山高一头    老虎请医生  老虎嘴巴长大疔  贴出广告请医生  ——谁敢应聘?    脱钩鱼  上当接着还上当  受骗甘愿再受骗  皆因贪欲自控难    蚊子自白  嗡嗡嘤嘤先通知  吸血也是真君子  你睡昏
期刊
南北朝时颜子推在《家训》中提到:“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说的是有位博士到牛马市上买一头驴,买卖当中要立一字据,于是,这位博士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纸,硬是没有接触到这篇作品的主角——那头正在牲口市里嚼着刍豆的毛驴。  对此,作家李国文撰文慨叹:“这等超人,其空手道功夫,恐怕不能不令时下流行的作家望洋兴叹,走俏的诗人自愧弗如。”李国文乃老辈传统文人,对于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品大约并不多
期刊
“哈木哈木”一词来源于很久以前阅读的文章《哈木哈木》,讲述的是几个在巴格达摩苏尔水坝艰苦的环境中做劳工的中国人,在酷热的底格里斯河畔发现了一种花,叫“哈木哈木”。它能在伊拉克五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与滚烫的沙砾中依旧枝芽挺拔地绽放,当时的中国劳工将其作为他们精神的象征。  “天水围”是一个较新的词,2004年,香港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丈夫以残忍的手段杀死了来自内地的妻子和一双幼女,数日后自己也伤重而亡。
期刊
杭州的出名,一大半是为了西湖。而人工的建设,都会的形成,初则是由于唐末五代,武肃王钱鏐(西历十世纪初期)的割据东南,——“隋朝特创立此郡城,仅三十六里九十步;后武肃钱王,发民丁与十三寨军卒,增筑罗城,周围七十里许。……”(吴自牧《梦粱录》卷七)——再则是由于南宋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高宗的临安驻跸,奠定国都。至若唐白乐天与宋苏东坡的筑堤导水,原也有功于杭郡人民,可是仅仅一位醉酒吟诗携妓的郡守的力量
期刊
看风景如看美女,肥环瘦燕,各有所爱。雍容华贵与荆钗布裙也都各有千秋。这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看多了诸如精雕细刻和商气十足的某些景点之后,走进黔东南的侗寨肇兴,就会觉出素妆淡雅在当今已经是越来越珍贵了。    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撑着伞走在古街上,四下里望去,木楼连成了一片,把很宽大的一个山沟填得满满当当。而且那木楼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古朴老旧,就连临街的餐馆商铺也都是旧的有些发黑的板式木楼,
期刊
早就想到江苏金湖去看荷花,七头八岔,拖了一个多月。偶翻台历,已经是农历六月十五。今年闰五月,暑热来得早,爽得也早。下午正好没有什么羁绊的事,于是喊了两个先前承诺过的丫头小子,匆匆上道。  途中下了一阵雨,大家都说,雨中看荷花带雨、荷叶泻露,别有一番韵味,可遇而不可求!谁知不一会儿,雨却停了。    一进入金湖县境,就感受到荷乡的浓浓氛围。从车窗随意望去,近则路旁的排水沟中,远则田头地脚的塘坳渠道里
期刊
走近金陵古城,恰好看见那夕阳西下的一抹微光,从中山门城墙洞里斜穿过来,微光里,几枝从斑驳的城墙砖缝里钻出来的野花被旋风般骑车而过的金陵女子的衣袂沾染……  夜游秦淮,便在这沧桑的晚霞里开始。      乌衣巷  到达夫子庙,正值傍晚时分。  之所以选择这样特定的时间,实在是中国古诗词的影响太深,不用思索便跳脱而出——同样是登临泰山黄山绝顶,忍不住感慨万千豪气抒怀的第一时间,中国人想到的一定是李白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