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戈莫德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h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芬戈莫德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96只大鼠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4只。对照组仅予0.9%氯化钠注射液1 mL腹腔注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两次均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此外,治疗组大鼠模型形成前0.5 h按1 mg/kg剂量予芬戈莫德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与模型大鼠均予以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同时,每组取12只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于建模成功后8 d及22 d记录大鼠逃避潜伏期,每次历时5 d。另每组取12只大鼠建模24 h后处死,取大鼠海马组织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海马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浓度。

结果

四组大鼠在建模后8、9、10、11、12、22、23、24、25、26 d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71.147、59.363、104.145、91.132、67.732、25.580、21.809、26.693、22.254、24.319,P均< 0.001),模型组与治疗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且治疗组逃避潜伏期均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均< 0.001)。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四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TNF-α和IL-6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31.650、165.281、158.320,P均< 0.001),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且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均P < 0.001)。

结论

芬戈莫德可显著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芬戈莫德的中枢炎症抑制作用有关。

其他文献
一、母乳成分在早产儿生后早期的变化 Hsu等收集了17例早产儿(出生胎龄<35周)出生后4~6周内的母乳,并收集了15例足月儿生后第1和4周的母乳,观察2组母乳不同时期脂肪、蛋白质、乳糖、能量、矿物质(钙和磷),以及免疫成分(分泌型IgA、瘦素、溶菌酶和乳清蛋白)的变化。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发现早产儿母乳中的磷含量较足月儿低,提示需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骨密度(Hsu YC, Chen CH,
备课是教学常规中最基础的环节,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为了改变流于形式的备课格局,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群策群
最近,提出了电机尺寸缩小的问题,同时对用于磁铁芯的新材料也提出要求.电机内磁通密度的增加是实现电机尺寸缩小最有效的方法.此外,还需要降低铁损.尽管无取向硅钢板已广泛用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新辅助放疗对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入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FOWARC研究的病例,均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随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或新辅助化疗。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保肛手术、术前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手术切缘标本完整的23例患者作为直肠炎组;以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和标本切缘长度进行匹配,在同期接受新辅助放
目的观察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运动疗法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患者残疾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NMOSD患者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11例。2组患者均在急性期给予静脉激素冲击治疗和每日口服强的松,并给予运动疗法进行干预。治疗组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扩展量表(EDSS)和改良的B
Turbo码在中低信噪比下具有接近信道容量极限的优异性能,但在误码率极低、信噪比较高下性能曲线下降平缓,并且难以进行大计算量的仿真。使用输入信息序列片段长度递增筛选法,
通过微信分享交流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教师轻松打破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沟通的状态使得教学更具实践性与创造性;通过微信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指导,改变了学生人数多
期刊
萧忠敏 ,1 935年 1 1月生 ,四川阆中人 ,1 957年北京钢铁学院炼钢专业毕业。武钢技术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原国家冶金工业部 (局 )主管 ,武钢主办的《炼钢》杂志主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