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茗香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zhixingki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将乐县,别称镛城。五代十国闽天德元年(943年),王延政据建州,建国号殷,将乐县为其所辖。闽天德三年(945年),将乐升县为州。因县城西郊有座山形如一口覆置的大钟,这种大钟在古代是一种乐器,被称作“镛”,故得名镛州。尽管到南唐后将乐降州为县,但镛城的别称一直留存至今。
  我国栽种茶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到了宋代,社会安定,经济富足,茶文化开始兴起,朝廷对茶叶的品质和需求也不断提高,并设贡茶园,以满足朝廷对茶叶的需求。但因气候变化的缘故,太湖地区的贡茶园清明前的发芽率不高。为了能够保证贡茶能够及时供应,朝廷便将原本在江浙一带的贡茶园扩张到福建建安一带,设置新的贡茶种植生产基地。受此影响,福建的种茶区域发展扩大,茶叶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改良,推动了福建一带茶叶经济繁荣发展。两宋时期,将乐隶属福建南剑州,南剑州为福建地区重要的产茶地。在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南剑州土产,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蜡面、骨子、山挺、银字。”北宋王存等撰写的《元丰九域志》记载:“土贡,茶一百一十斤……雷、大熟、濛州、游坑、汾常五茶焙。”北宋熊蕃在其所著《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延平(南剑州)石乳,清白可鉴,风韵甚高,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制。”元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也讲到宋代的南剑州贡茶:“惟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充岁贡和邦国之用。”而宋代黄裳在《茶苑》一诗中用“莫道南芽非北苑,须知山脉是东溪”诗句极力赞赏南剑州所产茶叶,并将其与当时被誉为全国第一的北苑茶相提并论。据史料记载,仅元丰七年(1084年)南剑州地区产茶30余万斤。从大量史料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南剑州所产的茶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非常高。贡茶园的设置扩大了福建地区茶叶种植区域,促进了当地茶业经济的繁荣。宋代社会的安定富足,使得原本属于上层社会专属的茶融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并成为上至王公贵胄、富商巨贾,下至寻常百姓生活的必备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提到的“开门八件事”,便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也成为文人雅士文化品位的体现,北宋文豪苏东坡更是用“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将饮茶视作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随着饮茶之风在社会上的兴起,饮茶的方式也在随之变化,从六朝时粗犷式的煮饮,到唐代的烹饮,而宋代则发展为点茶法。点茶法的程序较为繁复,注重茶事中的美学和冲饮茶叶过程中的艺术性。点茶法是将团饼经炙后碾磨成粉末状,然后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置入茶盏中,用沸水冲点,再用茶筅充分击荡搅拌,使茶与水充分交融,直到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饮茶之风的盛行以及对茶事活动的重视,对于茶器也愈发讲究。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特别流行于上流社会和文人雅士中,因此对于茶器更是穷极精巧以彰显身份,尤以茶盏为甚。好的茶盏需要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将乐宋代隶属于朝廷贡茶产地南剑州,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茶文化氛围浓厚,因此对茶盏也有较大的需求。早在唐朝时期,将乐便是生产陶瓷的重要产地。将乐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历史上北方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乱,大批北方汉民南迁而来,并择居于此,其中不乏一些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另外,将乐蕴藏丰富的瓷土矿资源和林木资源,为生产陶瓷提供充足的瓷土和燃料,在生产陶瓷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将乐还是福建西北部的水运交通中心之一,主航道金溪可流經沙溪汇入闽江,并可以通过闽江通往海外。便捷的水运为陶瓷外销打开了市场。将乐窑烧制出了大量种类纷繁、工艺精美、极富审美情趣的茶盏。以下特精选部分将乐窑宋代茶盏进行分类介绍。
  一、托盏系列
  托盏是在茶盏底下置有托盘(或盏托)的器形。唐李匡文《资暇集》中云:“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由于喝茶时茶盏受热发烫,喝茶者不便端取,故在盏下设计了托盘,这样喝茶时不会烫手而有碍雅观。另有一些茶盏由于口径、圈足较小,放置时重心不稳,盏托中设计有垫圈可以起稳定茶盏的作用。瓷质托盏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在闽、浙一带出土过大量南朝时期的青瓷托盏。托盏实用性强,器形端庄文雅,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将乐窑宋代也烧制有大量精美的托盏,从釉色到装饰技法上都别具一格。
