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嗦”的艺术魅力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caihong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嗦”是写作的大忌,所谓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便是对罗哩罗嗦之文的生动讽喻。然而在名家作品里,我们又看到有些地方非用“罗嗦”言语不能尽其妙。如鲁迅的《马上日记》里有这样一句: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驰过;少顷,又是一辆;少顷,又是一辆;又是一辆;又是一辆……。 “Luoluo” is a taboo for writing. The so-called lazy-wife’s bounding cloth - long and stinky, is a vivid allegory of Luo Yi’s text. However, in the works of famous artists, we have also seen that in some places, it is impossible to use words that are not “rogue”. For example, in Lu Xun’s Diary of Immediately, there is such a sentence: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he saw a yellow dust billowing on the road, a motorbike passing by; a small quantity, but also a vehicle; a small quantity, but also a car; It is another...
其他文献
记得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决计不会抛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生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
从网上读到金教授“力挺‘弃龙论’”的消息,颇为教授的勇气所折服。可惜的是“弃龙论”的原创人,那位党委书记——教授的顶头上司——却说自己并未主张“弃龙”,媒体搞错了
“生活——网。”这是朦胧诗人告诉我的。是的,生活是网,四通八达,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网里。不过,你不必忧伤。你瞧,冬日的阳光已开始透过网隙喷洒甘霖,放歌的鸟儿已站在树梢
读完孙晓杰组诗《热爱》,很感到有一种沉重,那是一种生命的沉重,是一种历史的沉重,更是一种情感的沉重。然而,从其诗所写的题材与所构建的体积而言,好像它又只是小诗,长的不
文章是什么?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鲁迅说:“伐木的人劳动时会发出‘咳唷咳唷’的声音,这‘咳唷咳唷’的声音就是文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创作这‘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意义上的“钱学”研究在深度的探掘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并不像一些轻佻的印象式批评所指斥的那样不堪,这里所谓钱钟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主要针对的是一些
《驿路梨花》小巧玲珑,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其间那五彩斑斓的画面、美好的人物形象,令人赏心悦目,回味绵长。细细品析,既有美的享受,又有悠悠的思索。一、五彩的画面小小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一次省级语文教学比赛,这次活动给与会者最深的印象,是广泛地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多媒体使用的质量的确不敢令人恭维,说白了,实实在
新时期以来,吉林省戏剧创作走过了30年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业绩与经验,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本文主要从吉林戏剧整体体现出的意蕴、意境、意趣为切入点,管窥蠡测,以抒浅见。
写好一篇好的记叙文,不仅仅要注意开头紧扣题目,引人入胜,结尾照应开头,回味无穷,而且还应注意文章的主体部分能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生气盎然,严谨巧妙。这便要讲究主体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