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其实很简单

来源 :文学少年(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hch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州大峡谷中的雕用一种特殊的树枝筑巢。为了寻找这种被称为“铁树”的树枝,一只雌雕一天中有时要飞行200英里。“铁树”的树枝上还生着许多刺,使得雕巢能够牢固地建在峡谷的悬崖上。巢建好后,雌雕还要在上面铺上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
  随着幼雕的渐渐长大,它们开始在窝内争夺生存空间。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迅猛增加,以至于雌雕再也满足不了它们的需求。它本能地感到,为了让这窝幼雕生存下来,就必须让它们离巢。
  为了激发幼雕的独立生存能力,雌雕开始撤去巢内的树叶、羽毛等物,让树枝的尖刺显露出来。巢变得没有像从前那么舒适了,幼雕纷纷躲到巢的边缘上。这时,雌雕就逗引它们离开巢穴。一旦幼雕离巢后向下坠落时,它们就拼命地扑打着翅膀阻止坠落,接下来的事情对于雕来说再自然不过了——它们开始飞行。
  生存其实很简单,拒绝坠落就行了。
  
  不知捕捉黄鳝的人将他手中的那个小小的竹笼子申报了国家专利没有,我觉得那东西完全可以得到一个专利号,因为它十分巧妙,做起来也不费事,却实用得很。一束细篾编织成拳头粗细的笼子,笼子尾部是进口处,一圈轻而簿的篾瓣朝里形成一个漩涡状茬口。
  黄鳝被笼里的诱饵吸引了,就从那篾缝里钻进去,但是它在笼子里面没法转身,要想出去,只能后退。后退的时候,篾瓣的尖梢一根根扎在尾上,它不知道后面那坚硬的是什么东西,退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所以一触即缩,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朝后退,就只好在笼里一直呆下去。假使黄鳝敢于朝后退一步,那么就没有哪一条黄鳝能被关进笼子而束手待毙。
  生存其实很简单,有勇气后退就行了。
  
  肺鱼不但可以像其他鱼类那样用鳃呼吸,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靠肺在空气中直接进行呼吸。肺鱼大多生活在美国西部人烟稀少的沼泽地带,一旦栖息地的水质发生变化或沼泽干涸,它们的肺就派上用场了。
  每当旱季到来,水源枯竭的时候,肺鱼就将自己藏匿于淤泥之中。它们巧妙地在淤泥中构筑泥屋,仅在相应的地方开一个呼吸孔。它们就这样使身体始终保持湿润,在泥屋中养精蓄锐。数月后,雨季来临,泥屋便会在雨水的浸润冲刷下土崩瓦解,肺鱼又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
  土著人在旱季出发,来到肺鱼生活的沼泽地。这时,沼泽地里到处布满了泥屋,几乎每间泥屋都藏着一条肺鱼。土著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肺鱼捉住了。但他们并不立即将肺鱼煮着吃,而是先用一盆清水将肺鱼养几天,等体内的脏东西都吐出来了,再将肺鱼放在早就用白水以及各种调料和好的面糊里,肺鱼以为旱季到了,便将面糊做成面屋将自己包裹起来。这时,土著人便可以将肺鱼连同它的“泥屋”一起烤熟后再吃。据说肺鱼自己构筑的面屋因为充分渗入了肺鱼的黏液,故而味道十分鲜美。
  生存其实很简单,不要被成功模式束缚就行了。
  