  1.青白釉刻花托盏
  茶盏尖唇微敞,直口,直上腹,下腹弧收,高深圈足外撇,外壁上半部刻画一周卷草缠枝纹,下半部刻画斜线纹。盏托圆唇,平沿,折腹,高深圈足,沿面刻画卷草纹,托盘中央刻画一大朵形象生动的莲花。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佛教八宝之一,折射出宋代茶文化与佛教文化“茶禅一味”的联系。托盏造型灵巧别致,器身刻画线条流畅而连贯,线条的疏密对比也使器物整体层次丰富。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淡雅,釉质温润(见图1)。
  2.青釉托盏
  茶盏为菊瓣花口,腹壁斜直,小圈足,盏内刻画放射状双线从花口处与隆起的内底心对应。盏托圆唇内折,圈足,托盘中置中空圈形盏台。茶盏内呈放射状的刻画线条与菊瓣花口相呼应,使得茶盏在外观上更具视觉张力。通体施青釉,釉质光润,造型美观古朴(见图2)。
  3.青釉花口托盏
  茶盏圆唇外卷,五曲花口,腹壁斜直,花口曲折处与腹壁压印五道外凹内凸的棱线对应,圈足。盏托圆唇,葵口,沿内折,高深圈足,托盘中置中空圈形盏台。托盏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微黄,胎色浅灰(见图3)。
  4.酱釉、青白釉托盏
  茶盏圆唇,敞口,斜直腹,施青白釉。平盘形托,尖唇,平沿微内凹,圈足,盏托部分施酱棕色釉。暗色的盏托与清雅的青白釉茶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视觉感独特,体现了古代匠人在茶盏设计方面的大胆创新(见图4)。
  5.青白釉托盏
  茶盏圆唇,直口微敞,弧腹下收,高深圈足。盏托圆唇内折,高深圈足,托盘中置中空承盏托圈与底足相通。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闪青,胎质细腻(见图5)。   6.青灰釉托盏
  茶盏圆唇,侈口,斜直腹,浅圈足。盏托圆唇内折,浅盘形托,高深圈足,托盘中心置杯形承盏垫圈。该器釉色灰中闪青,胎色米黄,器形挺拔、端庄(见图6)。
  二、单盏系列
  青白釉和青釉是宋代陶瓷流行的釉色,将乐窑宋代亦烧造大量青白釉和青釉瓷茶盏,在风格上与北方的定窑、江西景德镇窑及浙江龙泉窑、越窑有相似或受其影响的地方,同时又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将乐窑青白瓷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洁白细腻。青釉瓷则显得朴拙含蓄。由于瓷器釉料含铁,加之柴窑对于温度控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存世的青白釉和青釉瓷在釉色上会有一定变化,如宋代将乐窑青釉瓷中又可分出青黄釉和青灰釉瓷。
  1.青白釉雙鱼盏
  茶盏方唇,芒口,斜直腹,圈足。内底模印塘水双鱼纹,内壁模印六组莲纹开窗,近口沿处并印回纹和弦纹围绕一周。通体施青白釉,较为特别的是该盏圈足满施釉(见图7),为典型的覆烧法工艺特征。釉色明亮,印花清晰。
  2.青釉莲花盏
  茶盏为九瓣花口,圆唇外折,上腹直,下腹弧收,坦心,圈足。在口沿起伏曲折处与腹壁压印出九道内凸外凹竖线,优美别致地分割出九瓣弧面瓜棱造型,从侧面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线条起伏多变,加上大小深浅不同的开片纹,美感十足(见图8)。整体施青釉,青中泛绿,釉质晶莹温润,整个器物工艺制作精良,是将乐窑宋代花式造型的佳作。
  酱釉瓷属于一种高温瓷。因早期窑炉的结构和烧窑技术的限制,要想将窑温提高较为不易,因此酱釉瓷的出现比青瓷、青白瓷甚至黑釉瓷都更晚。到了宋代,酱釉瓷烧制技术成功攻克,具备大批量烧制生产的能力。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南方的建窑、吉州窑、将乐窑均有烧制。酱釉瓷的色泽变化丰富,根据釉料中氧化亚铁的含量及窑温的不同会形成柿红、褐红色、酱色、赭色等色泽。有些还会出现窑变,形成“流毫”现象。宋代斗茶时将茶汤击荡搅拌后通过观察上面漂浮的白沫来判断茶品质的优劣,因此诸如酱釉、黑釉之类暗色茶盏更加适合人们斗茶时的观察。又因酱釉茶盏在色泽上给人感觉稳重典雅,窑变效果变幻莫测,酱釉茶盏颇受追捧。宋代将乐窑烧制的茶盏与江西吉州窑的酱釉茶盏相互影响。
  3.酱釉白覆轮窑变茶盏
  茶盏尖唇,阔口,斜直腹,浅圈足。通体先施酱黑色釉,口沿刮除酱釉后再施青白釉。釉面多色交融,呈现出青白、酱黑、酱黄、酱紫等色。釉表温润,侧光可见清晰牛毛纹,胎质坚实,胎色白净,造型浑厚古朴,是为宋代斗茶特制,极能体现当时饮茶文化及艺术韵律(见图9)。
  4.酱釉花口盏
  茶盏尖唇,敞口,腹壁斜直,下腹曲收,坦心,圈足(见图10)。口沿刻画出十瓣波浪状花口,对应腹壁十道外凹内凸的压印痕。釉色如柿子红,釉面光润。胎质细而坚致,胎色灰白,足底无釉,造型端庄。
  5.酱釉海棠盏
  茶盏圆唇外折,五曲花口,斜直腹,腹壁压印五道内凸外凹的竖线与口沿曲折处对应,分割出五瓣瓜棱形,坦心,网状开片,圈足。该盏釉质温润,木质光泽釉面,釉色酱红、酱褐、酱黄诸色交融,俯视犹如盛开的花朵,优美别致,是将乐窑宋代花式造型的佳作(见图11)。
  6.酱釉盏
  茶盏方唇,直口,斜直腹,矮圈足,唇口无釉,其余施酱红釉,釉面窑变呈现兔毫纹。釉色酱红、酱黑、酱黄多色交融失透,变化无穷(见图12)。该盏胎质较厚,底部为大圈足,这样搅拌茶汤时,茶盏的重心稳定,盏壁不易被撞击碎裂,又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博物馆学校是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馆校合作深入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的馆校合作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我们可以从美国博物馆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借鉴经验,力求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馆校合作之路。  【关键词】博物馆学校 馆校合作 博物馆 中小学教育  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作为大众教育机构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其教育功能日益突显。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生的第
