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建设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的实践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课程学习的权利,而且需要运用跨界融合、定制选学、活动创生、个性建构等课程建设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师生共商、共建、共享公共选修课程。尤其要通过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建设,引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增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职业素养,拓宽就业创业空间。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公共选修课程;定制课程;职业素养拓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C-0059-06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要求。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应该是在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个具体方面出类拔萃的人,表现在其职业能力的多元化,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具有突出经验。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素养,中职学生也不例外。
  在中职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有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程资源及先进课程技术支撑。《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互联网 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要求。近几年,课题组在对如东县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情况调研时发现,选修课程地位逐步被边缘化,甚至有少数学校未开设任何选修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拓宽就业创业空间的需求。在经过连续三期的省职教教改课题的研究之后,课题组认为职业学校需要对公共选修课程注解新的内涵,通过个性化建构,引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公共选修课程内涵理解
  在前期研究中,课题组认为,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及就业创业需要,按照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所开设的,可供各专业类别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认为中职公共选修课程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从课程目标维度理解
  虽然公共选修课程素养只是核心素养的微量元素,但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一是课程不仅要落实国家“培养立德树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解奋斗的信念和初步行动”的培养目标,而且每门课程都应有其自身的课程标准,应该按照中职人才培养的三维课程目标组织建构和实施;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品质;三是学生要具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和能力;四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认识社会、职业、技能、环境的关系,形成节能意识、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从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维度理解
  公共选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满足各个专业学生需要的一门普适性、基础性、选择性课程。它可以由“公需课程模块”和“个需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公需课程模块”属于“限定选修模块”,“个需课程模块”属于“任意选修模块”。职业拓展类课程是区别于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的任意选修课程,适用于非本专业学生拓展职业素养。
  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公共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具有同等地位和作用。它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以及增加就业创业选择机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从课程任务维度理解
  公共选修课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终身学习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必需的课程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是通过回归生产劳动实践,认识社会、职业,增强职业岗位意识,初步掌握职业规范和技术,体悟职业精神和文化,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四)从课程内容设计维度理解
  公共选修课程是“通识教育”和“个需定制”相结合的课程。“限定选修模块”包括公共知识拓展、生存技能和综合实践等模块。比如,国防知识、消防、军训生活与技能、生活常识与技能、公共礼仪与公共服务技能、卫生防疫、防震减灾、投资理财和社会调查知识与技能等公需的通识内容,旨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核心素养。“任意选修模块”课程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包括人文艺术类、科学创新类、健康保健类、职业拓展类等方面,旨在保证学生拓展个性化素养。
  (五)从课程形态维度理解
  第一,公共选修课程是“课例组构”和“自主选学”相结合的课程,课程系统在线独立呈现跨界的、类别化的、模块化的“微课程”形态课程例群。第二,公共选修课程借鉴项目化课程框架建构。其中职业拓展类课程是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生产流程、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第三,从学校行政为中心的课程管理走向师生为中心的课程合作。
  (六)从课程实施方式维度理解
  公共选修课程既是各专业学生自愿选择、个性化学习,又是“自主走班”“体验真学”和“活动创生”相融合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原有班级所固定的物理空间、45分鐘封闭课堂界限和单向传授学习方式,由人人自愿选择组成学习群体。师生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任意时段自由交流,可以走进开放的车间、活动室、阅览室、工作坊等场所流动学习,可以通过线上阅读、线下实践和互动交流等混合方式教学,学生在开放的“五段式选学真做课堂”中获得项目活动体验,实现自身经验更新和个体意义创造。   (七)从课程类别维度理解
  公共选修课程既可以是每个学校主体建构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升级为区域统筹共建、开放共享的地方课程。
