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朝的疆域初探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夏代的开国之君名禹,故谓之“禹朝”。探索禹朝的疆域,对考实古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传说禹朝的疆域很大,反映在《尚书·禹贡》之中,但那是后世的附会与扩张。事实证明,禹是西方岷山地域的古王,他的版图仅限在今青、甘、川、陕地区。
  
  一、《禹贡》的禹疆域描述
  
  古籍的禹疆域描述,首推《尚书·禹贡》。《水经注》择录《禹贡》为一卷,附于书后,表明它对《禹贡》的态度。《史记·夏本纪》也是节录《禹贡》,借以勾画出禹朝的版图。
  《禹贡》对禹朝的疆域,是这样概括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大意说,禹的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北和南都有其声,四海遍布禹的影响。这是《禹贡》作者心中的四海,其疆界是虚指,可随着四海概念的变化而扩大。在这个描述中,具指的只有“流沙”。现流沙的概念已被西扩,不是原始的“流沙”地名。它被后世当作沙漠的代词。
  禹时的流沙不是沙漠,指的是一种高山坝地的“流沙河”。《水经注》云:“流沙,沙与水流行也。”此说为是。《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流沙出钟山。”流沙为山所出,盖言其为水。关于“流沙”,蒙文通先生在《古地甄微》里,通过广征博引,论证其地理位置在岷山附近,率先正本清源,其意义不可低估。将“流沙”复回到岷山地域,这不仅是历史地理座标的改变,也是历史观念的转换。
  史迁在《夏本记》照抄了《禹贡》,同时他又对禹的疆域作了新的概括:“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五帝本纪》)。这被记载在“帝颛顼”名下,但史迁不知道帝颛顼就是禹。“颛顼”是禹的羌语名,即“蜀”的古复辅音。经考释证明,帝颛顼就是禹王,禹亦是第一位古蜀王(参拙文《释蜀》、《释夏》)。帝颛顼的版图,也就是禹的疆域。
  在颛顼名下的禹疆域,四向都有具指:北到“幽陵”,南到“交阯”,西至“流沙”,东至“蟠木”。其四个地名,在汉代时具有指向性。秦汉时人,以今河北北部及其以北为幽陵,以今之新疆、甘西为流沙,以今广西、云南以南为交阯,以今渤海以东为蟠木。这些方位地名,正如流沙一样,是新概念的地名。它们本是岷山地域的地名,被冠在新的方位上,于是被“侨置”。在产生这些地名的岷山地域,随着历史的变迁,反而被排除在这一历史地理之外。
  在禹朝时的岷山地域,由于禹曾从南方迁都到东北方,所以岷山地名的方位出现错讹。禹的都城在“交阯”时,流沙在其南,幽陵在其北,蟠木在其东北;都城迁蟠木后,幽陵在其西,而交阯流沙则在其西南。《尚书·尧典》言“流共工于幽州”,是以交阯在南而言,幽州就是幽陵,其地殆指今四川松潘县境。以交阯定位,今若尔盖北之纳日玛山称“西北昆仑”;若以蟠木定位,纳日玛山则称“西方昆仑”。那么,交阯在什么地方呢?“交阯”是“鸟鸱”的古音记音,汉化为“鸱鸟”,其实就是言“知鸟”。古羌语呼“知鸟”为“章尾”,又作“鸱吻”等。交阯就是“知鸟”。禹的南部就在知鸟山。《山海经》作“章尾山”,又简称“章山”。章山为城邑,故又作“鄣”。鄣山因“鼓、延始作钟”,又称为“钟山”。“流沙出钟山”指的就是其地。因此,交阯与流沙在一地,流沙在其东南。“章山”,《水经注》作“洛漳”,其地即“三危山”。三危洛漳是“雒水”源,即今沱江发源地。今什邡与茂县交界处的茶坪山,就是沱江源。今沱江东源上游很可能就是古之流沙。
  《禹贡》所述之禹疆域,正如顾颉刚先生所指出的,是“九州四岳的扩大”。《史记》所言帝颛顼的版图,当为近实之记载,只是被秦汉时人扩张侨置了。
  
