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原则”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作品,这首词以人物、场景、对话为主体,充分展现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本词描述词人在醉酒醒来后询问花的情景。它迂回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爱花伤春的情怀。前两句概述了写作的时间和环境。“昨夜雨疏风骤”,词人不忍看到明朝秋海棠的凋谢,于是喝了几杯酒,以消除心中的惆怅。从第二天早上起,宿醉一直没有消除。雨疏风骤十分恰切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绿肥红瘦”是全词的惊绝之笔。绿色代替树叶,红色代替花朵,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是指雨后树叶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厚,瘦是指雨后花朵因禁不住雨水而凋谢稀少,这是两种状态的比较。红瘦意味着春天正在逐渐消失,绿肥意味着茂盛的仲夏即将到来。
  一、三美原则
  “三美”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的,“他写的东西有三美:意义之美是感受心灵的美;声音的美是耳朵感受到的;形式的美在于感觉眼睛”。后来,许渊冲教授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1984年,他对翻译艺术中的“三美”作了具体论述,将翻译艺术中的“三美”分为以下三种:意美、音美和形美。所谓意美,是指译者的译文要表达出原文内容所产生的“意境”美或“联想”美;所谓音美,就是翻译的发音要美;所谓形式美,是指译文中句子的长短和对偶的整齐,尽量与原文相似。
  二、“三美原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译文分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英译本较多,作者选择了四个译本,分别是许渊冲版本、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版本、徐忠杰版本,以及任治稷、余正共同翻译的版本。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不仅是作家,还是翻译家、评论家、哲学家,被誉为“垮掉派教父”。徐忠杰通英文,熟谙中文,且善于用美丽的辞藻、韵律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其译作广受读者好评。任治稷和余正的译本被誉为“雅好凝练,不拘文法之桎梏,不落赘词冗句之窠臼,真知诗之三昧也”。
  (一)意美
  前两句描述的是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喝酒消愁,第二天晨起酒意还未全部消去。“雨疏風骤”十分贴合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雨疏”一词,许渊冲和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用了“微小的雨”,徐忠杰用了“连绵不断的雨”,任治稷、余正用了“稀稀疏疏的雨”。四者都是用形容词加名词形式描述了雨稀疏的情景,与原文之意吻合。许渊冲用动词加副词的形式表示出骤风吹的场景,而徐忠杰用了形容词“大风的”,任治稷、余正用了形容词“阵风的”来表示“风骤”,对比之下,意境没有许渊冲译文表现得明显。“残酒”,许渊冲用了英文单词“回味”,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则选用了英文单词“残余物”,徐忠杰用了英文单词“影响”,任治稷、余正则采用了“宿醉”。四者对比之下,“影响”这个词来表达“残酒”显得更具诗味,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表达。这样既可以让读者体验到作者精致悠闲的生活情趣,而且更生动地表达出两层含义:一是葡萄酒的余味留存在唇齿之间而对词人的影响,二是作者情绪的延续。也就是说,李清照喝酒消愁,因为她心爱的花儿被风雨侵袭,但她醒来时依然没有摆脱忧郁。在许老翻译的第三句话中,只展示了女仆卷帘的画面,但没有写词人问题的内容,留下了欣赏的空间。然而,徐忠杰的翻译在问题上增加了“花儿怎么样了”,这太直截了当了,破坏了原诗的亮点。余正的翻译中加入了英文单词“劳累的”一词,反映了词人刚刚醒来的状态。徐忠杰在翻译第四句“海棠依旧”时,他的译文十分具有欣赏价值,虽然没有几个字,但意味深长。许渊冲的翻译采用了“海棠花仍能看见”的英文,着重描写了女仆心不在焉的反应。