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中重生的K的斗争与绝望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l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付鹏飞(1992-),男,汉族,河南舞钢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关于行为科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人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他把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已可以看做人类的一种普遍追求,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满意程度。[1]
  卡夫卡[2]有三部长篇小说,按写作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美国》、《审判》、《城堡》,其中《美国》又翻译为《失踪者》,《审判》又翻译为《诉讼》。主人公分别为卡尔罗斯,约瑟夫K,土地测量员K,因其具有共同的特质特共取其名字的首字母,以大写K代称男主人公。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定义K的人生追求的话,可以说他一项也未曾真正拥有过,他一生都处于不断的挣扎与斗争中,注定的悲剧使一种悲观的心态与绝望意识在其成长中不断闪现。《失踪者》、《审判》、《城堡》这三部小说是连续性、成长性的探索小说。其中渗透了主人公一生中与命运的斗争与挣扎及毫无希望的绝望,可看到其闪现与本文中的悲观心态。《城堡》中的K形象更加带有悲情色彩。
  放弃一切远离故土重新起程对于K来说无疑是一次重生,此刻他终于发现了人生困境的根源,即来自于命运的城堡的重压。他发现人们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反抗,只有寄希望于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于是重生的K再次调动了他的所有潜能与智慧,不再是盲目的对抗,只是为了接近城堡直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奋斗。其实发现了命运奥秘的K本来是有机会成为城堡一员的,可是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有追求的人,却难以像克拉姆一样尸位素餐,摆设一样坐享其成。这就注定了K难以成为城堡的一员,甚至永远找不到他所期待的城堡。
  重生的K是理智的,他已看透了城堡的某些运行规则,于是他宣称自己是城堡所聘的土地测量员。他虽然没有城堡的聘书,也没有任何工具,但却使得城堡虽不想承认却也不能否认。从村长的回答可以看到城堡工作的漏洞。“像在伯爵大人这样一个庞大的政府机关里,可能偶尔发生这一个部门制定这件事,另一部门制定那件事,而互相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尽管最高统治当局是那么绝对地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它的性质使然,处理事情往往为时过晚,因此就常常会出现一些细小的差错。”[3]因为城堡是高高在上的,它的具体事务根本不需要什么具体详尽的书面材料或证明,那些只是它的衍生物品,如村长所整理的文件与记录,与律师法官一样毫无价值。所以城堡不需要这些,它只要有绝对的权威与执行力即可。因此K所制造的矛盾,让城堡方面无法自圆其说,只得承认了K的存在并派了两个助手跟随。“这么说,城堡已经承认他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啦。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样对他是不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关于他的情况,城堡已经得到了详细的报告,估计到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因此,含着微笑接受了这样的挑衅。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这对他很有利,因为假使他的解释是对的,那么他们就是低估了他的力量,他也就可以有比之于自己所敢于想望的更多的行动自由。”[4]由此可见,K是决心要为进入城堡而抗争了。他知道城堡方面已知道他假冒土地测量员的事情了,他也知道这又是他们无法否认的。只要他们承认了,他便踏入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且从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对于K的两个助手,他们同样只是城堡的附属品。他们只是听从城堡的派遣来到了K的身边,由他指挥。而对于具体要会什么,要做什么,他们是毫不知情也毫不关心。同样,也从侧面说明他们并不是土地测量员的真正助手。再看下城堡方面的表态,城堡的人告诉助手们不懂得测量不是主要问题,假使需要的话,K会教他们。而他们主要的任务是要使K快活一些,让他不要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太认真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真正洞悉城堡方面的意图。它只是按照城堡的运行规则派出了两个助手,补上这个因为K的到来而出现的漏洞,只是为了维护城堡的规则与权威,而勉强赋予K一定的与城堡有关的身份地位而已。其实,此时的K已经等同于城堡的一员了。城堡内的代表官员克拉姆,身边有一个忠诚的信差巴西巴斯为其服务,他以传递克拉姆的信件为生,对其十分忠诚。同时弗利达作为克拉姆的情人更是众人皆知,克拉姆对此毫不避讳。甚至对于后来K的插足也毫不在意,可见克拉姆是麻木无情的。对于K,他的身边同样有两个忠诚的仆人,一个忠实的信差,甚至和克拉姆共有同一情人,同样地受人拥护令人敬畏。