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700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周作人的小品文,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禅悟滋味,譬如《吃茶》中的这段文字,读来不觉让人心头凛然一动:“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由“半日之闲”到“十年尘梦”,这已是十足的禅悟的感觉与境界了!知堂老人的禅悟,得之于茶,这片刻与茶共度的时光,比十年浮生让人觉得更有韵味。茶,恰恰与禅一样,让人平静,让人超脱,让人在庸常的世事当中保存一份纯真,保留一份寻常心。
  其实,“茶禅一味”之说早已有之,佛教之中更不乏此类的典故与传说。譬如佛教中传说,茶的来源就和达摩老祖有关———达摩面壁修行之时,一不小心竟酣然入梦,达摩醒后,懊悔异常,为牢记教训竟把自己眼皮割掉,扔掷于地,后来扔下眼皮的地方长出了青青茶树……
  佛经中把茶与禅拉得如此紧密,无非是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相似之处。其实,仔细想一想,不光佛门高僧饮茶时有所参悟,就是我等凡俗愚顽之人,在品茗之际,也多多少少会生出一些感慨来。当洁净滚烫的开水冲入茶壶,那些细微的小精灵跳跃跌荡,翻腾浮沉,最终沉入水底,这多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翻滚过,折腾过,风光过,安谧过,最终归于悄然沉寂。而这淡淡有味的茶水,怎又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生活中有清香,有苦涩,似乎一眼望穿,而细细品起来,却又绝非一味的平淡,回味起来,又有着无穷的余韵……
  佛教之中,常常要人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而茶的功效,可以说与之异曲同工。茶之吸引人处,正在于它能让人宁静,让人心安,让人于喧嚣浮世之中,寻找到几寸心灵安息的处所,好让我们的灵魂得以休憩,不至于在忙乱中迷失方向!
  在袅袅茶香当中,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感知去体味禅的精妙:我们活在这个繁杂的世上,有快乐也有忧伤,有黑暗也有光亮,有喧嘩也有孤寂,有兴奋也有彷徨;禅的意义,不在于要我们去逃避它们,不在于消极避世,而是要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伤,从容自若,心无旁骛,以纯净的灵魂去面对人,面对物,面对环绕着我们的这个世界!
  (编辑 月诺)
其他文献
儿时的我,每到冬天,最怕的便是洗澡。  那时乡下根本没澡堂,人们冬日里洗澡,都会在冰冷的土坯房子里,放上一个澡盆,再朝里面倒入一脸盆热水,便开始脱衣洗了。由于缺少阻止热量散失的措施,热水很快便会凉去,因此澡要洗得快,否则就会冻得直哆嗦。  小时候我身体很瘦弱,因此特怕冷,于是常以各种理由,坚决拒绝在寒冷的冬日里,光着身子,坐在“露天”的澡盆里洗澡,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愿勉强洗一次,因此常有人对我讥笑
日本大阪市有一家名叫“康内尔”的面包屋,售卖一种外表看起来极其普通的面包。这种面包的价格是一般面包的两倍多。但有意思的是,附近的居民天天都排着长队来购买。大家还管这种面包叫“惊喜”面包。  实际上,“惊喜”面包确实能带给人惊喜,因为它们一切开就变得生动无比。而制造这种“惊喜”面包的,正是康内尔面包屋的店主,秋本久美子。  秋本久美子两年前开了康内尔面包屋。去年,她的儿子小正一开始背着书包上学了。因
楼下散步,常遇一对老年夫妇。大爷坐着轮椅,神情安然;大妈照顾左右,不言不语。有时,大爷会冲大妈眉开眼笑或恶语相向,大妈都是微笑以对,不急不躁。看得出,二老皆已习惯、适应了彼此。夕阳西下,拉长的身影、安详的脸庞,昏黄的日光下自然天成的剪影,美好如一幅画。    听说,大妈一生未育,悉心拉扯大爷与前妻留下的四个儿女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年轻时,大妈受的苦都因大爷对她的好而不觉苦;如今,大妈继续照料生病的
最怕老的大概要数那些明星了。前段时间看一档娱乐节目,只见那些早过而立之年的明星们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少女般地装嫩发嗲,就觉得芒刺在背。俗话说岁月不饶人,既然已过了“宝贝”的年龄,就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坦然地面对岁月,優雅地老去,也不失一种人生豁达。  看过一篇文章《我们都是赶车的人》,说时间是无法挽留的。你在,或者不在,它就在这里,不来不去;你珍惜或者挥霍,它也在这里,不会多一分,亦不会少一秒。  日
“一轮浩月如悬镜,万里长天静。”月明天高,人心如朗月,宁静、开阔、崇高。  外敌均为表象,名利皆为附着。人之最需要警惕与安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万里心空静,心静自然凉。一个人的心有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时你得勒住缰绳;心有时“圆珠坠晚菊,细火落空槐”,此时你得托而举之。心需要过滤,过滤掉没有营养的、滋味怪异的、暗含毒素的;心更需要滋养,让它沉静、安妥。  2010年8月
喜欢一首咏竹的词,叫做《满江红·咏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夏日的园中竹更为风情,走进乡村的后园,一片片林中竹矗立于眼前,在这里,果然找不到闲花,唯有秀石与竹默默相伴。这竹,修长而又俊俏,挺拔而又多姿,人,顿觉心清神爽。竹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欢讴歌的自然景物,竹子不同于梅花、菊花,除了节节枝高,就是片片嫩叶,花样自然不算多。看似简单的竹园,意趣学问可多呢,“
“与谁同坐”,出自苏东坡《点绛唇》里的诗句,被取用于苏州园林拙政园里的一亭,此轩吸引了不少游客。   与谁同坐,不是一种姿势,而应该是一种意境。   “与谁?”是我们在尘世交往中时常会有的疑惑。   除了亲情无可选择,誰都想找到与之“匹配”的友情和爱情。琴瑟和鸣也好,貌合神离也罢;情投意合也好,门当户对也罢;漫无目的也好,肆无忌惮也罢——总之不要觉得两个人相处是在浪费时间。   人事自有宿
去美术馆看画展,很多人端着相机兴致盎然地一通猛拍。有的在拍画,一幅接一幅,乐此不疲;有的在与画合影,一张接一张,不厌其烦。  我却不。无论在哪里看画展,我从不拍照。  相机只是记录。告诉自己或别人,你曾去过什么地方,曾经欣赏过哪一幅画。然,这并不代表你真正读懂了那幅画。何况,拍照会分心。可以确定的是,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你的心早已从画作上游离。  看画时,我只带着眼睛和耳朵。有时,与一幅画对视良久,
我国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有不少妙趣横生的“同旁联”,令人拍案叫绝。相传,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宰相叶向高途经福建,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并在此留宿。翁正春出联以戏: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随即应对:  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  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的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  还有一副描写湛江港和渤海湾风景的同旁联是:“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此联上联、下联中所有文字的偏旁
细细想来,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之为创客,烹饪美食、种植花草、做手工,甚至是更新自媒体……案例不胜枚举。但将动手、动脑、创新完全融入常规课程并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品却还没有成为主流,所以如何用课程创新开启创客教育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曾几何时,课程的研究、设置只局限于少部分群体,作为一线教师只能是实践、再实践。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的发展,教师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