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家庭结构与亲属称谓的变化——基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社会调查

来源 :青海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ffan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牧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牧区特点的家庭结构和亲属称谓.随着社会的发展,牧民家庭结构从传统主干家庭和直系家庭逐步向现代核心家庭转变,交流语言和亲属称谓也随之发生变化.既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也体现了人们观念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变化、新特点.
其他文献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缺乏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的学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存在诸多缺陷。从商品两因素出发,基于价值规律,深入社会再生产过程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具有什么特性,如何量化并硬化为价格等问题。研究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具有虚拟特性;从质上看是剩余劳动,从量上看是生态产品因促进劳动生产率而推动的一个剩余价值量;生态产品的人格化奠定了生态产品价值剥离的基础,生态产品价值通过市场方式和非市场方式外化而得到实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省会和首府作为地区资源集聚的高地,发挥着引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空间、清洁低碳、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构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指数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生态不断改善,在空间维度方面上中下游省会城市的排名相互交错,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省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均衡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发展势在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制度的执行力.党报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坚持和完善党报制度、升级党报运行机制、创新话语体系.在实践中,话语创新是党报提升治理效能的突破口,可以反映并推动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党报话语创新首先要强化党报的边界意识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注重多元和专业的话语体系建构,最后要以话语创新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促进社会发展的理性化和制度化.
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分析沿黄九省(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区域格局的基础上,设计投资驱动、科技驱动等五种政策路径,比较各省"四化"同步发展路径的优势.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四化"同步水平"东高西低",省际间的发展差异有扩大的态势;投资驱动路径对低资本密度省份"四化"同步发展的作用较大,而科技驱动路径对高资本密度省份的促进更显著;财政支农和环境保护路径对短期脱贫减贫及节能减排的效果突出,但对"四化"同步的总体影响有限.
资本市场开放加剧还是抑制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沪港通”交易制度为准自然实验,运用2012—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
实证调查显示,污染环境犯罪存在单位责任人整体处刑偏轻,单位责任人的罚金数额与犯罪危害不相称,单位责任人缓刑适用比例相当高等问题,这些不利于遏制单位环境犯罪高发的态势。造成污染环境犯罪处罚重心偏离的原因有三:一是污染环境罪的危害被严重低估,法定刑设置过低;二是单位犯罪责任理论不当地选择了责任分担理论;三是不合理地差异对待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要纠正污染环境犯罪处罚重心偏离的问题,不仅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新审视污染环境罪的社会危害性,优化污染环境罪的法定刑设置,而且要引入“先单位责任人后单位”的责任认
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蕴含着一系列结构性变革,一方面冲击、解构着既有的政治格局,一方面形塑、建构着新兴的政治样态.这些政治样态的形成与发展,既改变了传统政治传播的规则和形式,引发了当前政治传播的困境和危机,也预设了未来政治传播的方向和议题.其中,极化政治的扩张,导致了政治传播的撕裂境况;后真相政治的泛滥,营造了政治传播的竞争幻象;数字政治的显现,铺设了政治传播的虚拟陷阱;视觉政治的到来,引发了政治传播的深层错觉;而AI政治的形成,则埋下了政治传播的终极隐患.
以"空中丝绸之路"战略背景,探讨政府与市场在该领域的公共价值提供问题,发现二者均存在一定的失灵并导致公共性流失,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政府与市场的社会脱嵌现象,都缺乏对于社会文化价值的融合,因而产生了内在向度与外在向度并行而不交叉进而使得政府与市场成为地位不平等的双供给主体,对于结构性资源的争夺更引发了二者的失灵.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就必须以二者的互嵌为导向,找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交互的共同价值区域,形成稳固的社会结构,最终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来消除公共价值提供的双重失灵现象.
自古而今,边疆治理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国家边疆治理实践则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类型特征.全面审视与考评历史演进中的边疆治理类型形成的背景、主要特征以及更迭罔替的因源,才能够为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精准定位其未来的命运共同体之价值旨向,也为世界各国边疆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可供参考的中国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下,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策略,鼓励和支持爱国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到对外关系事业中.中国佛教协会在喜饶嘉措的倡导和带领下,对日本、缅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苏联和瑞典等国家开展了佛教外交.此时的佛教外交主要有三大路径:一是积极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佛教大会,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广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主张;二是护送中国的佛牙舍利到周边国家,开展短期巡行和瞻仰活动;三是迎请来华访问的佛教国家领导人到北京名刹广济寺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