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儒法之争与时间意识——张祥龙有关秦灭汉兴之际儒法思想的现象学审视

来源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祥龙关于儒法时间意识与秦灭汉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阐释已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张祥龙认为,秦汉儒法之争的根本在于时间意识:法家的时间侧重于“现在时”,而儒家的时间侧重于“历史性”;儒法不同的时间意识直接影响到了秦汉不同的权力传承方式,汉朝正是因为通过儒家对原初时间的把握解决了权力传承的问题。张祥龙以现象学、结构主义和密释学的方法还原人在历史中的实际生活经验而显现法家思想的根本缺陷和儒家哲理的关键意义,凸显了当代儒学在比较视域与跨文化诠释中的思想特质,为当代儒学的反省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想进路。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对于非文化类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更加细致与具体,高校音乐与社区音乐的发展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但是,在高校音乐教育与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十分明显的不足。假如高校的音乐教育与社区音乐文化发展进行有效地结合,能够更有利于提升双方今后的发展空间,能够帮助更多的音乐人才更好地发展。本文就高校音乐教育与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互动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
听古音、品古韵、续传承。11月13日下午,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内琴声悠扬,由黑龙江省音协古琴专业委员会、牡丹江市古琴研究会、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共同主办的"古琴"进
传统无差拍控制应用于单相逆变电源时,存在埘系统参数变化敏感的问题。利用BP网络的任意非线性表达能力对无差拍控制参数进行离线辨识,以实现无差拍控制器的精确设计。在MATLAB
自我意识(自我)是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心理表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部分。积极的自我发展既是学生三大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