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是探究式阅读的关键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3372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以文本为中心进行跨时的情景对话,它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质疑是创新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主动参与,发展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先导。特别对于小学生,对语文的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我们努力摆正自己的角色,努力和学生拉近心理上的距离。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关爱的动作......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和蔼可亲的,是容易交流的。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激发他们想问、敢问、乐问、好问的兴致。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运用故事悬念法、创设情景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很有意思。第三,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语文并不难学,对学好语文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向老师提出多样问题。
  二、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学生往往会因为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不丰富,造成所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让人难以琢磨,或过于浅白,没有思维价值,甚至虽是冥思苦想但仍然提不出切合文本旨意,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模有仿,有法有循。那么,可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
  (一)抓住题眼,引疑问难。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触摸春天》一课,上课时,我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结果学生质疑的是:谁触摸春天?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触摸春天的?通过触摸春天她感受到什么?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理清自己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虽然学生这时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二)抓重点词句,设疑推导。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理解课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发现总是层层递进,巧妙将课文引向深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触摸春天》一文,学生根据课题提问后,浏览了课文,学生找到了文章的重点句:“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
  过的地方。”仔细推敲这段话后,学生不禁又提问:她是一个盲童怎么能捉住蝴蝶呢?這是她第几次抓住蝴蝶呀?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强,上课时就更认真了。
  (三)抓住空白,深入挖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学生的理解和想象与文意融为一体,他们的成就感更足,学习信心就更强。《中彩那天》只详细描述了父亲经过道德的考验,把中奖的小汽车还给了库伯的经过,学习完这部分之后,于是让学生想象车开走之后,他们一家人有怎样的表现?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父亲诚实守信好品德课文的留白,让学生朗读质疑,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三、留有空间 让学生善问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多提疑问。阅读教学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并在自读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记得在上《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课时,新课伊始就让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的形式有自由读、同桌轮读、小组议论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自由读时,学生只是停留在生字新词上,对课文内容没有产生疑问,同桌轮读时部分学生就有了疑问,小组议论时学生面对“自然之道”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大海龟都干吗去了,这什么要让小海龟出来当侦察兵呀,这不是太危险了吗?为什么向导明知放小海龟入海是危险的,为什么他还是在大家的一致请求下做了这样一件事呢?甚至有的学生发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善良也是一种错误,一种愚蠢呢?这些问题涉及到课文内容、情感、道德等。此课例中,正是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营造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才使得一系列值得探究的问题潮水般地涌现出来。许多老师常常抱怨自己的学生思维太呆板,不会提问题,其实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读、去思考,只有给学生自读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并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阅读方式要合理、科学、教者应牵浅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为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在探究阅读中学会探究,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一种常见肾脏恶性肿瘤,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占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85-90%,发病率仅次于膀胱肿瘤。以往的报道显示肾癌患者确诊时,有30%已合
最近听很多的教师抱怨,这些题目讲了很多遍了,学生在考试时还是不会。有些学生也是,明知道自己曾经做过这道题目,但在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出,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尤为明显,尤其是学生,总感觉做了100道题,遇到第101道题,仍然有束手无策之感,因此有些教师想到了用“题海战术”,也就是让学生多做题,有些家长也一再叮咛学生多做题,熟能生巧。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全文一千多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只凭那朴实的的浓浓挚深的父子之情。可就是那朴实的的浓浓挚深的父子之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知道,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从古到今,歌颂母亲、怀念母亲的作品很多,大多以情感人。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读来十分感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