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语文阅读题评讲活动的定制解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趋向看,阅读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地被体现出来,单纯地就试卷分值计算(以江苏卷为例),文言阅读、诗歌阅读、散文(小说)阅读、文学(论述)类文本阅读等阅读类题总分值高达67分,这还不包括阅读能力体现在语言应用类题和作文题中的分值。因此,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共识。从实际教学中观察,目前学生在高三一模复习后期,阅读类题型中的失分仍然比较明显,归结起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是主要原因。如何解决问题,扭转颓势?本文将从一份高三一轮后期复习的散文阅读试卷评讲活动单命制和实施的角度进行探讨。
  高三散文阅读专题复习
  ——《空荡荡的院子》学生活动单
  学习目标:1.强化文本精读意识,提升文本解读能力。2.熟悉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强化审题意识,掌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
  【知识链接】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般出题角度大致有:
  1.句、段的作用题;(如:《上善若水》第1题、《麦天》第3题、《一幅烟雨牛鹭图》第2题)
  2.句子的技巧鉴赏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语言特色等;(如:《上善若水》第3题、《麦天》第2题、《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题)
  3.文章内容提取、整合、概括题(划线句子的理解等);(如:《上善若水》第2题、《麦天》第1题、《一幅烟雨牛鹭图》第3题)
  4.人物形象概括:在小说中考查的几率较高;(《清水麻鞋》中的织鞋老汉)
  5.探究题:主旨、意蕴、情感倾向、标题含义、表达技巧等;(如:《上善若水》第4题、《麦天》第4题、《一幅烟雨牛鹭图》第4题)。
  活动过程:
  活动一:通读文本《空荡荡的院子》(正文省略),把握文意。
  1.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多角度赏析文本,探究文章主旨。
  活动二:错例举隅,反思提升。
  1.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父母”的形象特点。(6分)
  (1)典型错例:①关心儿子:他们非常担心“我”的生活,不知道“我”会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②淳朴,热爱宁静的生活:他们去了,又回了,他们不习惯;③精神上贫困: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无法理解在外读书的儿子;④父母对我的感情很深,但不善表达。(吴同学)
  (2)找出问题,分析原因。
  (3)归纳总结答题模式。
  2.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我活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带给他们养儿的收获和教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分)
  (1)典型错例:我二十多岁时没能安家,还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担心忧虑,表达了“我”内心对父母的愧疚。(陈同学)
  (2)找出问题,分析原因。
  (3)归纳总结答题模式。
  3.文中第八自然段连用四个“她反对”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1)典型错例:反映了母亲对父亲的想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环境的落寞的无限恐慌。她希望一切保持原样,是自己以为自己不是一个人生活。(许同学)
  (2)找出问题,分析原因。
  (3)归纳总结答题模式。
  4.本文以“空荡荡的院子”为题,文中也多次描写院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1)典型错例:①院子成为全文线索,贯穿全文;②“空荡荡”,蕴含了作者对于亲人离去后的失落,使之成为寄托。(施同学)
  (2)找出问题,分析原因。
  (3)归纳总结答题模式。
  活动三:课堂总结
  【检测反馈,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作品,分别完成(一)和(二)题。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正文省略)
  (一)1.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多角度赏析文本,探究文章主旨。
  (二)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4分)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6分)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6分)
  一、活动单定制解析
  活动单,究其本质而言,其实就是一堂课的实施方案。一个好的活动单就像一位优秀的牧羊人,给羊空间,但又不能让羊逃出自己的视野,“牧”而不“放”,张弛有度。每个活动就像鲜嫩的青草和清澈的水源,引导着羊朝着目标行进。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犹如“脚手架”一样,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相互进步的路线图。它目标明确,每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自主、开放、自然、和谐。
  1.学习目标的定制:学习目标的定制是根据教学的整体安排和学生当时的学情所决定的。本活动单产生于高三一轮复习后期。此时,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和高三一轮的系统复习,相关阅读题的题型模式和解题结构已基本掌握,解题时的主要失分表现在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缺失。文章主题把握不准,文章层次分不清楚,具体解题时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不了。就此而言,本活动单目标制定主要集中在文本解读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上,顺便复习和强调题型和解题技巧的相关知识。关于“知识链接”部分设计,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题型意识,让学生在思考时向高考靠拢。