期刊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所创立的以“仁”“礼”文化为根基的儒家文化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核心,
期刊
【摘 要】扬州市邗江区文管办藏有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一通,该石碑以石涛的荷衣观音像为母本镌刻,制作完成于1741年8月(乾隆六年八月)。本文根据画作的题跋对石涛荷衣观音像原画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进行了考辨,并对画作中的题跋进行了释读。  【关键词】石涛 荷衣观音像石碑 一法不立 一法不舍  扬州市邗江区文管办藏有石涛荷衣观音像石刻碑一通,碑青石质,高154厘米,宽86厘米,厚16厘米。碑身主体阴刻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华侨博物院为例,分析馆藏文献资源的特点和现状,概述华侨华人文献资源馆藏,从五个方面提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 特色文献资源 华侨华人  华侨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1956年,华侨博物院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属综合性博物馆。馆内以“华侨华人”历史陈列为主,“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标本馆”为辅。  时光荏苒,经过多年的
期刊
11.清乾隆款五彩龙凤碗  碗口内沿及里底均有青花双圈,碗内底饰红色赶珠龙纹,龙身周围满饰绿色火焰纹。碗口外沿有青花双框,框内有一圈五彩“八宝”纹饰及花卉、几何图案。碗外壁有红、绿色二龙戏珠纹,两龙之间为五彩飞凤图案,双龙、双凤之间满饰花卉纹。碗足外面为青花双圈。碗底书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11)。康熙时期盛行的五彩器雍正时期尚有制作。雍正后期至乾隆时期,五彩已被粉彩代替。乾隆
期刊
明末清初之际,一批明末遗民名士经历了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之痛。尤其是一批文人雅士,不满新王朝的统治,又无力回天,遂隐遁于山林,寄情于翰墨,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或以诗画会友,或课徒授技,借书画抒发郁闷胸怀。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八开书画册页,作者分别为张遗(怡)、邹吉(喆)、纪映钟、胡士昆、向阳、樊圻、龚贤。此件作品代表了明清之交文人遗民鲜明的艺术时代特征。画作者中三位是金陵八家之一,其他作者也都是当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境况惨淡。20世纪50年代的国画改造运动带动了山水画的蓬勃发展,其中建设图景类山水画在对山水画表现的题材内容、笔墨程式,画家的身份意识,学习山水画的方法以及作品的意境、趣味、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胆探索。文章分析并肯定了建设图景类山水画对山水画整体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客观地指出这一类型山水画的盛行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最后,从时代精神多样性、文化艺术全
期刊
[摘要]画谱作为古籍刻本中一种独特的形式,是古代学习绘画的重要教材,是古籍艺术性的集中体现。本文将从《梅花喜神谱》与《刘雪湖梅谱》之比较入手寻找出他们的共性与特性来探求以画谱为内容的古籍在艺术中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梅花喜神谱 刘雪湖梅谱 艺术价值 比较  一、《梅花喜神谱》与《刘雪湖梅谱》之比较  《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不同姿态的木刻画谱。由于宋代称画像为喜神,故名《梅花喜神
期刊
吐尔基山辽墓发掘于2003年春夏之际,因其西北采石矿的偶然开采而被发现,是一座保存完整、未被盗掘的古墓。它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距通辽市50公里。吐尔基山辽墓墓室四壁有壁画,墓中的彩绘木棺和棺床在内蒙古自治区尚属首次发现。随葬品丰富而有特色,墓室内主要有金银器、铜器、瓷器、漆器、木器、玻璃器及丝织品等;内棺内随葬品主要有鎏金银牌饰、金手镯、金戒指、玛瑙手链、玛瑙项
期刊
[摘要]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本文以淮北地区汉楼阁拜谒图画像石进行赏析,对汉代石祠画像石的样式及研究淮北地区的汉阙形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楼阁 拜谒 画像石 汉阙  2015年12月,为了保护好淮北市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在淮北市博物馆西侧修建汉画像石长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