作者从沉睡中醒来时,她知道秋海棠无法承担风雨一整夜造成的损害,但她不忍心自己亲自看见,所以她试图询问昨晚暴风雨后的场景。女仆不明白词人的本意,随意简单地回答道:“海棠花还像昨天一样。”最后一句作者以对白的形式和借代手法来描写这一场景,五位译者都译出了“绿和红”,但“肥和瘦”则翻译成了不同的方式。许渊冲选用了英文动词“枯萎”和“生长”,肯尼斯·雷克斯罗斯采用了直译,徐忠杰则采取be动词和形容词“大的”“小的”结合,任治稷、余正和徐忠杰类似,但是分别用了两个形容词来表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和任治稷、余正按照字面意思译出,而许渊冲把李清照想要表达的花朵和叶子的状态译出,用两个词来描述人、描述花,语言更简洁。他用花来形容人,这与原文很接近。这样非常新颖别致,没有必要坦率地说,没有雕刻,但它更令读者身临其境。“Languish”意为面容憔悴、植物枯萎,它不仅表达了李清照对秋海棠花凋谢的惋惜,也表达了李清照对流年易逝和容颜衰老的惆怅,这样的译本更能描述出意境。
  综上所述,四个译本在阐述原文的意思上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不同地方都有传达了原词的“意味”,尤以许渊冲和徐忠杰的译本更胜一筹。
  (二)音美
  译者不但可以运用双声、叠词、重复等手法来表达音美,而且还可以使用格律来表达音美。本词中“骤”“否”“瘦”押的是同一韵,“酒”和“旧”押的也是同一韵。对比四个译文不难发现,许渊冲的译文每一句的最后一个英文都是押了尾韵,尽力地还原了译文读音的美。很明显,许渊冲先生把原文中的“疏”和“骤”调换了顺序,其目的是与第二行结尾的单词的韵律一致。原文中第三行没有押韵,而许渊冲译文第三行结尾是“看”的英文,而非“窗帘”的英文,正好与第四行结尾的单词押同一个韵。最后两句许渊冲按照原文的押韵方式,“知否知否”的英译重复用“知道”的英文,和“应是绿肥红瘦”的英译“生长”的英文押同一个韵。而其他三个译文并没有原文的韵律译出,没有贴合原文风格。
  综上所述,在三美中的音美方面,许渊冲译文较符合原文的韵式,而且表述方式也较为贴合西方的思维习惯,值得翻译者借鉴学习。
  (三)形美
  总体上,四个译本与原文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点。前三句对比下,许渊冲和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在形式方面更加接近原文,皆按照原词的构词顺序来翻译。在原文行数上,五位译者都以七行呈现译文。在词数方面上,五位译者译文大致相似。对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译文时,“But don’t you know?Don’t you know?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和“You know?You know?Green should be big and fat,and red lean and small” ,笔者认为许渊冲、任治稷、余正更加在形美方面贴近原文。
  三、小结
  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发展,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大背景下,分析探讨优秀文化作品的外译,尤其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的外译显得非常必要。中国诗歌的英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难点在于处理好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翻译。本文根据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分析比较四个英译本之间的差异,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中的意象之美。
其他文献
一只背篓  一条藤蔓或竹篾  在山间弄里编织生活  数代人 于石头间  把汗水与泪水打捞  吞吐着苞谷 南瓜 山薯  竹笋 野菜 凡能吃的  从没有拒绝 然而  却喂不饱四季的饥渴  于长夜中苏醒  挤进都市打捞世界  扛过水泥 背过河沙  爬过高楼 蹬过水沟  也穿越过大街小巷  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成为都市里的一道风景  窝棚里 或月光下  你抖出满篓的星星  抖出一天的疲惫与温馨  终于 你
期刊
周末,我给父母亲买好肉菜和水果,去看望父母亲。敲开房门,满头白发、行动迟缓的老父亲,高兴地迎我进屋。母亲从里屋走出来,接到我买的肉菜和水果,将肉和菜放入冰箱。76岁的老母亲依然把我当作小孩子,双手抚摸着我的面颊,笑眯眯地说道:“‘半罐水’哎,你又来了啊,昨天才来过,买的东西都还有,你又买这么多东西。你的工资不高,还要供娃娃读书,要晓得俭省啊!”母亲嘴里不断地埋怨,心里却非常高兴。又跑进里屋拿出一瓶