  2.活动过程的定制:本活动单在试题讲评过程中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原来试题中没有,是根据阅读教学的引导需要而设置的。学生在解阅读题时常常不舍得花时间来解读文本,他们解题时的阅读过程常表现为三步骤:泛读第一遍——再读第二遍(谈不上精读)——解题时根据需要破碎地读文本。不难发现,学生的这种阅读一方面缺乏目标意识,不懂得在阅读中思考文本的主旨思想,为“晓”而读,不是为“懂”而读;另一方面缺乏层次意识,不注意观察作者的写作过程,不分析文本的架构。而无论是作者写文章,还是读者读文章,都应该首先从主旨和结构两个角度去把握,其次才是语言等其他方面。学生在阅读时缺少这两种意识,自然文本解读就困难重重了。   因此,活动一设计了两个问题:1.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搞懂文本层次、架构);2.欣赏文本(寻找文本的闪光点——手法、语言等),概括主旨(解题时不可回避的内容)。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做一件他们本该做而忘了做的事情。在实际考试中,学生解阅读题的思考过程本来就应该包括这两个步骤,但常常因为种种因素而忽略了。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其实就是强制性的要求其做这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使其认识到解读文本的重要性。“活动一”是一个准备环节,是一个基础环节,它是其他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至关重要。
  活动二是错例分析。这个活动的定制要注意几个问题:1.选取的错例要确实典型,具有普遍性;2.错例的选取不能偏颇,既要反映问题,又能让学生在解析过程中有收获,能成长。本活动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活动,是最能引起学生思维激动的活动,也是最能使学生反思的活动,因此错例选择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活动的效用。3.错例的个数可以根据学生问题反映的严重程度和课时安排来确定。错的严重的题型可重点讨论,错例也可以根据错误情况,多角度设计;错误较少的题型可简略一些,甚至一带而过,不在活动中体现。
  活动三是反思总结。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最重要的。前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活动单的引导,解决了在试题解析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在其脑海中,这种思维实际是割裂的,片段式的,断断续续不成系统。此时通过活动三,引导学生重新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深处形成散文阅读解题的套路,系统地感知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流程,也才有助于他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有层次、有系统、科学解题的重要性。
  3.反馈环节的定制:反馈环节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一方面是所谓的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题目,连贯刚才断断续续的思考;另一方面,这也是下一步教学设计的参考,不仅阅读题是如此,其他题型甚至其他学科也都应该设计这个环节。
  二、活动单实施的解析
  活动课堂中每一个活动的实施基本流程主要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四个环节。活动单是整个活动课堂实施的平台。自主学习环节强调自我思考,独立思维;合作探究环节注重合作倾听,拓展思维;展示交流环节关注思维解析,释疑解难;点评提升环节则是为了厘清盲点,反思提高。
  就本活动单言,首先让学生按问题要求,完成自我思考,并通过文字表现在活动单上。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点注意两点:1.要强调独立思考;2.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注意标记。
  具体到课堂实施阶段表现为:
  活动一:通过小组(4—6人为宜,语文学科更倾向于4人)合作,交流课前思考成果。交流过程中,各组员经过解析碰撞,形成统一认识(也时常存在分歧)。然后将小组成果(或分歧疑问)通过语言交流、小黑板或投影仪展示出来。活动一中的第一个小问题——概括行文思路,一般使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相对比较统一,用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也有利于老师在后面进行归纳总结。第二个问题,则倾向于使用语言交流的形式展示成果,并且在赏析文本过程中,教师要首先确定角度,譬如从语言、手法等角度,否则,学生展示出来的成果往往无法形成比较思维,难以升华,这样课堂的有效性就会打折扣。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展示成果,这个环节的展示都必须要求学生对本组成果进行解析,给出理由,展示思维过程,这样更利于将成果在小组间进行比较,形成思维的二次碰撞。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形成结论,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架构、表现技巧、人物形象、主旨思想等构成要素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下一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
  活动二:本活动的每一道题的实施过程和活动一类似,这里不再赘述。但活动二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重要注意点:1.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完全遵循“四步骤”,实施过程中要详略得当。“活动单导学”方式下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场域,每一个活动的实施都会有新的思维碰撞产生。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如果活动一实施充分,活动二当中的不少问题实际就已经解决或部分解决。学生经过活动一的实施,对文本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解,那么,一些原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思维生成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明晰。如: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实施活动一时,就有学生对“空荡荡的院子”这个题目进行了赏读,并且给出了很好的解析。所以,在活动二实施过程中,第4小题,笔者就未再重复探究。2.有些问题如果确实难度较大,学生错误率很高,教师在实施活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情况直接进行讲解。因为学生见得少或者难度过大的问题,考学生自身一般很难再短时间内解决,与其如此,不如让教师适当地直接讲解更有效率。
