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向卑微的事物致敬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a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作家,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甚至是波澜壮阔的,而我的生活该怎样描述和形容呢?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我一直羞于启齿,因为,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那样生活着,而且还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我还会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我在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山间和田野里度过的。十四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取了一所离家将近三百里的师范学校,这是一件让全村人无比羡慕的事情,在父亲的护送下,我欢天喜地地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山村,开始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看见大地上向远方延伸的闪闪发光的铁轨,以及呼啸而来的火车;第一次看见被落日染红的湖泊,以及芦苇上空盘旋低飞的水鸟;第一次坐在阶梯教室里听钢琴发出来的雨点一样的声音;第一次吃到白面蒸出来的大馒头……这是美妙而短暂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出生并成长的小山村,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教书生活。简陋的校舍,没有电灯的漆黑夜晚,偶尔一声狗吠才能打破的沉寂……刚开始,我落寞,失望,时时想着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慢慢地我接受了,适应了,就像一颗无法选择的种子在硬邦邦的土地上心甘情愿地扎下根来。
  在我重新回到山村的这一年,十七岁已经懂事的我这才发现,父亲和母亲是怎样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那时,大姐出嫁了,二姐辍学了,但还有妹妹和弟弟在读书,家庭的负担毫无疑问是沉重的。父亲和母亲几乎整日都在外面劳作,有时候,比如农忙时节,夜已经很深了,才能看见他们从田野里回来的疲惫身影。其实,不仅仅是我的父母,在我们这个小山村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生活得这样艰难而又坚忍。
  我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我不再去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了,此时,我想得最多的便是如何力所能及地帮父母一把。然而,我又能怎样帮助他们呢?我除了将自己每月几乎所有的工资交给他们之外,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教学之外,和父母一起到山间去,到田野里去,在泥土里播下希望的种子,然后忐忑不安地期待秋天的到来。
  就这样,呼啸而来的火车、被落日染红的湖泊等等这些事物,离我越来越远了,它们成了记忆中的风景。而源源不断走进我生命的,则是开花的黄豆与花生,躲在泥土深处的红薯和萝卜,一只在树荫处声嘶力竭的蝉,一个挂在树梢上热热闹闹但突然空了的破鸟巢,一头累得站立不起来的老牛,一只活蹦乱跳的羊……这其间,也有许多事物从我的生命中接二连三地离去。比如,1994年的冬天,父亲突然病倒了,在乡村简陋的诊所里治疗了两个月后,直到外出打工的大姐回来,带回一千元钱,才把父亲送到县城的医院里,但为时已晚,父亲在那间灯光昏暗的病房里永远闭上了眼睛。父亲一直以为自己会好起来的,所以,他撒手离开我们的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对于一个相濡以沫的家庭而言,所有的生命总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无论其中哪一个生命的离去,对其他人来说,便是一种“撕裂”,是撕裂之后久久难以消弭的痛楚。
  在这种井底之蛙式的生活中,我发现自己的生命渐渐厚重起来,渐渐变得斑斓起来。然而我知道,使我的生命如此厚重和斑斓起来的,正是这些卑微的事物,诸如一株开花的黄豆、一只声嘶力竭的蝉、一个破鸟巢以及我的父亲等。有一天,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要把这些已经成了自己生命某部分的他们或者它们用文字展示出来。
  我这样做,并不是妄想成为一个作家。
  仅仅是,出于对这些卑微事物的尊敬与眷恋。
   毛云尔
  
其他文献
2016年,中伊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伊朗民众能接触到的中国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了。  2015年初,我第一次来到伊朗,常常被热情的伊朗人搭讪。得知我是中国人后,人们往往会连环提问:“你认识成龙吗?见过李小龙吗?你会不会中国功夫呀?”紧接着,他们还会激动地告诉我,自己非常喜欢看成龙和李小龙出演的电影,对中国功夫也充满了好奇。我猜想,那时候的伊朗观众对中国影视剧的印象