  一条青年鲸鱼在海洋中悠闲地游着,大大小小的鱼都躲避它,纷纷逃命。它很得意,也很自信。
  沙丁鱼是青年鲸鱼爱吃的鱼。沙丁鱼常常被它成群成队地吞进腹中,青年鲸鱼已严重威胁着沙丁鱼的生存。沙丁鱼中的一位智者决定除掉这只可恨的鲸鱼。可是,沙丁鱼要杀死鲸鱼,那不是白日做梦吗。但这只沙丁鱼中的智者自有它的想法。于是它组织一群群沙丁鱼向这条青年鲸鱼冲击。
  青年鲸鱼感到很好笑,这同送食物有什么两样,于是,面对纷纷冲上来的沙丁鱼,它不紧不慢地张开大嘴,将一群群沙丁鱼尽收口中。事情显而易见,胜利者百之百是鲸鱼。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沙丁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而青年鲸鱼总是以胜利结束战斗。每次取得胜利,青年鲸鱼都十分兴奋,它总是兴致勃勃地追逐沙丁鱼的残兵败将,将它们一一收入口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中,它体味着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
  一天,一大批沙丁鱼又向青年鲸鱼发起了挑战,青年鲸鱼一张口就将它们消灭了大半,剩下的一小部分狼狈逃跑。青年鲸鱼来了兴致,心想,你们哪有我跑得快,一个也别想逃命。于是,它尾随在后一口一口地吃掉沙丁鱼。沙丁鱼越来越少,但仍然有一些沙丁鱼试图逃过青年鲸鱼的追杀。青年鲸鱼决定乘胜追击到底,将它们彻底消灭干净。于是,一路追了下去。
  青年鲸鱼忘了追出了有多远,正当它要张口吞下最后一群沙丁鱼时,忽然发觉自己的肚皮已经触到了浅水滩的沙子,它知道这很危险,可是,由于用力过猛,它此时已经无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只见它的巨大身躯一下子冲上了沙滩,它想抽身返回,可是来不及了。它搁浅了,它挣扎着,不久就无奈地死去了。
  海龟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它说,这是一条死于胜利的鲸鱼。
  生存其实很简单,胜利时,保持冷静就行了。
  
  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的深海中的水母与众不同,它们的触须有人的手臂粗,每只水母重达60公斤,不但体型大,肌肉也比其他地方的水母强健有力。同是水母,为什么生活在这里的如此强壮呢?
  原来,与这些水母为邻的居然都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如虎鲸、鲨鱼等。为了躲避这些凶猛的动物,水母不得不快速逃命,每天的快速游动把它们的身体锻炼得十分强壮。可是,就算水母逃命的速度再快,也还是经常被那些凶猛的动物咬伤,轻则触须断裂,重则皮开肉绽。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被咬得遍体鳞伤的水母不但不会死,而且很快会从折断触须的根部长出新触须,伤口也会迅速愈合,因为伤痛刺激了新陈代谢。水母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在性命攸关的危机中,在肉体剧烈的伤痛里将自己一点点变得强大起来的。
  生存其实很简单,在艰苦的环境中选择坚强就行了。
  
  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的东南端,有一个叫巴哥的小岛,岛上有一个面积仅0.47平方公里的小湖。同一般的湖泊不同的是,这个湖表面平坦,上面覆盖了一层硬化了的沥青。原来,由于地壳运动,岩层破裂,地下石油和天然气溢出,并通过裂隙,涌进死火山口,满溢成湖。最后,油气挥发,残渣成为沥青。这个以盛产黑乎乎的天然沥青闻名于世的小湖,被人们称为“沥青湖”。
  每年随着季节转换,沥青湖呈现出不同的样子。雨季来到,雨水积在湖面上,显得碧波荡漾;旱季降临,水被蒸发掉,沥青被晒干,只有在凹处还留有一些水坑,水坑中有水草,偶尔还能找到小鱼。这样,便引来了喜欢吃小鱼的鸟。一只鸟吃饱了小鱼,准备站在湖面上休息,结果被沥青粘住了双脚,鸟越挣扎,沥青便粘得越紧,终于,鸟不再动弹。不久,鸟被机灵的狐狸发现了,为了吃到可口的鸟肉,狐狸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结果狐狸也被沥青粘住了。
  狐狸越挣扎,沥青便粘得越紧,最终狐狸倒在了沥青湖里不再动弹。嗅觉灵敏的鬣狗和狼几乎同时发现了死去的狐狸。为了争抢猎物,鬣狗和狼在沥青湖面恶战了一场,结果都被沥青湖牢牢地粘住了。在食物奇缺的干旱季节,当豹子、老虎、狮子们发现这么多的猎物时,再也忍不住了,冲过去一饱口福,结果无一例外地丧生于沥青湖。
  尽管每年都有大量动物死于沥青湖,但仍然有很多动物前赴后继地朝沥青湖奔去。原因都是经不住那湖里美味食物的诱惑。在这个世界上,对人的诱惑实在太多了,其中很多诱惑就像沥青湖一样致命。虽然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却很难管住自己奔向沥青湖的双脚。
  生存其实很简单,拒绝诱惑就行了。
  
