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是一种大智慧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飞在一家饭店打工,嫌工资低不干了。他跑去找老板讨要20天的工资。老板说他有两天没上班,只给18天的工资。他认为那两天是正常休假,不该扣自己的工资。张飞在下班时拦住了老板。老板不同意,张飞抓住摩托坐架就是不相让。老板开着摩托就走,把张飞拖了四十多米。结果张飞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里没了意识;而老板砸进了十几万还看不到尽头。
   看着《第一时间》,我被这则新闻惊呆了。两天工资最多两百元,有必要这样针尖对麦芒吗?如果有人先让一步,就不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生活中,忍让无处不在,无人不需。不能忍让的人往往害了别人又毁了自己。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为什么事到临头,就忘了“让”是一种大智慧呢?
   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人的挫败感往往是在自认为受伤或者吃亏时产生的,并由此腾起无明业火或者心生报复。这往往是我们忽略了反省造成的。遇到问题,如果我们想一想,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自己有没有过错?争会有什么结果?让又会有怎样结局……这时,再看它,你就会发现矛盾没那么尖锐了,怒气也会渐渐平息。
   面对得失荣辱,学会退一步,你不但会对自己释怀,还会善待他人。《弟子规》有言:“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把钱财看轻一点,就不容易怨恨;对别人的言语多些宽容,就会少很多愤怒。心胸宽广了,能容能让了,还有什么样的坎儿不能跨越。
   让是一股迂回的力量,“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诗对退让做了形象化的说明——退让表面看是在后退,其实它是在后退中向前。
   马尔辛利刚出任美国总统时,指派某人担任税务部长,却遭到许多国会议员反对。他们派出代表见马尔辛利,当面辱骂他。马尔辛利始终一言不发。等到谩骂结束了,他才温和地说:“你讲完了,怒气该可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短短几句话就让那个暴怒的议员懊悔万分。等到他回去汇报时,他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釋,但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的选择没有错。”
   这就是让的力量。让步看似软弱,但是却能以柔克刚。因为让里有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是一种宽容和尊重的修养。所以,当矛盾突现时,如果双方各让一步,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换得和谐共赢的局面。
   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封建时代,许多功臣难以善终,但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他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让。权臣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祖坟。他没有借机报复,而是对着皇帝哭诉道:“臣可能因为长期在外主持军务,部下众多,治军不严,下属摧毁别人坟墓的事是常有的。这是为臣的不忠不孝,招致老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他任命了一个州县长官,代宗却不批准。部将们都为郭子仪鸣不平,但是他却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自己人呀。”这样的忍让,还有谁能寻找到击垮郭子仪的手段呢?
   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如果我们对芝麻点的小事睁一眼闭一眼,不去斤斤计较,我们就能远离狭隘、自私、顽固,获得坦然、淡泊、悠远;如果我们立足于全局,放眼于未来,我们就能过得太平轻松、安稳自在,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
  (编辑 欣然)
其他文献
最怕老的大概要数那些明星了。前段时间看一档娱乐节目,只见那些早过而立之年的明星们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少女般地装嫩发嗲,就觉得芒刺在背。俗话说岁月不饶人,既然已过了“宝贝”的年龄,就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坦然地面对岁月,優雅地老去,也不失一种人生豁达。  看过一篇文章《我们都是赶车的人》,说时间是无法挽留的。你在,或者不在,它就在这里,不来不去;你珍惜或者挥霍,它也在这里,不会多一分,亦不会少一秒。  日
