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晋端王墓陵园的发掘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月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3座平面为“甲”字形的大型砖室墓,根据出土墓志可确定3座墓葬主人分别为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M2)及其继妃王氏(M1)和赠夫人院氏(M3)。3座墓葬均被盗扰,但是墓葬本身规模很大,墓室内出土少量金银器、玉器、瓷器、陶器,保留了数量较多的纺织品、漆木器、漆木俑等。这次发掘是山西地区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明代藩王墓及陵园的考古工作。


  陵园布局和结构
  晋端王墓位于今太原小店区黄陵东峰村北,南临东峰村,东依五龙沟,西接岗头村,北距第一代晋王朱棡墓约1.8公里。经调查钻探,晋端王墓陵园布局基本完整,平面近“目”字形,东陵墙保存相对较好。
  3座大墓位于陵园中部,自西向东排列,端王与殷氏合葬墓(M2)居中,王氏墓(M1)居左,院氏墓(M3)居右且位置靠南,并且规模明显小于另两座墓葬。正对端王墓的墓道,距墓道南端11.6米处有一建筑基址(F1),根据发现的柱础石布局及现有资料,推测此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解剖陵园西北角时,在距地表深0.2—2.3米的位置发现夯土。由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的影响,夯土被破坏,土质硬度不均,夯层不明。陵园北墙距地表深约0.3米处发现夯土,夯土墙宽5.5米,夯土内土质硬度不均,夯土厚度为0.32—0.35米,夯层不明显。
  陵前建筑基址
  陵前建筑基址(F1)只保留有中轴线以西部分,东西残长16米,南北残宽11米。整体结构为夯土台基包砖,夯土台基高出明代地表0.95米。推测为室内的区域,可见地面铺设有方砖,根据铺砖方式和砖的规格可以将现存地面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以两条条砖带分界,西部宽1米,东部宽1.3米,两侧有路牙,中部区域南北残长10米,东西宽7.2米。三个区域地表处于同一平面,未有叠压打破关系,西部方砖尺寸与中部、东部不同,推测西部可能为大殿建筑外回廊地面,条砖带可能为隔墙基面。


  中部区域残留柱础石4个,最南边的柱础石(Z1)较大,方底圆础,边长 0.5米;最北边的Z4为长方形,长0.35米,宽0.3米;Z2、Z3尺寸略小,呈圆形,直径0.2米。西部区域残留4个柱础石中最南边Z5尺寸与Z1一致,且东西在一条基线上,Z5北有两个小型柱础石Z6、Z7,Z8与Z4尺寸一致,且东西在一条基线上。
  F1夯土台基南侧西端发现有一层墙砖,应为台基外部包砖。根据柱础石和地面砖的分布情况,F1进深为三间,推测开间可能为五间。
  中軸线上的建筑
  陵园中轴线南端的明代柏树北部,原为五大龙沟村小学,现已废弃不用,学校是在20世纪70年代拆毁的关帝庙的基础上修建的,以庙中的石碑作为地基。庙始建年代不明,结构为两进院落,后院正中为正殿。据村民回忆,大殿屋顶铺设琉璃,殿内供奉关公像,两旁有配殿。综合判断,所谓的关帝庙始建年代应不早于端王陵园建造时期,开始是属于陵园附属建筑,清初陵园破坏后被改造成关帝庙。


  我们重点调查了陵园南部的建筑情况,东南部立有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东峰遗址”,指示位置为陵园南墙。陵园东南部墙外探明一座平面为长方形的建筑基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8米,结合明代帝陵及部分藩王墓陵园推测此为东配殿。
  陵园复原假想


