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叶骈文选本纂辑的三大特征

来源 :青海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airenxu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叶,随着骈文创作的鼎盛和骈文理论探讨的持续深入,骈文选本的纂辑也随而勃兴.这些选本总体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选本纂辑从片面强调应俗、适用的框限中突围了出来,越来越注重从实用与审美两个维度综合考虑选本的构建,体现出清代选本编纂的新趣尚、新风气;二是选本纂辑以树立骈文创作轨范、创作高标为宗旨,将提倡古代经典与表彰当代典型相结合,双管齐下地引导当代骈文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推进;三是充分彰显选本的文学批评功能,并主要从骈文尊体、骈文创作弊端批评及艺术品鉴三个方面着手,积极参与清代骈文理论的建构.具备上述特征的清代中叶骈文选本,在清代骈文选本编纂史、清代骈文史和清代骈文批评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和值得充分重视的.
其他文献
以"空中丝绸之路"战略背景,探讨政府与市场在该领域的公共价值提供问题,发现二者均存在一定的失灵并导致公共性流失,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政府与市场的社会脱嵌现象,都缺乏对于社会文化价值的融合,因而产生了内在向度与外在向度并行而不交叉进而使得政府与市场成为地位不平等的双供给主体,对于结构性资源的争夺更引发了二者的失灵.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就必须以二者的互嵌为导向,找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交互的共同价值区域,形成稳固的社会结构,最终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来消除公共价值提供的双重失灵现象.
自古而今,边疆治理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国家边疆治理实践则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类型特征.全面审视与考评历史演进中的边疆治理类型形成的背景、主要特征以及更迭罔替的因源,才能够为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精准定位其未来的命运共同体之价值旨向,也为世界各国边疆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可供参考的中国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下,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策略,鼓励和支持爱国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到对外关系事业中.中国佛教协会在喜饶嘉措的倡导和带领下,对日本、缅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苏联和瑞典等国家开展了佛教外交.此时的佛教外交主要有三大路径:一是积极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佛教大会,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广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主张;二是护送中国的佛牙舍利到周边国家,开展短期巡行和瞻仰活动;三是迎请来华访问的佛教国家领导人到北京名刹广济寺参拜
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牧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牧区特点的家庭结构和亲属称谓.随着社会的发展,牧民家庭结构从传统主干家庭和直系家庭逐步向现代核心家庭转变,交流语言和亲属称谓也随之发生变化.既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也体现了人们观念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变化、新特点.
摘 要:有别于普通共同侵权对侵权人之间意思联络的强调,环境共同侵权更侧重客观上的侵权行为、单一共同的损害后果以及二者之间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民法典》第1 231条进一步确定了环境共同侵权领域的追责标准,但对于环境共同侵权的担责原则仍不明确。学界对此存在较大争议,实践中亦存在该领域法律适用混乱、同案不同判的情形。解决上述理论与实践困境,应当在厘清环境共同侵权总体责任分担原则为按份责任原则的基础上,
游牧文化区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关系生态环境,而且对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具有意义.以游牧文化区之一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现有绩效评价方法中选取公共价值绩效评价法,在分析蒙古族聚居地区生态伦理对生态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后,对蒙古族生态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再构建,对翁牛特旗四项生态建设项目实证检验,并对两阶段、五维度、两角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案例研究表明,再构建的公共价值绩效评价体系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民族地区生态建设项目的好坏及其中存在的农户不受重视、机会主义频发、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摘 要:我国传统名花多富有香气,国人赏花较重香气,近代以来中外人士对此形成共识。我国丰富的花卉资源是赏花重香传统形成的物质基础。这一传统从宋朝明确开始,两宋以来人们鄙薄花的艳色,推求花的品格、精神,欣赏色彩素雅、习性特别尤其是气味清香之花。两宋社会、文化重心的进一步南移,使南方地区特有而富于芳香的花卉受到更多关注,改变了此前以北方花卉为主的现象。花香与滋味一样,有着更多耐人寻味而又妙不可言的感觉,
人类社会要实现善治,必须不断推动政策和制度变迁,其中理性和学习两个要素、渐进和强制两种类型贯穿始终,由此产生基于渐进理性和强制理性的不同学习型政策变迁路径.渐进学习
明清时期,卫河因在临清与运河交汇,成为运河补水的重要来源.同时河南作为有漕八省之一,卫河又承担河南漕粮的北运任务,故从朝廷到地方州县均对卫河漕运高度重视.在"保漕"背景下,卫河沿岸诸州县从河道管理到漕粮征运,形成一个庞大的涉漕群体.州县管河县丞或主簿等官吏负责卫河漕运河道事务,他们既有分工又往往交叉,表现出因事而设的随意性与职权交叉重叠的复杂性.押运弁官、吏役等群体主要解决押运和征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保证漕运安全,但又经常充当压榨百姓的蠹吏角色.而剥浅军夫、挑浚丁夫及铺卒、转运车户等普通民户为卫河漕运
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牲畜养殖业之上下游产业多民族协作创业案例为主轴,通过田野调查,集中讨论在农牧业交叉与多民族杂居特征并存的地区,由于民族文化与专业技能的差异所导致的民族分工与其社会特征,并认为基于多民族协作的城乡融合,是实现西部农牧交叉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