  三、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技术要素解析
  在取得第二期、第三期教改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课题组结合第四期省职教教改课题“中职职业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实证研究”思路,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开发、心理学和职业教育教育学等理论,梳理国家、江苏省最新颁布的有关政策文件,实践探索并归纳出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技术要素。
  (一)开展专题问卷调查,摸准课程学习需求
  课题组在市内外10多所学校多次组织问卷调查,尤其以“在校学生选修非本专业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为专题,从课程开设必要性、课程目标、课程门类、课程选修份额、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7个维度开展线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学生对开设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认同度高,90%以上的学生觉得学校有必要开设非本专业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第二,学生对课程门类需求广泛,涵盖多个职业领域;第三,对于选修份额,86%以上的学生认为每门课程16-24学时或1-1.5学分,在校期间分两个学期选修2门课程较为适宜;第四,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紧密相关,包含体察职业场景、了解生产流程、履行岗位职责、善处人际关系、应对职场问题等方面;第五,目前缺乏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第六,采取多种方式实施课程,其中近90%的学生希望在真实职业情境中进行职场式体验;第七,学生选择了课堂表现、完成作品、撰写报告、企业实践、模拟展示、第三方评价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加上人才市场的调查,显示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走高,等等。这些需求直接指向了职业拓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目标、过程和结果,也提示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创造更多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项目体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积累更多就业创业基本素养。
  (二)明晰课程开发原则,规范研制课程标准
  公共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依据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征,遵循基本原则和一定的技术路线,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进行系统设计和个性化开发。经过研究,课题组认为公共选修课程开发需要遵循科学性、规范性、适应性、情境性、动态性、安全性和共享性等原则。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组织研制《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标准及其课程建设指南》和《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参考课程标准(模板)》,并组织编制各课程参考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任务、性质、地位、作用、内容和实施要求等。在内容设计中明确了项目、任务和技能要求等。例如职业拓展类课程“数控加工职业体验”明确“能对照图纸要求检验产品”等技能要求,并明确指向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自适应学习和管理,采取混合式教学方式打造“五段式选学真做”课堂,以及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心。
  (三)构筑立体运行平台,多元融和定制课程
  课题组认为,公共选修课程建构需要构筑包括教学平台、体验平台、管理平台和研究平台在内的课程运行平台,多元融合定制,有效促进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教改实践。其中,教学平台不仅包括以超星泛雅学习通为主体的手机端、PC端的线上数字化教学情境,而且包括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体验中心、企业职业体验基地为主体的线下物理化教学情境。
  体验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发项目化的公共选修课程例群。该类课程主要具有系统化设计、项目化推进、个性化选学、数字化资源、多元化评价、智能化管理、协商式定制、活页式资料、职场式体验等“三式六化”特征。二是采用线上阅读与线下实践衔接、工与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混合教学方式,在开放的“五段式选学真做课堂”中实施课程。
  管理平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选课系统。依据学生学业管理办法(学分制),利用学校智慧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泛雅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课程建构系统。真正赋予学生学习权利,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方案、学习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设计和体验。三是课程监测系统。通过编制《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管理课程建设和运行情况。同时强化教学质量监测,通过平台记录学生学习痕迹、学业水平,以反馈教师业务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团队课程开发水平提高。
  研究平台则是在市教科院统一指导下,由市职教公共选修课程教科研中心组、名师工作室、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基地和各学校组成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在该平台上,正常组织需求、现状等调查分析,研究推进策略和建设技术,不仅为行政推动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提升等提供智慧支撑,而且为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技术指导。
  在这一全方位、立体式运行平台之上,采用“自主选学、适合定制、跨界融和、活动创生”等课程建设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个性化建构公共选修课程。
  1.适合定制,自主选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提出“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等要求。这些是代表国家意志的纲领性要求,社会上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职学生也有着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综上分析,课题组认为只有适应需求量身定制中职公共选修课程,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愿意学习”“自己要学”问题,这也才是“适合教育”的体现。