“一轮浩月如悬镜,万里长天静。”月明天高,人心如朗月,宁静、开阔、崇高。  外敌均为表象,名利皆为附着。人之最需要警惕与安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万里心空静,心静自然凉。一个人的心有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时你得勒住缰绳;心有时“圆珠坠晚菊,细火落空槐”,此时你得托而举之。心需要过滤,过滤掉没有营养的、滋味怪异的、暗含毒素的;心更需要滋养,让它沉静、安妥。  2010年8月
喜欢一首咏竹的词,叫做《满江红·咏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夏日的园中竹更为风情,走进乡村的后园,一片片林中竹矗立于眼前,在这里,果然找不到闲花,唯有秀石与竹默默相伴。这竹,修长而又俊俏,挺拔而又多姿,人,顿觉心清神爽。竹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讴歌的自然景物,竹子不同于梅花、菊花,除了节节枝高,就是片片嫩叶,花样自然不算多。看似简单的竹园,意趣学问可多呢,“
“与谁同坐”,出自苏东坡《点绛唇》里的诗句,被取用于苏州园林拙政园里的一亭,此轩吸引了不少游客。   与谁同坐,不是一种姿势,而应该是一种意境。   “与谁?”是我们在尘世交往中时常会有的疑惑。   除了亲情无可选择,誰都想找到与之“匹配”的友情和爱情。琴瑟和鸣也好,貌合神离也罢;情投意合也好,门当户对也罢;漫无目的也好,肆无忌惮也罢——总之不要觉得两个人相处是在浪费时间。   人事自有宿
去美术馆看画展,很多人端着相机兴致盎然地一通猛拍。有的在拍画,一幅接一幅,乐此不疲;有的在与画合影,一张接一张,不厌其烦。  我却不。无论在哪里看画展,我从不拍照。  相机只是记录。告诉自己或别人,你曾去过什么地方,曾经欣赏过哪一幅画。然,这并不代表你真正读懂了那幅画。何况,拍照会分心。可以确定的是,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你的心早已从画作上游离。  看画时,我只带着眼睛和耳朵。有时,与一幅画对视良久,
我国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有不少妙趣横生的“同旁联”,令人拍案叫绝。相传,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宰相叶向高途经福建,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并在此留宿。翁正春出联以戏: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随即应对:  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  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的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  还有一副描写湛江港和渤海湾风景的同旁联是:“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此联上联、下联中所有文字的偏旁
细细想来,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之为创客,烹饪美食、种植花草、做手工,甚至是更新自媒体……案例不胜枚举。但将动手、动脑、创新完全融入常规课程并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品却还没有成为主流,所以如何用课程创新开启创客教育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曾几何时,课程的研究、设置只局限于少部分群体,作为一线教师只能是实践、再实践。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的发展,教师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教师
很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文,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禅悟滋味,譬如《吃茶》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觉让人心头凛然一动:“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由“半日之闲”到“十年尘梦”,这已是十足的禅悟的感觉与境界了!知堂老人的禅悟,得之于茶,这片刻与茶共度的时光,比十年浮生让人觉得更有韵味。茶,恰恰与禅一样,让人平静,让人超脱,让人在庸常的世事当中保
仿佛是一场游戏。八年的时间里,曾经为了更美好的愿望和明天孜孜以求;八年后的今天,空空如也,像是做了一场大梦,又回到从前。  回溯,从前。  心灵开始沉寂,逐渐平静,及至淡然。有了些烟云散尽的感觉,心灵的浮华过后,质朴得几乎只剩一瓢水、一箪食,生活简单得可由线条来组成。  但仍有叹息和遗憾。谁不希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呢。但是最后,尘埃落定,用了八年的时间来成长,体味生活。在人生又一个转角处,停顿,思
往年冬天,我都会坐在电火箱里码字,热量便由脚底腾起,温暖全身。借着电脑匀速的“呼吸”,窗外北风呼啸,偶尔有积雪压折树枝的脆响。这样的静谧可以让思绪飞扬,指尖便在键盘上跳起舞来。  今年就不同了,我仍然坐在电火箱里,火箱却不温不火的,身体在静态中微微发冷。更为恼人的是电脑机箱,持续的嗡鸣夹杂着电流波音,使人感觉特别嘈杂。  我知道在冬天启动电脑,初时会有一些动静,可持续的噪音就不正常。本想将机箱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