  上帝造了一群鱼。这些鱼种类多样,大小各异。为了让它们具有生存本领,上帝把它们的身体做成流线型,而且十分光滑,这样游动起来可以大大减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种鱼拥有短而有力的鳍,使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待上帝把这些鱼放到大海中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鱼的身体比重大于水,这样,鱼一旦停下来,它就会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会被水的压力压死。于是,上帝赶紧找到这些鱼,又给它们一个法宝,那就是鱼鳔。鱼鳔是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气囊,鱼可以用增大或缩小气囊的办法,来调节沉浮。这样,鱼在海里就轻松多了,有了气囊,它不但可以随意沉浮,还可以停在某地休息。鱼鳔对鱼来讲,实在是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意料的是,鲨鱼没有前来安装鱼鳔。鲨鱼是个调皮的家伙,它一入海,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上帝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没有找到它。上帝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鲨鱼,那么只好由它去吧。这对鲨鱼来讲实在太不公平了,它会由于缺少鳔而很快沦为海洋中的弱者,最后被淘汰。为此,上帝感到很悲伤。
  亿万年之后,上帝想到他放到海中的那群鱼来,他忽然想看看鱼们现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没有鱼鳔的鲨鱼如今到底怎么样了,是否已经被别的鱼吃光了。
  当上帝将海里的鱼家族都找来的时候,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当初的大鱼小鱼,白鱼黑鱼了。因为,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所有的鱼都变了模样,连当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面对千姿百态,大大小小的鱼,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威猛强壮,神气飞扬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上帝十分惊讶,心想,这怎么可能呢?当初,只有鲨鱼没有鱼鳔,它要比别的鱼多承担多少压力和风险啊,可现在看来,鲨鱼无疑是鱼类中的佼佼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鲨鱼说:“我们没有鱼鳔,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因为没有鱼鳔,我们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我们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没有停止过抗争,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生存其实很简单,把缺陷转化成动力就行了。
  
  我们都知道,蜜蜂对不请自来的入侵者是毫不留情的。它们屁股上的针刺令任何垂涎蜂蜜的家伙都忌惮三分。不过当蜜蜂遇见它们的死敌——黄蜂的时候,却往往在劫难逃。
  大黄蜂凶猛可怕,蜜蜂对这种强盗束手无策,只能任人宰割。生物学家曾观察到一只大黄蜂在6000只普通蜜蜂面前为所欲为的惨状。当时,大黄蜂就站在蜂巢边上。无辜的蜜蜂一只又一只地站出来保卫他们的家园,但是却被那个强盗一只又一只地撕碎。当所有的卫士都牺牲了之后,大黄蜂就轻轻松松地进入蜂巢,大肆掠夺。
  但是我国有一种蜜蜂在与大黄蜂长期战斗中,却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防卫方法,让入侵者有来无回。当某一只打算不劳而获的大黄蜂飞扬跋扈地闯进蜂巢时,几十只蜜蜂立即集结,把大黄蜂包围起来。它们并不打算用蜂刺进攻,而是抱成一团把大黄蜂卷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再散开的时候,那个入侵者已经很难看地死了,被工蜂拖走,像扔垃圾一样抛出蜂巢。
  这是怎么回事呢?生物学家没有在大黄蜂身上找到搏斗留下的痕迹,但是热成像照相机却记录下了一种温度的变化:大大黄蜂被蜜蜂包围起来以后,5分钟之内,包围圈的中心温度就达到了45摄氏度。莫非这就是蜜蜂战胜恶魔的关键?
  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们把蜜蜂和黄蜂分别放进恒温箱里,有步骤地提高温度。结果大黄蜂在45.7摄氏度的时候死亡,而蜜蜂坚持到了50.7摄氏度。
  原来,蜂群是通过振动它们那强有力的飞行肌肉产生热量,战胜了入侵者,将大黄蜂活活烤死。
  生存其实很简单,团结就行了。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村庄    如果你仅仅是些破土房子、树、牲畜和人,如果你仅仅是一片含沙含碱的荒凉土地,如果你真的再没有别的,这么多年我为什么总忘不掉你呢。  为啥我非要回到你的旧屋檐下听风躲雨,坐在你的破墙根晒最后的日头呢。  别处的太阳难道不照我,别处的风难道不吹我的脸和衣服。  我为啥非要在你的坑洼路上把腿走老,在你弥漫尘土和麦香的空气中闭上眼,忘掉呼吸。  我很小的时候,从一棵草、一只鸡、一把铁锨、
期刊
30部电影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又一世纪青春的描述,看看身处今天的我们,心灵深处正需要什么?    《野性骑手》美国·1954    该片细致描述了当时青年的反叛心理。摩托车同电吉他、朋克头、嬉皮风格一样曾作为一代青年人反叛的标志。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在街道上惹事生非,而后呼啸而去,它就是这么幼稚,但当时青年把它视为对抗社会的手册。该片被称为“摩托公路片”的始祖,《逍遥骑士》早期探索版,值得一看。
期刊
  
