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生物学与老龄问题研究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化生物学是研究老龄问题的重要基础科学。衰老原因及衰老机理的探索必须在整体水平、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上进行不同层次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才能不断深入。此外,老化生物学为老年医学的临床应用、为老年心理学各种理论和实践建立可靠的理论基础,也为老年社会学的许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老化生物学是认识和研究老龄问题的基石。
其他文献
人口迁移活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尤以经济因素为重。广东省人口迁移态势及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层次分明的扇形三层结构: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外地区,与广东省的经济空间分层相吻合。迁移人口的流向受三个区域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人口需求容量所影响。这种结构趋势随经济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与香港回归和澳门的即将回归将得到加强,至少不会弱化。
生育健康因其特定的内涵,及其与人口、社会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特定的地位。本文试图借用健康人口学的思想方法,讨论从生育健康的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的研究人群入手,通过分而治之与综合治理并举的方式,进行生育健康的社会人口影响因素深入研究。
<正>1996年四川省建制市29个(含县级市17个,不含重庆市,下同),建制镇4068个,分别比1980年增加2.6倍、17.24倍,城市化水平为25.83%。为了准确把握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推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四川省计生委在1996年进行全省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抽样调查(按照随机、分层抽样原则,抽样调查市(区)27个、街(乡、镇)135个、企、事业单位564个,发出调查问卷810份,收回487份,有效439份)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
<正>户政管理与计生管理的具体对象都是人,两者紧密相联。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常住人口的人户分离日益严重,在管理问题上两者相互脱节,已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本文试从加强人口管理角度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1995年我国举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人口的一些重要变化。 1 生育水平显著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增长率低于以往各时期 我国妇女生育率经70年代的大幅度下降和80年代的波动中下降,进入90年代又出现了加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降到1981年的2.63和1990年的2.31,至19995年又降到1.85,已明显低于更替水平。育龄妇女各年龄上二孩和多孩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是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正>计划生育部门的整体形象如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形象,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我认为在当前加强计生委、办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中,尤其应注重提高计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重塑计生部门的形象。 1 努力树立“公仆”形象。衡量计生干部政治上强不强,就是要看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不好,“公仆”意识强不强。因此,各级计生部门必须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站在维护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坚决彻底地
人口子系统及其变化趋势,既是各种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内生变量,同时也是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变量。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子系统及其变化趋势起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处在基础性的地位上。人口子系统及其变化趋势不仅是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结构,而且始终是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大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为了实现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必须努力妥善解决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核心子系统内的问题。
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的情况下,继续以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种生产的协调理论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已不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必须把包括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内的整个人地系统生产的协调规律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
<正>在7月1日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时,《中国人口报》也迎来了自己10周岁的生日。6月17日,首都新闻界及各方代表260余人聚首北京,共同为做好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办好这份世界上唯一一张国家级人口专业报献计献策,并吁请全国各新闻媒体在21世纪到来之际,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亲密合作,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宣传更加深入人心。宋平、陈慕华、雷洁琼、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彭珮云、钱正英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座谈会并题了
5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疟疾十分流行,是有名的“瘴疠之区”。疟疾流行最直接的人口学后果是导致人口的高死亡率,从而导致了与高死亡率相对应的高出生率,人口再生产类型呈“高—高—低”特点。50年代以后,西双版纳的疟疾逐步得以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文章认为,疟疾发病率的大幅度降低是西双版纳人口转变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