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2013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6862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1958—2013年本溪地区雷暴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高斯滤波、M-K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6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年代际尺度上,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较常年偏多,1995年后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少;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56年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但存在准2~5年、准10年和准30年周期,且准2~5年和准10年周期有随时间增强趋势,振荡周期随时间有所加长。
  关键词雷暴日数;变化趋势;周期特征;本溪地区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9-0198-02
  Analysis on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Benxi Area from 1958 to 2013
  GAO Yanbo,TAN Zhenghua,QIN Yu et al
  (Benxi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Benxi,Liaoning 117000)
  Abstract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understorms in Benxi area from 1958 to 2013,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Benxi area in recent 56 years were analyzed by linear trend analysis,Gaussian filter,MK mutation test and wavelet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understorms days in Benxi area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ast 56 years.On the interdecadal scale,the thunderstorm days in Benxi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d-1960s and early-1990s,and the thunderstorm days was less than normal after 1995.There were no obvious mutations in the time series of the thunderstorms in Benxi area,but there were quasi-2 to 5 years,quasi-10-year and quasi-30-year cycles,and the quasi-2 to 5 years and quasi-10-year periods ha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with time,and the oscillation cycle has lengthened with time.
  Key wordsThunderstorm days;Change trend;Cycle characteristics; Benxi area
  雷暴天气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是春夏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雷暴天气伴随的强烈放电现象,对人类活动及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地区雷暴天气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1-5]。巩崇水等[1]研究发现,我国雷暴天气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多发期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之后,20世纪90年代为雷暴天气少发期,且最低水平出現在1997年前后,2000年后雷暴日数再次呈增加趋势;
  丁旻[3]分析指出,贵州省年均雷暴日数随时间显著下降,且年均雷暴日数在1995年后发生明显突变,突变前年均雷暴日数偏多,突变后转为偏少。
  孙丽等[6]研究指出,辽宁西部及东北部地形复杂区域为辽宁地区年均雷暴日数高值区,且辽宁地区年雷暴日数有随时间下降趋势;
  东北地区雷暴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东北冷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局地地形因素等。
  本溪市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地形复杂,局地对流性天气多发。初夏季节,本溪地区易受东北冷涡影响,是辽宁地区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区域之一。研究本溪地区的雷暴活动规律,对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东部地区雷暴天气的发生规律及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雷暴的产生与对流性天气密切相关,通过研究雷暴日数的演变特征,不仅可以反映本溪地区雷暴活动的气候规律,对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规律及演变趋势也有一定反映。笔者利用本溪地区4个国家地面观测站1958—2013年天气现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高斯滤波、M-K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近56年本溪地区雷暴天气的特征及演变规律。
  1资料与方法
  利用本溪地区4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本溪市区、本溪县、桓仁县、草河口)1958—2013年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各站年雷暴日数,并以4站雷暴日数的年平均值作为本溪地区的年雷暴日数,通过线性倾向分析、高斯滤波、M-K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从雷暴日数的年际、年代际尺度变化及突变、周期特征角度,对近56年本溪地区雷暴天气的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
  2雷暴日数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
  由图1a可知,1958—2013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明显,近56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9 d/a,其中雷暴活动较多的年份有1959、1971、1986和1994年,年雷暴日数分别为46、42、38和44 d,超出56年平均值近3成。雷暴日数较多的年份均出现在2000年以前,而雷暴日数较少的年份主要分布在2000年之后,其中雷暴日数最少的年份为2007年,全年雷暴活动日数仅22 d。线性拟合发现,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与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233,超过α=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近56年来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为0.8 d/10 a。   为进一步研究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的年代际尺度变化特征,以1981—2010年的年雷暴日数为基准作为常年值,计算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距平,并对距平序列进行了9年平滑高斯滤波,得到年代尺度上的雷暴日数距平序列(图1b)。从图1b可知,从年代尺度上,以1995年为界,1960—1995年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年代初度变化明显,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5—1969年)和90年代初期(1991—1994年)为年代际尺度的正距平期,雷暴日数较常年平均值偏多明显,在年际距平上,这2个时段的正距平年份较为集中;而在1995年后,本溪地区雷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负距平为主,年际尺度上也多表现为负距平。说明进入21世纪后,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明显减少,雷暴活动较常年平均偏少。
  3雷暴日数时间序列的突变及周期演变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1960—2000年