  三、结语
  “活动单导学”课堂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以上所述的具体课堂实施过程,其他还包括合作小组、评价机制等多个子系统的建立,在实施过程中也还有许多变化和生成的环节,只有有机地把这些环节系统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宗兴峰,教师,现居江苏白蒲。
其他文献
2016年3月15日,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活动中,江苏教学名师秦峰执教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从文体的角度切入,抓住故事中的细节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引领学生阅读、感悟、表达,让我从记忆中浮现出“文本素读”的解读方法。  文本素读也称文本裸读,就是把要教学的内容看作陌生的文本,抛开已有的结论和他人的解读,不受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不为任何已有的结论和框框
最近,在《中国建筑新闻报》上读到了中国建筑总公司监察局王萍副局长新近创作的抒情长诗《我为电影狂》。全诗共85行,说理与议论并重,叙事与抒情交织,洋洋洒洒,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既有惊涛拍岸的险峻,也有热火朝天的壮阔,更有对中国建筑纪检监察事业热烈虔诚的深情礼赞,银河千里,恣肆汪洋,读来令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长诗围绕中国建筑首届党风廉政建设微电影创作过程,记叙微电影创作缘起之希冀、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走出浑浑噩噩的混沌思想,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学得轻松与快乐。   近年来,笔者围绕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现针对这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顾名思义是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与环节、教学方式与资源的融合,是针对传统单向教学模式
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效率越高。从对“效率”的概念看,“效率”一定是一个数量表达,正因为其可以量化,也就可以进行最直观的比较;而比较之下就有低效和高效之分。比如,一个小时你做出10个零件,我做出12个零件,那么我就比你高效。但这样的计算方法能简单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吗?   搜索“语文高效课堂”或“高效语文”,可以看到几十万个搜索结果,比如“构建高效的语文
“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罗兰)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有深度呢?  一、咀嚼文本细节  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寻找读的最佳切入点,以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粤教版选修一柳永词《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谈成功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却不惧老生常谈,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一.细读文本   1.大题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题,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够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季老先生自己也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笔力,要
导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学环节了,作为课堂的“首因效应”,其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诸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趣、将其思维引入积极状态、为后续教学作有利铺垫等。这“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漪)。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谈到“为了使一堂课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学生,以便后来能成功地组织学习新内容”,很多教师都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精细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要求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文言文学习如果轻文重言,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唯“言”独尊,只是为高考吃力而艰难地学着文言文,
【课文特点】  《老人与海》来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课文节选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这是一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遇无可挽回的失败。然而,从另
当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教师苦心经营,帮助学生寻找名家作品,推荐优秀文章,期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写作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大量的“读”后却仍然收获甚微,苦于写作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是教师推荐的精品“不精”,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够?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笔者,在不断的反思过后,笔者才意识到作文训练如果一旦脱离文本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