只是,相对于克拉姆的麻木机械无情,K则感觉在仆人身边失去了自由、隐私,不允许别人共享情人。他不能做到麻木无视一切,最后他赶走了仆人,离开了弗利达。于是,他也就逐渐偏离了城堡,越离越远。终于K再也难以成为城堡中的一员,在人世间陷入了不停的探索与迷茫之中。在这场对峙中,K完全处于弱势。日常生活被这孤立单薄的抗争所毁,而他的理想处境,如前所述,如果不被人过早发现举报的话(而这是不可能的),可以以一名手艺灵巧、诚实可靠的劳动者隐居乡间,作一名“隐身斗士”,“变形超人”。而这个巧妙的理想的实现的可能性又何其渺小呢?试问如何隐身,如何变形?示弱,装傻,佯败,作癜,作老好人,作孺子牛(只干活而不争取利益),一切招数只能是设法改造自身为奴隶、顺民而已。只是对比堕落的奴隶,不扭曲自己的内心良知罢了。所以,K的艰难斗争之路,也许是唯一的正道。代价是他自己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他的爱情从此失去安身之地。
  在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卡夫卡化身为K对人生进行了一次完整推断与探索。他的人生中弥漫着浓重的悲观色彩,年少时,面对困境是无力挣扎只能被动承受,接受磨难的洗礼。长大后,面对复杂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与生存规律,一个人的反抗与挣扎又显得那样无力,充满了挫败感,他难以挑战这样的社会秩序。当他世事洞明之后,想要挑战命运或直接成为命运的掌控者与缔造者,却发现需要放弃一些在成长中所一直坚持和拥有的东西(而那恰恰又是他所珍惜的),直至成为规则与秩序的同化者或成为其一部分,而这却与其本性相冲突。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在主人公K的人生追求上,在他身上都带着浓重的悲观心态。
  注释: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43.
  [2]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3]李忠敏.《超越巴别塔与虚己的启示——对卡夫卡〈审判〉的解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M].201年第2期: 220-224.
  [4]叶廷芳.《卡夫卡全集》[M].《书城》第三十二期 2009年1号.
  [5]胡荣. 灵魂城堡的侦察和探险——评残雪解读卡夫卡和博尔赫斯[J].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总第47期).
  [6]冯冰松.最近十年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的研究视角[J].Jin Tina. 2014年第8期.
  [7]曾艳兵.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 2003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企业并购的概念、类型、动因、流程,简要回顾了美国历史上五次并购浪潮,总结了政策、法律对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制约作用,概括了我国的企业并购实践,指出并购战略
摘 要:《西厢记》中的莺莺是叛逆的,是觉醒的,她的爱情是成功的。情窦初开的她大胆地寻找自己的爱情婚姻幸福,在与封建礼教的斗争中步步为营,并且最终赢得胜利。崔莺莺的爱情对当代青年的爱情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时代精神  作者简介:杨宁(1989-),女,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摘 要: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这部古典文学名著即以其丰富的生活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奇蕴平中,意在言外是其创作的一大艺术特点,本文拟从人物姓名、书中诗词、人物语言等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暗示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新的角度来阐释《红楼梦》的艺术创作特点。  关键词:红楼梦;暗示艺术;姓名;诗词;语言  作者简介:李洋(1991-),女,吉林省农安县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
摘 要:出现史料并对其进行的发掘,其中特别是部分作为陪葬品文物的史料,不仅在极大的程度上拓展并丰富了中国的史料库,还能够修正以及补充,有时甚至是改变以至于推翻以往的研究结论,影响着学术的理念以及研究的方法,推动新学科的产生,有利于评估文学史。想要研究文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将文学史料做为基础,但同时文学史研究却不能和文学史料等同起来。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料;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早在 2000 年我国就已经准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当前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已超过10.9%。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放大了社区生鲜食品供需不均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体制在很大层面上是由财政收支效率来体现的,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