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和谐社会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ongho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所走道路、所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不相同。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关系国家命运
  自五四运动以来,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待新中国成立后,老式学堂出身的学者日趋作古,传统文化更是奄奄一息。对此,胡安良先生是这样论述的:“如今,发达国家正在就‘现代化对传统的破坏过了头’的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和现实反省,审慎地寻找‘家园的复苏’和‘故土的归依’,其中包括向中国文化寻找‘解毒剂’、‘缓解剂’和文化整合的要旨。我们的一些后生却热衷‘西向’而不知老子为何人,崇洋、猎洋、怡洋、蹭洋、仿洋、冒洋之举异常火爆,社会生活中正在蔓延的‘文化殖民主义’现象不可等闲视之。”伴随着这种热潮,传统文化已经难以为继。在中西国家竞争的现实下,崇洋可能导致看不到中国的长处,因而丧失自信。这一点,早在章太炎先生时便已见端倪。他观察到“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正因此,传统文化可以包容欧化,中国却不能完全“仪刑他国”,也不可能毁其过去而别铸新型。若过分强调学西方的一面,或会导致中国文化的自我消亡。甚至更糟糕的后果就是“亡国”。在这一点上,梁启超与章太炎先生也具共识,他当年告“我青年同胞诸君”说:“凡一国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自善其国者,不可不于此特质焉,淬砺之而增长之。今正过渡时代,苍黄不接之余,诸君如爱国也,欲唤起同胞者爱国心也,于此事必非可等闲视矣。不然,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吾惧其得不偿失也。”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我中华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二)传统文化是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进程之中。“现在”便是未来和过去的连接点,无论未来多么光明,过去多么黑暗,任何“现在”以及“未来”之中都蕴涵着挥之不去的往昔。我们要从“现在”到“未来”,就必须从“过去”,即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所以,在当今社会生活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迫切需要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使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用了相当大的篇幅阐释社会主义和民族文化建设。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出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七大报告中对民族文化的阐释和说明,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为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首先要谈到的便是继承。没有继承,又何来发展以至为我所用?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继承呢?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回归传统,而回归传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掌握繁体字
  自汉字简化以后,新一辈的人对繁体字没有了感性认识。识读繁体字都很困难,更谈不上理解字义了。从而,使人们逐渐与传统文化隔离开来。古之书皆以繁体字书写,今之书皆以简化字印刷。简化字打破了繁体字的形音义的对应关系,致使古籍难认难解。也许有人会说把繁体字的古籍都改为简化字印行,那么,古籍中将有许多词义字义变得模糊不清,让读者感到如入五里雾中。如“云”和“雲”是有区别的。“云”字有三个义项:1.曰说。《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代词,如此。《左传·襄公二十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语气副词。《诗·小雅·正月》:“有皇上帝,伊谁云憎?”《左传·僖公十五年》:“岁云秋矣。”“雲”字的解释为:“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可是,在简化字中将两个字统一于一个“云”字,到不如两字分开意义来得明确。再有,“云”与“雲”在简化本中都用了“云”字,那么扬雄的字是“子云”还是“子雲”?而且,这两个字在《广韵》的四十声类中虽同属“于”类,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声母,必须分为两个字。简化了反而给读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文化将如磨刀石一样,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最终消失殆尽。钱穆先生曾说:“今中土学者,群学西文,少而习之,朝勤夕劬,率逾十载,其能通博览深通,下笔条畅者,又几人乎?今既入黉序,即改西语,本国文字置为后图,故书雅记,漫不经心。老师宿儒,凋亡欲尽,后生来学,于何取法?卤莽灭裂,冥行摘埴,欲书美稼而希远行,其犹能识字读书,当相庆幸。”以后,再谈中国传统文化,恐怕该到台湾或外国去找了吧!所以,只有掌握了繁体字,才能读懂古籍以至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以至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重视文言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地打击。它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杨伯峻先生说:“文言是中国旧时代常用的一种书面语。读不懂文言文,要较深刻地了解祖国的历史,要欣赏我们祖先的文学作品,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有困难的。而且,在文言文中,还有不少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可以吸收它,把它用于现代汉语中,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所以,学点文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白话文自有它的优点,但是,文言文的长处是否有人想过呢?有人说白话文都是活文学;文言文都是死文学。其实是他们无知。白话文固然有反应时代气息积极向上之作,然而,不也有一些胸无点墨而自是身高的作家,一年下来洋洋洒洒数千万言的N部著作诞生了。可是,当我们读了之后,里面除了腐化人心以及一些色情描写的连缀又有什么呢?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简直是在腐蚀我们新的一代。在当代,这样的作家恐怕已经数不胜数了。难道他们的作品能称为活文学吗?而文言文虽然受封建思想束缚,但是,瑕不掩玉,它一样有活的文学。只是有人视而不见罢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结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文,难道就无一可取,都是糟粕吗?再有,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将亲情爱情跃然纸上。哪一篇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呢?谁有能说哪一篇没有现实意义?文言文当中,此等篇章俯拾皆是。如果说这也是死文学,那么什么又是活文学呢?这些活的文言文会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增长。而后,必然会推进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上面是从文章内容上证明了文言文的重要性。下面再从继承上谈谈文言文的重要性。
