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教学中建模思维的运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且复杂难懂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物理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恰当地建立物理模型,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物理知识,将抽象变为具体,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建模思维建模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吉尔伯特认为,科学本身是建模的过程,而学习科学是学习建模的过程。职业中学物理学习中,建立物理模型是一种常见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且主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生活中隐藏的物理知识通过具体的数字表述出来,以此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模思想对于物理学习起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独立建模的意识,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一、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概念,如质点、点电荷、电场、磁场、理想气体等,就是基本的物理模型。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模型的使用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以质点为例:在一些情形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它是由实际物体抽象而成的一个理想模型,为一些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方便;但不是任何情形下的物体都可以忽略其形状和大小。比如,一列火车,能否看成质点,就要根据情况而定,在研究火车过桥所需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桥长来说,一般不能忽略,所以不能看成质点;在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远远小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可忽略不记,因此火车就可以看成为质点。
  在概念的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帮助学生分析次要因素,然后抓住要表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学习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如没有摩擦、理想气体、分子势能不计等,都是如此。
  二、实验建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建模,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了解物理知识。如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实验,让学生亲自将小球之类的物体从高处释放,在不同的高度,计量小球下落的时间,让学生更加直接的参与到实验当中,对物体的物理运动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也明白物理实验应该怎么进行,进而学会自己进行物理实验,然后建模,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就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实验建模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理解:
  首先,在这个实验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对其起到引导作用。首先准备一角钱和一元钱的硬币各一枚,让学生让两个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观察是否能够同一时间落地,得出结论是一元钱先落地,学生通常有了初步的猜想;然后再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的纸,其中一张揉团,让纸片和纸团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结果为纸团先落地,学生可以得出相同重量的物体落地时间不同的结论。
  其次,教师再为学生演示牛顿管实验,通过演示羽毛和金属片在未抽气、抽气到一半、抽完气这三种空间内落地情形,结果是未抽气和抽一半气的玻璃管内金属片先落地,且未抽气的玻璃管内金属片落地较快。而抽完气的玻璃管内金属片和羽毛同时落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现实生活中物体下落的快慢因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的,而在真空环境下,所有物体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那所有物体做的是什么运动?继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最终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模型: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最后,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做打点计时器实验,通过观察打点计时器将自由落体运动中所拍摄的频闪照片,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轨迹,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观测可得重物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不变,做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空气阻力很小,可看成只有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g=9.8m/s,其方向竖直向下。
  因自由落体属于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可得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如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做实验,锻炼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尽量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过程,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验证,同时也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因此,通过实验来建模,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碰到类似的习题时,不再只是靠死记硬背来解题。
  三、设立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情境模式,无疑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建模方法。因为很多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如电路问题、运动问题等,因此,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可以引入现实生活的实例,然后结合物理知识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激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对学习感兴趣是最重要的,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创设情境来教授物理知识,应用建模理论,使学生熟悉建模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求知心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将沉闷的物理知识转为生动具体的实际现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合其他学科 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基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常常与数学知识相互联系,教师应在遇到相关的习题时,告诉学生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模型和物理相结合,多维度的来看待问题。
  如习题:将合力F分解为F1和F2两个分力,若已知F的大小,F1和F2夹角θ,且θ为钝角,则当F1、F2大小相等时,求它们的大小;当F1有最大值时,F2又为多大?此类的分解力的习题,物理中有多种方法来解答,根据题目已知条件,F1和F2夹角θ为钝角已确定,因此F可以和F1和F2构成一个矢量三角形,合力F为外接圆的一条弦,如图所示,其所对的圆周角为π-θ,当F1、F2大小相等时,对应的力矢量关系为等腰三角形,表示F1和F2的线段为腰,底角为θ2,故F1、F2大小相等为F1=F2=F2cosθ2。当表示F1的线段处于直径位置时,即表示相应的力有最大值,且三力关系矢量三角形呈直角三角形,这时F2大小为Fcot(π-θ)=-Fcotθ。这道题虽然是物理题目,但是解题思路使用的确实数学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的知识,因此,需要将两门学科互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深度的学习课本中所教授的物理模型,提高答题速度。
  四、总结
  物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物理模型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成绩。由于物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多见,教师在授课途中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多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运动物理建模思维。因为职业中学物理的知识都有相关的物理模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建立正确的模型来解题,进一步地巩固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德政.认识物理教学中模型意识[J].成才之路,2009,(14).
  [2]马永喜,许多青.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物理教学探讨,2009,(05).
其他文献
为了获得3种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guCMS,Pol CMS,CMS96和保持系间的多态性以及定位大白菜CMS96不育系所属的不育类型,利用设计的,up6,orf222单一和混合引物PCR扩增3组11份同核
旨在为核桃矮化性的鉴定及矮化砧的预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核桃不同品种6年生嫁接树和3年生实生树为试材,研究了叶片解剖结构与生长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核桃嫁接树叶片结
为研究黄瓜种子含油量与耐低温性的关系,摸索鉴定黄瓜耐低温性的方法。给予9504,9524,9507,9508,9512,9518,9521,9506,9511等9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白天12℃,晚上8℃的低温处理,每天光照
2002—2006年在内蒙古正蓝旗进行了田间追肥试验,旨在探索 NPK 多元复合肥对蒙古冰草种子生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期以及同期一次性不同施肥量水平处理对蒙古冰草生长发
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是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影响和作用。初中阶段的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
以186个花椰菜杂交品种及组合为试材,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是胚状体发生的决定因素;24h32℃的高温前处理是胚状体发生的必须条件;单核靠边期到双核期的小孢
摘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前提。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关键词:师德建设 教师素质 神圣使命 责任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曾经有一位国家领导人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一、良好的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
采用RT-PCR方法自犬瘟热病毒Lederle株基因组RNA中扩增出H基因(1911bp)和N基因(1707bp)片段,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与Onderstepoort株、CDV3株等疫苗毒株的同源性在95%以上,而与野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