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临床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2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长于开窗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椎间孔镜组少(短)于开窗组(P<0.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 d及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级医院临床患者尿样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评估其耐药趋势变化,为尿路感染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样本进行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用Vitek 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将所有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耐药数据纳入该研究。结果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所致尿路感染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年龄段分布以50~<70岁年龄段为主。UPEC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分别为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分别为87.80%
M蛋白是由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其增多引起的黏滞血症及与体内某些物质的特异结合(如形成巨酶)可干扰检验结果,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沉淀可以干扰比色和浊度分析而引起假性结果[1]。
目的比较改良经椎弓根入路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单节段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采用改良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30例)和B组(采用传统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30例)。记录两组术后冠状位、矢状位骨水泥分布率,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年伤椎、邻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冠状位骨水泥分布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矢状位骨水泥分布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
目的探讨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方法对156例胸腰段窄小椎弓根的脊柱疾病患者行后路螺钉置入,窄小椎弓根双侧中一侧采用脊柱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另一侧采用传统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采用Abul-Kasimhierarchy分级系统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优良性。结果在T10~L3窄小椎弓根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56枚,其中胸椎置钉60枚,置钉优良率机器人辅助侧为93.3%(28/30),传统手术侧为80.0%(24/30),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2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融合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80~320(250±11)min,术中出血量700~1800(800±25)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0~14个月。术后12个月Frankel分级:B级4例中1例未恢复、3例恢复至C级,C级13例中10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D级7例均恢复
2019年3 ~9 月,我科对手术治疗的30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减张皮内缝合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rn1 材料与方法rn1.1 病例资料 本组30 例,男22 例,女8例,年龄20~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59例老年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9例,采用PVP治疗)和观察组(80例,采用PKP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透视时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百分比,采用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存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术中透视时间观察组均长(多)于对照组(P<0.01)。骨水泥用量和住院
目的探讨下腰椎前凸重建与下腰椎融合术后上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2例下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上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患者(再手术组)和36例下腰椎融合术后无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未再手术患者(未再手术组)资料。比较两组腰椎前凸角(LL)、下腰椎前凸角(L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LDI)及LL-PI匹配情况。结果LL、LLL、SS、LL-P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PT再手术组大于未再手术组,LLDI再手术组
患者,女,97岁,因摔伤致左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16 h于2018年10月30日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左侧股骨颈骨折。入院后第7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6天,患者体温最高达37.6℃,左髋部皮肤出现红肿,髋关节疼痛并咳嗽、咳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18.08×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NE)0.906,血红蛋白(HGB)87 g/L,红细胞沉降率(ESR)102 mm/1 h,C-反应蛋白(CRP)186 mg/L。
患者,男,69岁,2005年10月27日因车祸伤致右髋臼后缘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11月4日于当地医院行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出现异位骨化现象,逐渐加重,术后4个月自觉走路右下肢下沉。2006年8月2日经山东省中医院诊断为右髋臼骨折术后不愈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内固定物取出+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