  文言文迄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白话文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通用的。然而,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我们顺着历史的脉络溯源来看,白话文其实正是由文言文逐渐演变而来的。最明显的就是从唐传奇开始,而后是宋元话本小说,再后来便是明清的小说,最后到五四时期白话文逐渐成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很明确的一条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传承之路。同时,这也说明白话文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话文在当代社会通用,自是历史必然。但是,不能因此就将文言文至于不顾,应该将文言文放到和白话文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把文言文的优点用到白话文中去,这样才能表现出白话文的精神。所以,一定要阅读并领会文言文的精髓是很必要的。钱穆先生曾说:“余之所言,惟求文言与白话相承相通,而后始有文化传统可言。孔子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实则孔子意亦只求语言白话与书籍文字之相通。中国人每一语言,必求通之文字。语言属现代化,文字则传统化,现代与传统相承,乃可行之久远。故中国之言,亦能日变日新,而惟中国人之文,则可三千年相传而不变”。我们只有将“文言与白话相承相通”,才能使中国文化“行之久远”。
  胡适先生在五四时期是推广白话文的主力干将。可是,他日记的十之七八却是用文言文写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没有文言文打基础,也就没有白话文的经典。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一下现代那些出类拔萃的大家,如:梁启超、陈独秀、鲁迅、冰心、茅盾、曹禺、郭沫若、陈寅恪、王国维、冯友兰、吴宓、吴梅、黄侃等许许多多的人,有哪一个不是从文言文的陶冶中走出来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皆以文言而记。丢掉文言,就丢掉了传统;丢掉了传统,就等于丢掉了生命。丢掉了生命,又何谈发展创新?
  由以上对文言文的论述可见,白话文固然当行,文言文却不可忽视。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精神食粮。要使白话文健康地成长,必须腹中装满文言文这一精神食粮。文言文是白话文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通过回归传统两个大方面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繁体字的文言古籍是我们与传统沟通的桥梁,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源泉。没了桥梁,又怎么能到达新文化的彼岸?没有了源泉,我们又拿什么来建设新文化?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灿烂的古代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推进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谐社会下的发展显然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活。必须内在地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科学地继承和光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内在地融摄着现代化的意蕴。诸如强烈的家国意识,高扬的伦理道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君轻民贵的民本思想,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等等都具有着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在当今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下发展,不可能不带有一定糟粕、谬误以及落后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多方面地辩证、分析、挖掘、整理、阐释、转化,在继承中进行综合创新,使之保持传统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文化。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谐社会下的发展,就是要在回归传统,辩证地继承中开拓创新,为当代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方法和历史借鉴,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安良.老庄语冰录[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其他文献
一、香日德:人文视野中的风水宝地 香日德,藏语"林木繁茂的庄园",这是一方人文蕴含深厚的风水宝地。香日德镇位于海西州都兰县中部,横贯全境的柴达木河,孕育了柴达木盆地早期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
同志们:这次州委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及州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总结去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教学有着巨大的艺术性,初中化学教师要保证一堂课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就要对教师提出高要求,发挥一切有利因素,创造高效化学课堂.
数学工具一直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与方法之一,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一类物理问题,而学生,也要善于采用数学工具来学以致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