  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的2次年代际尺度波动在UF曲线的变化趋势上有明显体现,但2次波动造成的雷暴日数增多现象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进入21世纪后,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趋势同样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尽管1995年后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趋势并不是由于雷暴日数的突然增加和突然减少造成,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56年时间序列的突变特征并不明显。
  从图3可看出,本溪地区雷暴日数56年序列中比较明
  显的周期演变规律为准2~5年、准10年和准30年,且30年以下的周期演变规律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从小波分析实部(图3a)可以看出,对于准10年周期,20世纪80年代前这一周期振荡信号并不显著,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周期振荡规律逐渐明显,且振荡周期有随时间逐渐加长的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准10年振荡周期逐渐演变为准1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且周期信号明显增强。对于准2~5年周期振荡信号,在1995年之后,这一信号也有所增强且振荡周期逐渐加长为准5年,这一时期与前述分析中指出的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下降趋势的时间段有一定对应关系,说明本溪地区自20世纪末期开始雷暴日数的下降与雷暴日数准10年、准5年振荡信号增强之前存在一定联系,但这种对应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结论与讨论
  (1)近56年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特征,下降速度为0.8 d/10 a。而在年代际尺度上,以1995年为界,20世纪 60年代到20世纪末(1960—1995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年代变化显著,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为2个雷暴活动频繁期,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多;1995年后本溪地区雷暴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少。
  (2)尽管近56年来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均存在下降趋势且1995年后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少,但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56年时间序列的突变特征并不显著,21世纪初期后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偏少并不是由于雷暴日数的突然增加和减少造成。本溪地区雷暴活动日数减少可能意味着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频次及性质有所改变,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近56年来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准2~5年、准10年和准30年周期,其中准2~5年和准10年周期有明显的随时间增强及周期加长趋势。准10年周期自
  20世纪80年代开始增强且周期长度逐渐加长为准15年;准2~5年周期自1995年开始逐渐增强且周期长度逐渐加长为准5年。这2个周期信号的变化在时间上与1995年开始本溪地区雷暴活动减弱有一定联系,但其中的具体机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等.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5):1442-1449.
  [2] 孙溦.北京城区与郊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对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16(5):649-656.
  [3] 丁旻.贵州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周期及突变特征[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4):36-42.
  [4] 张金,聂长春,陈玉华.广州市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24(1):58-60.
  [5] 王纪军,郭红晨,卢广建.河南省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的非均一性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4):115-119.
  [6] 孙丽,于淑琴,李岚,等.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59-6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全面准确解析槐花香气成分,分析各成分对槐花香气的影响。 [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槐花水中蒸馏-二氯甲烷萃取的提取物,结果采用美国质谱解卷积和识别系统(AMDIS)解析,结合保留时间对提取物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槐花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氧化石竹烯、芳樟醇、1-辛烯-3-醇、植酮、环氧化蛇麻烯等。[结论]研究可为槐花综合利用、槐花香味
【摘 要】《建筑制图与识图》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建筑施工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材。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图理论的学习和有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构思能力,了解国家有关建筑制图标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建筑制图与识图;几何体;三面正投影图;轴测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深入,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国家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努力践行“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的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当前,贫困生已成为高校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而成为社会的聚焦点,而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观状况如何,事关大学生自身人格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各个地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在积极的采用新的方式,努力的推广乡村振兴战略,力求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裕的目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通过管理、规范和熏陶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而行为习惯养成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可见,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造成直接性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本文从确立办学思想、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组织课外活动、建设高效课堂、完善校园规章制度等方面开展农村小学的校园
一、弹簧草分类在介绍弹簧草种子播种之前,先介绍一下弹簧草的属性分类。通常来讲爱好者们对弹簧草分类,经常用拉丁学名的首字母来简称:比如百合科哨兵花属(Albuca)称为A属,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新型果酒的制作方法,充分利用核桃花、石榴中丰富的营养及药用成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方法 ]以核桃花、石榴全果及黑虎泉泉水为原料研制果酒,通过正交试验、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优化原料配比和工艺条件。[结果]试验得到最佳原料配比和工艺条件为按核桃花∶石榴果肉和籽∶石榴皮∶水5∶8∶2∶375(g∶g∶g∶mL)的质量比例混合,经酶解、发酵酿制果酒,初始糖度为20°BX,pH为
在山区城镇绿化工程中,合理运用地被植物,发挥植物的净化环境功能、观赏功能等,能够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进一步提升绿化和生态效益。现针对山区城镇绿化中地被植物的应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