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引领和细化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2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细读——直面文本
  《儒林外史》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课内必读名著。作为一部长篇章回体古典小说,阅读难度是存在的。《儒林外史》的语言属于古白话,和我们今天使用的不是一个语言体系。另外作为一篇婉讽的小说,因婉而不显不明,很多语言文字上的妙趣,学生一下子是读不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将阅读任务丢给学生,那么学生大多也会因难生畏。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此时一定要发挥出来。
  古典小说有三个特点:1.往往在第一章或前几章会把主题思想进行比较隐晦地传达;2.每一章节的回目名都是一个对子,括引全章;3.全书多处呼应,有伏必应,圆形结构。基于这些特点,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古典小说的特点,建立他们对《儒林外史》的亲切感,同时布置第一天的阅读任务——回家仅仅阅读第一章。第二天我先是问了学生读后感受。一些学生说,王冕的故事比较好懂;一些学生问,王冕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又是元朝的故事,和本书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质疑,其中的“胖子、胡子、瘦子”的故事完全不知所云。于是我告诉学生,答案要在书里找。于是在那节课上,我带着学生一字一句读完了第一章。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与教师的点拨中知道了,王冕作为作者所树立的君子形象,他的出现是为了给文人立品,为世人矫俗。“胖子、胡子、瘦子”的对话是书中很多文人间对话方式的缩影——见面就吹嘘。还有王冕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让文人只有这一条荣升之路,会把文行出处看淡了。这其实是作者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当然,第一章中还有一些细节是与后文有所应照的。此时,不必多做解释,可以留作悬念,以待来日。
  这样的“引领细读”可以视为一节导读课。它让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扫除一些阅读上的障碍,让他们了解阅读可能会出现的快乐,消除他们与经典间的隔膜。
  二、概括——形成想法
  《儒林外史》共有五十六章,于是我每天布置学生回家阅读二到三章。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写章节概括。写概括的好处有很多:一是,学生读得会更细;二是,从看到写,对思维的要求更高,在长期的训练后,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三是,概括出来,把书变薄,这些变成了自己的阅读积累,日后复习,翻开本子就可回忆全书梗概。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每日在阅读与概括上投入的时间,教师需要控制,读加写,以一小时以内为宜。
  在学生的概括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每一章回的目录:在概括中突出回目重点内容;思考上下联中对举的人物,是类比还是对比,考虑人物与作者写作目的的关系;品味对联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等的运用……
  以《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为例。回目中的“名士”“侠客”对举,对照内容一看即知是反语。这也是湖州“儒生”等集中登台“表演”的一回,与后文第三十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相呼应。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适当点拨,让概括不仅发挥概括的作用,也就是教师职责之所在了。
  三、交流——分享感悟
  这个板块应放在概括后的第二天。教师用上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一起交流前一天的阅读感受。首先,让学生复述情节。在此过程中,同学不可翻书,应尝试回忆。这样既是对阅读效果的检验,也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完之后,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每一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听、要想、要甄別、要说,思维能力便得到了训练。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也应该问几个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感悟、探究。比如:周进为什么会一头撞死在号板上?杜少卿不慕名利,为何游清凉山时手握金杯?……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引向对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探究。再比如,对一些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的猜测,请学生去想象后面可能发生的故事。这样,既增强学生兴趣,也将学生的认识往作品的更深处引去。
  四、梳理——理性思考
  理读梳理过程应放在全书读完后,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儒林外史》中人物众多,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但是故事还是有连贯性的。每个章节都会有新的人物出场,人物关系也层层刷新。教师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对主要人物,按出场顺序做思维导图,同时在图中画出主要人物的社会关系。借由这张图,让学生再次回顾故事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关系。可以就某位重要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发展做思维导图,比如匡超人、牛浦郎等,在他们的堕落中发现科举制度、贪慕荣华利禄的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毒害,纵向对比读人物。还可按腐儒、贪官、污吏、正面人物等标准将典型人物归类。在这种梳理中,横向对比读人物,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许多同学的思维导图图文并茂,体现出独特的思考,令人眼前一亮。与学生们分享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五、探究——整体提升
  如果说理读梳理过程是对书本的统筹、理清、明确过程,那么探究提升就是阅读这本名著最重要的点睛之笔——价值深挖。它往往靠学生撰写一系列的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在阅读完《儒林外史》后,教师布置了几篇三四百字的小论文:《我看〈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中的南京文化》《初探〈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我眼中的马二、匡超人与牛浦郎之异同》等等。通过写作与分享,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进益。有些学生甚至开始自选角度尝试写作小论文,这实在让人惊讶学生的潜力竟有如此之大。这也许就是读书的目的吧,从读开始,真正训练的却是思维。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用细化的五个步骤读完《儒林外史》,读得顺,读得透。这套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读其他的经典作品。读中须有引领、反馈,须有思,须有写,须有比较,这样,读书也便有了“得”。
  (作者单位: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注意认真听讲,再玩就报告老师。
期刊
语文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任务群教学被提了出来。任务群教学的核心是创设任务情境,任务情境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在哪里设置任务情境  从教师的层面讲,应该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置任务情境;从学生的层面讲,应该在学习的困惑处设置任务情境。  以《柳子厚墓志铭》为例,我们设置了这样的任务情境:“墓志铭一般有两大特点,一是叙述墓主生平、官职,赞颂其学行品德和功绩
期刊
前情回顾:同学们在火星之巅遇到了火山喷发……
期刊
任务驱动式阅读指导,是让学生在一个个阅读任务的驱动下,开展阅读活动。“活动化”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将阅读内容活动化,强调的正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中,促进学生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论证、判断等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导读课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学生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需求。《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书信集。面对整本书,如何在一节课的
期刊
《威尼斯的小艇》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一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典型课文,课文的第4自然段紧紧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特点,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对人物的动态进行了描写。为了让学生掌握“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在对这一自然段进行仿写练习时,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经过研讨,巧妙地运用了变式训练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读”中发现写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表现“
期刊
写景散文多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本单元选用多篇写景散文,并按照年段序列提炼了语文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写景散文 “这一类”文体特征的基础上,还要研制好“这一篇”,让写景散文的教学入情入境入心。  一、把握文体特征及教学价值  1.在“形散神聚”的结构中,培养阅读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但中心思想却明确集中。从写景散文看,它的形散主要表现在时间跨度大、空间转
期刊
《金字塔》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著名作家穆青写的《金字塔夕照》内容片段,第二部分是教材自编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前者为连续性文本,后者为非连续性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主要由文字描述、数字列举、图形示例,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源—— 批注共同构成。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表达形式,教学时如何立足于略读课文的基调,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文本内容统整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实现阅读学习?笔者建议:把两篇
期刊
一年前,我父親复制了一张面具,带人来这雨林里寻找黄金国。
期刊
教学本课时,笔者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以本单元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和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目标,引领学生读书聚焦真问题,经历真探究,分享真收获,让学生的思维见深度、攀高度、显广度。真思有所得,真学有成效,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获得感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探究的热情。  一、聚焦真问题,思见深度  初读课文时,笔者设计的助学单列出了“三读三想”任务,引领学生充分自读,直面文本
期刊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回顾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交流对作品梗概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明确任务。梗概是一种应用文体,在我们生活中运用还是很普遍的。  出示:  通 知  亲爱的同学们: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六年级每个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  期待你的参与!  学校大队部  3月1日  学生交流可以完成大队部任务的多种方法:写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