发生在乌克兰东部的战乱已持续了几个月,新当选的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近日宣布了“单方面停火”,使战事的激烈程度稍有缓和。但历史上同出一源的乌克兰人之间兵戎相见,无论如何都令人痛惜。  当然,残酷的战火中,偶尔也会迸发出一缕人道主义之光,“热尼亚事件”就是个中一斑。  热尼亚是一个仅8个月大的男婴,出生在乌克兰东部小城斯拉维扬斯克,不久前他被诊断为患有脊髓性肌萎缩,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这里是战略要冲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到潍县赴任。当时潍县灾荒连年,百姓民不聊生。奸商还以低价收购郑板桥为老百姓作的字画,再以高价卖出牟利。郑板桥决心好好惩治一下。  一天,县里来了一位“京城画师”,想收购郑板桥的真迹。当地首富大喜,立即取出所藏字画。画师看后,说:“这些东西不值钱,我要的是郑板桥新创的六分半体。”说罢,他让侍从拿出一幅字:“这和他以前的字不一样。如果有这种字,我愿意以每幅三千两银子收购,但3天内要
闲话高阳和他的书    海内喜读高阳书者,不知凡几。这些年,大陆与港台文学渐通款曲。先是金庸的“新武侠”不胫而走,至今风头不弱,令诸多老少爷们儿走火入迷(一些书生朋友也成了铁杆“金迷”)。约七、八年前,高阳的历史小说亦悄然偕南风而至。虽然此间所见版本仅为高氏著述总目的一小部分,风神所在,反响大约也不能算小。偶闻一句话,道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语近夸张,亦非无稽之谈。  半年前,消
《三松堂自序》和《韧的追求》,是两位现代学人冯友兰、侯外庐的自传体文化回忆录。它们相隔不到一年,都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前一书不久前又出了增订本。这两本著作一出现,就以其真实而典型的形态,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学者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领域奋力开拓的辉煌累致和壮丽神彩,给中国学者以深刻的启迪。有趣的是,它们在内容上既各有千秋,又相互补充。因此,我们把《自序》和《追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领会。这里先从《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参考了古今中外大量有关的研究资料,从中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所注意的新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辨析、疏证、剔删、整理和分类,为撰写这部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研究的方法上,作者对明代的告示、檄文、政治性歌谣及社会舆论,言官制度、印刷手段等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方面都依据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而拓宽了这一研究的视野,尽管从中可以看到台湾朱传誉先生《宋代新闻史》一书对作者的影响,但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挥别人间,4月17日,她的葬礼在伦敦举行。与她同时代的政坛“老熟人”纷纷前来送别,其中有87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女王丈夫、92岁的菲利普亲王,90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77岁的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71岁的美国前副总统切尼,70岁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人们安静肃穆,聆听伦敦主教查特斯的致辞。他回顾了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并以她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结束致辞:“我们
“团购”,是近一段时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无数消费者热衷于在网上“组团”买东西,人数越多,价格越低。“团购”热催生了大量相关网站。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每天都有5—10家团购网站诞生,截止到2012年1月底,国内团购网站总数已达3790家。其经营内容从实体商品到餐饮、门票、美容、娱乐、培训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种优惠层出不穷。由于团购产品的折扣通常低于传统购物网站,约为市场价的一至四折,所以
文化人董桥的《这一代的事》实际上抒发的是百年的情结——由“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以后,一直萦绕在中国文化人心头的百年情结。  这一个百年情结,就是那永远不散的浓烈乡愁。而这一团团乡愁,又弥漫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无尽追怀。董桥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  董桥,曾在“旧书铺古玩店很多的长巷短街”沐浴过像“英国人的散文小品”一样隽永优雅
黑色背景前,柔和的光束下,她短发黑衣,映出饱满柔美的侧脸、长颈、V领。这是60岁的林青霞,依然美丽动人,素净温暖。她就这样出现在《云去云来》的封面上,让人们相信,她依然配得上那个称呼——东方“永远的也是唯一的大美女”。  起初她的美并不是这样,而是琼瑶小说《窗外》中江雁容的模样,“一对如梦如雾的眼睛、带着几分忧郁;两条露在短袖白衬衫下的胳膊苍白瘦小,看起来可怜生生”。第一次读到这句描写,17岁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