期刊
有些憋了很久的话,决定在今天一吐为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有人指出我说话时有严重的“台湾腔”。起初心里很有几分委屈和不解,因为自己从未想去“那样”讲话,也从不觉得“那样”有什么好。  我出生在东北,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所以小时候张嘴就是一口浓重的东北话,初到北京发展时依然如此,周围的朋友经常会拿我的口音开个玩笑打个诨什么的。当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Pub歌手,也就没有考虑过纠正发音的问题
期刊
床头的橘红色闹钟是我在香港买的,跟了我已经有几年的光景了,样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之所以把它买回家,只因为它能发出温柔声音——“宝贝,起床了”。  我曾有闹钟恐惧症。  我原来其实是个嗜睡的人,每当铃声大作的时候,对我来说都是种煎熬。  小时侯在农村没有用闹钟的习惯,于是妈妈就是个自动报时器,很奇怪,妈妈为什么会有如此准确的生物钟,我需要在早晨几点醒来,妈妈永远会在那时候把我叫醒,从来不会耽误事儿
期刊
沟通是什么——  一种力量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异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他们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以免分散。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
期刊
你一定听过关于宝藏的故事吧?神秘的小岛、无法破解的藏宝图、可怕的咒语、危机四伏的丛林……电影和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情节曾经那样吸引我们。  不要以为那都是故事,不要以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世界上真的有许多没有被发掘的宝藏。  也许这些宝藏某一天会被你得到,真说不定!    1、变化莫测的钱坑宝藏    这个故事有一点像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但这个是真实发生的。  1795年10月
期刊
这几天是德国世界杯足球比赛。  德国那里是白天,地球这一边的中国就是半夜了,害得好多球迷们半夜三更起来看足球。看的时候还不敢把声音放得很大,怕影响别人休息,就只好把眼睛贴在电视机上,声音放得小小的。这还不算,看到精彩的地方,想大声欢呼都不行,只好咬着舌头,使劲儿地撞沙发。  爸爸就是这样。  嘴里咬着枕巾,满脸憋得通红,像在厕所里蹲“便便”蹲不出来的样子。  米弯弯喜欢足球,也喜欢睡觉。如果让米弯
期刊
中考要来的前三个月,初三(2)班的教室里贴出了一张榜,榜的内容是这样的:谁能在中考前让徐豆豆哭一次,全体男生每人喊他一声老大,再每人给他五十元,合计一千元整。欢迎有志之士勇敢揭榜!  下面是一大排男生密密麻麻的签名。  徐豆豆走过这张榜的时候,轻飘飘地揭下了它。她装模作样地抹了一下眼泪,干嚷了两声,对着讲台下穷凶极恶的一拔儿男生说:“我自己让自己哭了,快快,叫我老大,再把钱都给我掏出来!”  “不
期刊
上期回顾:  2006年夏,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正面临着地震毁灭的威胁。为了准确预测地震时间,年轻的地球物理学家徐天琳乘坐时间密封舱回到了唐山。他要找到他的父亲——地震学家徐子华和他的研究成果。不料,徐天琳刚到唐山就被捕了。    女记者    肖沉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很快查清了那辆押解着徐子华,确切点儿说是错抓了徐天琳的吉普车的情况。那辆吉普车是地区公安局的。  肖沉赶到地区公安局时已过午夜。她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