  适合的教育必须是学生真正享有课程学习的权力。自己的学习权利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学生有权决定学什么和怎么学,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充分发展。比如,“与我一起学做西点”职业拓展类课程,学生可以从“酥性饼干制作”“软性饼干制作”“硬性饼干制作”等项目中进行选择,通过自主选学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品质,履行学习责任。同时,课程中安排了“商定课程学习计划”模块,让学生拥有选择学习权利,增强学生“计划”意识,指引学生安排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培养学生统筹、组织和管理能力。以上这些,需要学校提供自主选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平臺可以自动、快速处理学生学习需求信息,推送适应性学习资源,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学生可以利用平台提出学习需求,从课程例群中按照学分、学期、学时在线选学课例和课程内容模块,组合成适合自己学习的个性化课程模块;还可以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需求提出增加新内容的建议,对课程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根据自己学习进展合理安排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2.多元跨界,融和开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国家从制度层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提出的跨界、融合要求。课题组认为,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过程就是多个领域集结、多种元素融合、和谐共生共享的过程。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四个方面的“跨界与融合”。第一,主体跨界与融合。课程主体中会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学科、不同技术层次的老师、师傅和专家。第二,情境跨界与融合。提供的学习情境有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实训中心、不同企业实践基地等真实情境,也有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等虚拟情境。第三,技术跨界与融合。不仅有不同的专业技术、技能标准和等级,还有信息化技术、实验技术、课程建设技术、岗位实践技术、评价技术和管理技术,而且有线上线下开放混合教学、教学与生产衔接和共建共享运行。第四,人文跨界与融合。课程既然涉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社会阶层和人员,也相应会有不同文化、精神、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3.任务驱动,活动创生。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任务和活动设计,不仅倡导“课程活动化”,关注学生体验活动设计。比如,“指上花开——与我一起走进建筑装饰”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设计了“资料搜集整理、回帖答复、投票评选、成果展示、测验测试”等活动,而且提出“活动课程化”,将职业学校现有课外兴趣小组、社团和校内外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化,并做动态调整,保证活动的规整性、序列性和有效性。同时,课题组突出过程导向,充分体现“做学教合一”教学思想,在“五段式选学真做课堂”中以工作过程、项目任务驱动学习进程,以活动为主要载体,围绕观测(问题)、计划(任务)、理论(知识)、实践(体验)、总结(监测)、应用(创新)的自主探究的活动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体验,进一步激发兴趣,习得知识和提升能力。
  课题组认为,在学生所参与的每个环节、每一个活动中,包括学生利用平台选择课程时反馈的信息、师生协商课程方案的意见、学生实践作品的质量、学生學习后的建议,以及每个人不同认识、思考所带来的判断等,都会出现与预设不一样的现象和结果,需要师生及时捕捉,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应做出交流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得到新的收获。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性目标,是课程目标新的增长点,以此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4.个性建构,促成发展。课题组创新公共选修课程开发思维和技术,从课程设计、课程搭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等方面进行设计,按照自主选学、组构团队、搭建平台、议定方案、设计脚本、采集资源、编辑课程、组织实施、评估反馈、动态调整的开发流程定制课程。
  一是体现融合共建。公共选修课程开发是互联互通工程。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把理念、主体、资源、技术、方式、文化、管理等方面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涉及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师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方面面和谐共处,共同学习,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二是体现行动导向。注重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可以经历选择性体验、模块化体验、类别化体验和进阶式体验等模块的体验行动,按照计划、咨询、实践、总结、反馈等行动流程和规范进行真做、真学,建构知识、能力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增强学习和工作责任,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是体现模式创新。在公共选修课程建构过程中,注重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服务模式。第一,融媒体和丰富的碎片化、可视性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形态和呈现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开放性、移动式的学习路径改变了学生阅读学习方式,以及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方式,起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和人人皆学的作用和效果;第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课程,自主控制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平台可以动态监测学习进度和效果,利用个性化服务或指引,推送自适应学习资源和督学报告。另一方面,建构选学真做课堂样式。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研发出中职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样式,即“五段式选学真做课堂”模式,把传统意义上课堂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整合成为一个课堂单元,按照教学流程将这一开放式的课堂依次划分为协商定学、微课导学、体验做学、赏评励学、延伸拓学等五个阶段。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在这五个阶段的项目活动中自主获得“选学、真做”的“真学”体验,实现自身经验更新和个体意义创造。