  二、禹朝疆域与黄帝版图之比较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描述黄帝的版图却写得很具体: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传说的黄帝在禹之先,为何言先者版图实而言后者疆域反而虚?
  对于黄帝的版图,我们可略加以解释。东海的“丸山”,指“舟山”,“岱宗”言“泰山”。西境说到“空桐”,即“崆峒”,指今西倾山;“鸡头”又作“笄头”,疑是西倾之高峰,但很可能是古羌人的西方昆仑纳日玛山。注意,黄帝版图上没有“流沙”。南至于江,“江”指岷江,此延伸到长江,故言“登熊、湘”。后世以为熊在河南,湘在湖南。注意,没有到交阯。北境到达“荤粥”,指“匈奴”,又叫“猃狁”;“釜山”不详,疑为岷山之上虎族的“虎山”,黄帝在此“而邑于涿鹿之阿”。“邑”为集居地,古羌语言“城”。“涿鹿”,古羌语呼“赤纳”,义为黑水。“阿”,又呼“危”,言“乌”(鸟)。《天官书》云:“危为盖屋”,“盖屋”指“高屋”,“阿”在此言“高屋”。秦始皇建“阿房”,亦当此意。高屋就是“昆仑”。此言黄帝在虎山的黑水建有昆仑。在黑水居住之民,称“黑人”(图一),“匈奴”在古羌语即为“黑人”。今羌语呼“纳西”或“苏诺”。
  所谓“黄帝”,是传说之古帝。黄帝的版图,古人是依据他们对地名的理解以及对地名方位判断或侨置拼凑的。黄帝的东境不可能东至“海”。传说黄帝葬“桥山”,桥山就是“高山”,即今岷山。传说黄帝很可能是岷山人。如果说他“邑于涿鹿”,他就应该是荤粥人,即古羌黑色相之族。司马迁所用之地名“丸山”、“岱宗”、“熊、湘”等,是岷山地域古代实有之地,但它们起了变化。“丸山”是“员丘”的变称,有时作“鸟山”,有时又作“嗟(槎)丘”。“丸”有“船”意,丸山故言“嗟丘”。“岱宗”是祖庙,古羌人的祖庙建在昆仑,所以昆仑处皆可称岳,也就是岱宗。《庄子》言“西泰山”,无意中道出了岱宗的实质。黄帝所在的丸山,就是岱宗,也就是大会鬼神的西泰山。“熊、湘”原来似指“熊”和“象”,系岷山古族衍生之名。黄帝是“有熊氏”,帝舜是“象家族”,二者本来不相干。可是与帝舜同时的“崇伯鲧”,却是“有熊氏”之后,二者均为岷山南之族,居住在岷江和涪江上游流域,故被古人拼凑为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
  我们把黄帝的版图与禹朝的疆域相比较,很容易发现黄帝的版图要实在得多。黄帝的版图大致在今甘、青、川交界地区,其中心很可能在今九寨沟与若尔盖地带。禹朝的疆域南到交阯,已到岷江中下游流域;东至蟠木,“蟠”是“嶓”的讹变,指“嶓冢”。《禹贡》言“岷嶓既艺”,说从岷山到嶓冢已是农业发达。故“蟠木”指嶓冢地区,其地当指今甘南文县境。
  