  综合目前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情况,可以大致对陵园做假想复原:陵墙东、西墙分别以陵园发掘区域的的东、西道路为边界,南北呈长方形;端王及王妃、夫人墓葬(M1—M3)位于陵园中部,其中端王夫妇墓(M2)居中;陵墓南为陵前F1,建于夯土台基之上,原长约23米,宽11米,南端有至少两列台阶,台阶呈斜坡状,对应门道,F1为开间五间、进深三间、带外回廊的建筑;F1以南的中轴线上还有一座建筑,应为中门,再往南有牌坊,即棂星门。
  通过2019—2020年系统的勘查和钻探,我们明确了陵园的位置和范围,对墓葬、陵园、陵前祭祀建筑的空间布局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为深入研究明代晋藩王陵园兆域选址、布局、陵园规模和晋藩王陵制度演变过程和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赵辉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冯钢为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郝丽君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中药治疗湿疹  丹麦叶长志先生:  你在信中提到旅居丹麦的不少华人儿童由于对桦树、桔草植物过敏,患上了湿疹。那里的西医开的处方是煤焦油软膏和高锰酸钾溶液。你询问中医治疗湿疹有什么有效方法。上述两种外用药物确有治疗湿疹的作用。至于中医疗法,若内服汤药,则需分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血虚风燥三型辨证论治,辨清证型后,方可采用方剂加减。这需要请中医师诊病并处方用药。若外治,急性期可用马齿苋60克、黄柏30克
期刊
2020年初,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敦化、龙井境内进行考古踏查,新确定的遗址及地点补充了长白山地区考古学资料。工作除采集地表遗物外,还针对典型遗址进行简单试掘。  西黄泥河遗址位于敦化红石乡牡丹江支流西黄泥河北岸三级阶地上,调查队员采集到大量器形多样的打制石器,含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等,以及部分磨制石器,试掘剖面见有黑曜岩碎屑。推测遗址以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为主,含新旧时代过渡
期刊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出作文题《我的母亲》。看到这个题目,我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每天母亲一下班,我就飞跑过去,翻母亲的书包,看里面有没有好吃的。母亲总是笑吟吟地抱起我,亲吻我的脸颊,点着我的鼻子说我是“小馋猫”。于是,我就把这一段写进作文里,因为那时我还太小,我所理解的母爱就是这么简单。  那个时候的母亲年轻又漂亮。三班倒的工作及照顾我奶奶和我们兄妹三人构成了母亲全部的生活。父亲先是在怀柔工作,
期刊
通濟渠永城段作为隋唐大运河汴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起自河南永城马牧乡马庄村,与夏邑县接壤;东南流入安徽濉溪县境,止于永(城)宿(州)公路收费站东300米处。自西向东流经马牧、酂阳、十八里、城关、侯岭等5个乡镇,总长53千米。  2018年5—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永城市文物旅游局对通济渠永城段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工作,确认了通济渠永城段流经线路、保存状况及其附属文化遗存分布情况,新发现了桥
期刊
是少数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广大人民创造历史,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史观。不同的史观会导致对历史进步动力与历史成就来源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不同史观对人们现实的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史观是典型的“英雄史观”,二十五史主要是以帝王将相等人物为核心的“英雄史”,最广大的底层人民和被压迫阶级及其创造在其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这种英雄史观反映的是上层社会“官本位”历史体系与史学思想,从史学资料意义上说,它当然具有
期刊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大同地区发现的元墓并不像辽、金墓那样丰富,仅有齿轮厂2座、宋庄3座、东郊1座,共6座,其中壁画墓3座,分别是齿轮厂的2座墓和位于大同西北郊的冯道真墓。与辽、金壁画墓不同的是,这些墓葬壁画内容不再以宴饮、出行等为主,而是以表达隐居、隐逸的山水人物主题为主,齿轮厂墓、冯道真墓都绘有大型山水人物图,尽管这些墓葬中仍有一些“备茶”“备酒”等宴饮内容,但只不过是辽金时期宴饮习俗的延续,
期刊
晋西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的前沿地带,谈论该区域,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千沟万壑、梁峁绵延的黄土景观,以及窑洞成群的人文景观。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居住传统在史前龙山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即已蔚然成风,并延续至今,是包括晋西高原在内的南流黄河沿岸最具特色的居住模式。然则其何时始现、如何兴起,尚无定论,或许德岗遗址的发现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半窑洞的出现  德岗遗址东川
期刊
“公众考古”活动是以促进考古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为目的的实践。这些实践拉近了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考古学除科学研究外人文价值的实现,推动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公众考古”的概念越来越被普通大众所熟知,国内各家考古文博机构积极开展各类公众考古活动。  公众考古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科普讲座、电视节目、网络宣传、展
期刊
2021年3月开始,三星堆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连续多日占据网络热搜头条,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的那些造型夸张、神秘诡谲的青铜人像,让大家心中不禁发问:它们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从30多年前青铜人像发现后即已“出圈”,除了考古学家,还有很多人对三星堆青铜文明的来源表达着自己的观点,除“西来说”之外,甚至还有外星文明说,当然很多观点不论是从论据还是论证过程来说,都禁不住推敲。要探讨某个区
期刊
嘎仙洞遗址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麓、嫩江支流甘河上源嘎仙沟左岸山崖上,行政区划上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沟宽0.5—2千米,水流清澈,伏日甚冷,周围林海苍茫,峰峦层叠,古木参天,松桦蔽日。嘎仙洞高悬在离地面25米的半山腰中,在《魏书》中称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或“石庙”、“石室”。1988年1月,该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拓跋鲜卑旧墟石室”,最早见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