  其中,“真学”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五个阶段的学习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保证学生进入“真学”的学习生态,并为学生的“学”提质增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一是根据需求真正选学;二是时时刻刻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保持“在线”状态。“真学”的生态就是“真生本”(即学生真需要、真自主)、“真问题”、“真经历”(即真做真学,包括真思考、真互动、真操作、真展示、真赏评)和“真有效”,杜绝一切形式化、虚假性和无效性的“伪学习”现象。
  四是体现共同发展。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教师(师傅)成长、企业需求和社会进步为出发点,促进共同发展。第一,尊重学生个性智能差异,学生拥有课程决策权利,自主选择和探究学习;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中既能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二,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在课程建设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建设技术,切磋行业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创造,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业务能力提高。第三,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建设、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第四,企业在参与课程建设中,不仅能吸引一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且能提高生产技术能手、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企业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因此带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共选修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融合定制的思维和方法,能有效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但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前期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教改实践中,也发现了值得关注的关键性问题。比如,教育行政、学校、教学人员等各个层面对公共选修课程意义、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师课程建设的理论、技术水平不高;学生选择能力不强;等等。课题组坚信,只要国家、地方、企业、社会、职业学校等方面高度重视,深度融合,协力推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以国家培养目标、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走融合定制公共选修课程之路,就一定能真正改变教学生态,成就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其他文献
电机径向辐射噪声主要原因是电机径向电磁力。本文针对某乘用车驱动电机低速啸叫问题进行了力波分析、电磁方案优化以及试验验证。通过分析低速状态驱动电机力波剖析了低速啸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将诗词文化与儿童玩具结合的方法,为诗词文化的传承提供新途径。针对目前儿童玩具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市面上典型传统文化题材的儿童玩具优缺点和儿
摘要:為了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授课模式转变为以信息化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虚实渐进的思想构建“行走课堂”信息化教学新模式。该新模式通过云桌面技术和云文档技术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碎片化管理、移动化教学”新模式,节省教师在软硬件环境配置和文档备份中所消耗的时间;通过1:1实体建模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真实的工地环境,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关键词:行走
2021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特泥河农牧场第一连队喷药机车长闫顺利从事农垦工作的第34个年头。他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了青春和汗水,用忠诚、敬业书写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
明确导视空间境域下汉字字体设计的排版方向与结体规律。从汉字字形本身剖判、钻探其排版方向、重心、中宫、笔形以及汉字设计的界格比例铺陈展开研究。导视空间境域下汉字字
以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供给失灵”为内在本质的供给侧困境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桎梏。基于苏州市的实证考察表明,区域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困境主要表现为:供给结构层
针对常规无刷双馈电机起动性能较弱的问题,本文将变极原理及复合线圈原理引入到无刷双馈电机的转子设计中来,该转子结构在起动时通过自增阻机制提高了起动转矩、降低了起动电
凸极比是影响同步磁阻电机功率因数和转矩性能的关键参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磁路法的同步磁阻电机交直轴电感和凸极比分析计算方法,可以分析转子磁障结构改变对凸极比和
摘要:“学标、贯标、用标”,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同。然而,教师教学的随意性以及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又与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多元评价相左。笔者通过实践提出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四单-四学”教学模式:课前备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课堂导学,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课中研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固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提高使用者的生理热湿舒适性。基于志愿者滑雪服散热开口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现有滑雪服在保持微气候环境热湿舒适性方面的不足,探讨散热开口的设计方法,从位置、结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