  三、《山海经》所反映的禹疆域
  
  东晋郭璞在《注山海经叙》中指出,其书所述为“夏后之迹”。经文所记的古代地名,还保存着古朴的形态,但其地理方位,不少已被中原为中心的编辑者所打乱。我们根据经文的记述,通过考证核实,将其东南西北最远的地名剔出来,以试探禹朝的疆域所在。禹时的方向次序,是南西北东。把南方作为首位,是岷山之南高阳氏的习俗。就天地讲,天在北,地在南;就都城讲,高阳氏的都城在岷山之南;就季节讲,“斗柄南指天下皆夏”(《鹖冠子》)。先南而西,再北而东,这是斗星的斗柄活动的顺序。故“五臧山经”以南山起首。这一习俗可以帮助我们定方位。另外还有一个“海”的问题,禹时的“海”,不是海洋,而是指“国”,有“海内存知己”之“海”意。“海内”言“国内”,“海外”言“国外”。但“海外”是个衍生名,并非真正的国外,而是古编辑们把远处的或弄不明的事情,误放到“海外”去了。就是所谓“海内”,也有不是当时国内的事物,而是后世“国内”名物的窜入。鉴别这种地名的办法,蒙文通先生提出“近详远略”以甄别;我们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返璞归真”。
  帝舜与帝禹是同时代的老少之辈。《夏本纪》云:“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是舜推荐为王的。所以舜的疆域关系禹的疆域。司马迁的《五帝本纪》里,说到了舜的疆域: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这是史迁的编辑。他是借《尧典》的材料来描述舜的疆域。史迁说帝颛顼(即禹)的版图“北至于幽陵”,《尧典》说“流共工于幽州”。这里成了“北狄”。“崇山”指高阳氏的“钟山”,也就是帝颛顼(即禹)的南方交阯,这里又变成“南蛮”。“三苗”没有去过西方,“三危”也不在西方,史迁把它们和“流沙”一样,都错置到“西戎”去了。“羽山”就是“蜀山”,又叫“鱼山”,其地大致在今北川与平武交界地区,被史迁命为“东夷”。帝舜的版图,实际上仍然在岷山地域,其地盘盖在岷山以南岷江流域地带。在前已说到,三危在今茶坪山地域,其南麓就是史称的南海苍梧地。《尧典》言“窜三苗于三危”,指的就是迁三苗到“南海”,即将其驱赶到国之南部。
  《山海经》反映之禹朝疆域,最南就是南海苍梧。《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大荒南经》又云:“南海之中……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海内南经》再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苍梧在什么地方呢?错编在《海内东经》“流沙外者”云:“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白玉山又叫“玉山”,据邓少琴先生《巴蜀史稿》考实,玉山就是今茶坪山中段的“九顶山”。九顶山的地位一定,它的西边就是“大夏”,其西南则是“苍梧”。由此而知,苍梧之地大抵在今茂县与彭州交界地区。这个地方就是“交阯”地域。在《南山首经》里,提到一个“招摇”,左言曰“摇招”,正是交阯。《庄子》把招摇转注为“逍遥”,把“鄣”转注为“知”,编出了两游(《逍遥游》、《知北游》)的寓言。
  禹朝疆域的西境,最远到达了青海地区。《西次三经》上说,“帝之下都”有昆仑四水,其中有一条向西的黑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这个“昆仑之丘”,是传说的古羌人祖地,是羌祖从天上来到下地的都城。这个地方就是今若尔盖北部的纳日玛山地区。直到今天,那里的“黑河”,仍然还是唯一西流的黑水。黑河之水,西流注入玛曲——黄河,沿西倾山之南向西流向青海,并进入黄河的“龙羊”段。黑水西流之“大杅”,其古羌语义则是龙羊。古今羌语呼“大”为龙或马,呼“杅”(音于)为羊或虎。青海东部在古当为“龙羊”地,今地名只剩下了“龙羊峡”。“羊”指人族转注为“羌”,殷墟卜辞里有“龙羌”。这时的龙羌已到汉水流域,谓之“龙羌降汉”。
  禹疆的北境,有注家以“钉灵”为北海,指其为今俄境贝加尔湖。其为汉代新说。“钉灵”为“骆明”的讹变衍生名,指昌意系鲧禹家族之“巫罗”,也就是“嫘祖”。昌意降处若水,若水即今涪江在松潘的发源。松潘的“黄龙”,就是“黄熊”,即鲧的祖地。这里是禹的疆域不成问题,但不是禹疆的北境。禹疆的北境反映在夸父逐日的事件里。我们借史迁的地名来说,禹从交阯迁都到蟠木,这个时候夸父之族叛离了“商均”,如史迁在《夏本纪》里所云:“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夸父族追随禹到了北方。《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图二)夸父逐日是亚神话。他不是追赶太阳,而是“北饮大泽”,所以他是从南向北,而不是随太阳从东到西。这里留下一个地名“河渭”,是夸父族到达地的真实写照。禹朝的疆域,当在夸父所到之“河渭”。黄河与渭水并行之流域,叫做“河渭”,其地可能以渭河为界,主要指天水至宝鸡地带。天水的鲁国,宝鸡的 国,很可能就是随禹北迁之族国。
  禹朝疆域的东境,是一个历史地理之谜。在《山海经》里,比较朴素的记载有五: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
  《大荒东经》: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
  《海内西经》:东胡在大泽东。
  《海内西经》:夷人在东胡东。
  《海内西经》:貊国在汉水东北。
  “大壑”,指陕南的汉中盆地。
  “明星山”,指启明星出现之山,当言陕南之太白山。启明星俗称太白星。
  “东胡”指禹的东都,西胡则指禹的西南都。禹从南迁都东北,又称东胡。
  “大泽”,指今甘南天池大泽。禹的都城建在大泽之东,疑其在今天魏山地区。
  “夷人”,岷山地域巴人的变称。“巴”又变为“貊”、“褒”、“濮”等称呼。今尚存褒水之名。《牧誓》言濮而不言巴。
  “貊国”,巴夷所建之国。其位置“在汉水东北”。此“汉水”当指今嘉陵江上游。
  通过辨析不难发现,禹疆的东境大体在今陕南地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河流是古人族文化交流的载体,禹的东境很可能沿着渭水,顺着汉水,向东推进到晋西南、豫西和鄂西。
  由《山海经》所揭示的禹朝疆域,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西至青海,北至甘南,东至陕南,南至川西北地域。这也是禹朝疆域历史地理的真实面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放射治疗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方法对403例食管癌病人用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饮食和并发症的护理以及安全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中心卫生院1997年10月~2007年10月间,手术治疗的120例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系统收集并开发利用好反映宁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基本状况的文献资源,对于振兴宁夏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者根据现状,提出了加强领导、保证重点及尽快建立区情文献信息中
记得有一位西方管理大师曾这样解释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儿科PICU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达90%以上,多数在头皮静脉使用受限的情况下采用,笔者采用外周静脉留置,经临床观察发现,外周静脉留置时间一般短于头皮静脉针。该
阴茎环状异物嵌顿致阴茎绞窄原是一较为少见的外科急症,但近年来由于人们性处理的日益复杂化,不良性行为增多,环状异物导致的阴茎绞窄在目前的临床急诊中并非罕见。黎川县人民医
肝硬化患者患胆结石的概率较非肝硬化患者大,因肝功能异常,代谢紊乱且常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胆囊三角区静脉曲张和纤维炎性粘连较常见。外科处理难度大,尤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HDS500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是大连机床集团公司采用当前高速加工中心的最新技术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机床的结构、受力变形及动态特性都经过德国Aachen大学机床实验室用有限元法进
发挥藏书优势──浅议县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魏军邦现代社会对情报信息的需求量逐日增加。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我馆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为社会所需做出了一
谱牒和家谱是中国古代载述氏族世系的表册,也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传统性、有特色的典籍。谱牒与家谱在蕴涵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家谱,族谱等皆由谱牒发展而来。 古老的先秦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