期刊
父親选择在八月的扉页  走了 这就让嶙峋的瘦骨  和堆满胸口的病痛  得到永久安顿 这些日子  天空蓝得像一匹绸缎  我的内心 却遍地水涝  父亲毕生在农事中颠簸  仅用一副肩胛 就让  一个家停靠在向阳的坡地  而晚年 却翻不动  覆盖在鼻尖的一粒微尘  他读了许多书  却被自己的命运绊倒  走过的二万九千个昼夜  已卸载成一堆泥土  墓碑上的文字似深陷的静脉  凝结一路风雨 我的眺望  由下而
期刊
龙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凝聚与积淀,已经扎根和深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龙文化。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角度对龙文化进行溯源,提出文学作为一个民族艺术和智慧的代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学概念,更是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和折射状态,文学作品中代表祥瑞的龙,既是社会学,也是文化学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由鸟、马、鹿、蛇、牛、鱼等动物的部分身体拼合而成。在南宋罗愿的《
期刊
落叶飘向的远方  脚下这片土地  洒满长年的泪与汗  手中紧握的褶皱  折射出时光的轮廓  那张去年的返程票  细数披星戴月的痕迹  重现某个场景  她在旅途喜极而泣  等天空打碎雨露  化成温暖的火种  冬天逐渐沉睡  春天开始长情  门前一朵花的倾诉  路边一片叶的畅想  厨房一把刀的柔软  一口蒸蒸日上的锅  喊作贝侬的面饼  期盼他归乡的兄弟  桌上劲弹的鱼丸  是阿爸江边捕到的晚餐  从
期刊
我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坐在树下“神游八方”。  我在梦里常梦见它,一棵经年的老树,像是从远古走来,历经了风霜雪雨。似乎,在褶皱的年轮里浓缩了时光,典藏了开天辟地的秘密。它的树干很粗,粗得像是擎天柱;它的树枝很长,长得似乎能够得着星星。我在想,它的祖先是谁?它从哪里来,又要长到哪里去?我问它,它不语。我坐在它的脚下,仰头去数,数了一个世纪,两个世纪,还没有数清,它到底掉了多少叶子,长出了多少叶子。 
期刊
浅秋 细雨  悄然  拂去暑意  执一把花伞  漫步在长堤上  听雨  想你  清风掠过河水  轻轻地  把波浪揉碎  那舞动的柳丝  多么像你的长发  飘逸 优美  长长的堤岸  在初见你的地方  在那个风雨亭中  我驻足  深情地凝望  此时 我仿佛  伫立在佛堂  听木鱼声声  敲击我的心房  在长长的石岩河边  你把我追赶  在陡峭的羊台山  我搀你向上  秀美的应人石  停留着我们的歌声
期刊
夜色下小小的身影  拉长了我们的牵挂  我不曾与你相识  却早有泪水流淌在脸颊  宝贝别怕  他乡依旧温暖如家  你抬起头  仰望同样的月光  风雨再大  你不用恐慌  拭去泪花  勇敢的人绝不会投降  宝贝加油  爱你的人在等你回家  说声平安  你的笑容是最大的牵挂  坎坎坷坷  不曾想过逃脱  哪怕遍体鳞伤  冲锋的战士  毅然守护月光城的安康  宝贝坚强  我想看看你可爱的模样  快快成長
期刊
马是山里马  被一村村的乳名哺养大  被一鞭鞭抽痛  而剽悍为会飞的丘陵之舟  山歌是长歌 一絮絮的  像成熟的地里的棉花  且青且白  而我和我的乡亲  只能是一批批故事  被偶尔吹度高原余脉的风  一圈圈卷走  炊烟从此无法避过远方的凝视  打工或者闯荡  也不会再被称为流浪了  木棉花一树一树地报春  一种叫作奢望的日子  从此漫山遍野  在这山里呵 唯有马是风  唯有绵绵密密的喊山声  粗
期刊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万物在雨织成的薄纱之下,渐渐模糊了鲜艳的颜色,然后,变得更加干净明澈。  诗人的笔下,雨向来是多情的,或轻柔婉约,或飞泻奔腾。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弥漫着绵绵思归思友的愁绪;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流淌着对春天的无限喜爱;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则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情有独钟;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难道不正诉说着胸中未酬的壮志?  除此之外,郁达夫的《雨》,季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