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精神的美与真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在一个独立空间时,更多的时间会用来做什么?寻找有趣的事情?还是追随网络上那些让我们悲喜大起大落的话题?随着疫情慢慢过去,飘浮、喧嚣的尘埃逐渐落下,一切转为平稳,激烈的想法会让位于冷静后的思考。
  在当下,茶道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茶增强了身体体质,提升了免疫力,它还给人以更多心灵的慰籍。对于饮茶人而言,不管悲伤失落,茶永远是他们真实的朋友。那么,我们还可以从茶中学到什么呢?
  1关于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有很多,“和静清寂”、“俭清和静”、“廉清和敬”等等,可以找出几十上百种的提炼式的语句。在这些思想里,尤其倡导从真实的觉知出发的体会,和雅静美一类建立在真实之上,从真开始,一切才会更加美好。在茶道里,追求茶之真、水之真,器物之真,环境之真,情意之真,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真诚不虚伪,这是茶道和茶人精神。“真”最切乎中国传统中的美德和操守。
  茶德就是从真出发的,可以说,“真”是中国茶道的起源,也是茶道精神的终极追求。所以自古以来,明德之本意,修为之真谛,就在于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老一辈茶人的茶道精神,讲求贵真,从真出发,才有美,才有心灵上的升华。唐宋以来的茶道格局,致力于身心的作用与美好的生活。陆羽撰写《茶经》,干山万水走遍,用艰辛的汗水留下了真实纪录,故能成为经典。后人对于茶道各种描述,是真實面对茶,而引申的美好。
  2茶领域里的真实之美
  关于美,尤其是茶道中的审美,这几年更加成为潮流事物,倍增式地涌现出用心的器物,种种颇具匠人之心的手工作品;各个城市里,也总会找得到漂亮光影与主题的空间,早已经穿越了九十年代来的那些模式。同时,我们也会参与在充满艺术感与创造性的茶会里,完成了瞬间乃至久远的美的收获。
  对于茶道美的理解,其基础在真实感受它,可以在天地自然中,可以在格物中,或在后期的思考中。如果一个茶人不能真实感受,就不可能有美的存在。茶生长于人烟罕至的大自然,如果不能如实体会,就没有茶汤之美,也不能理解烟霞山林与中国人的生命境界。哪怕是—份器物,也是在使用中完成它的价值使命,除了好看,必须要好用,使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行业中的是非争论,也建立在真实的表述与理解上,真实的研究才有利于行业的长远,才最后有利于世人。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年的茶界假象,假茶、假器,真真假假的“打假”,层出不穷。各种原产地标志的尴尬,几十元的“老班章”古树茶,几元块满地摊的“建盏”,损害健康的器物,各种现象令人哭笑不得。
  茶价虚高,层出不穷。两干元一斤的茶和十万元一斤的茶,到底差别在哪里,完全是凭价值或稀有而定的吗?很多高价茶,喝的人只是冲着高价去的。至于茶真正如何,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比同类的茶贵出几十几百倍?大部分人其实是很难喝得出来,更多喝的是一种感觉,“过得去”就行,喝茶的人凭的是感觉。
  忽悠人的卖家随时都在,“店大欺客”或者讲一堆故事来销售。以至于到处都有这些版本的故事:爷爷存在房梁上的茶某一天忽然掉下来,从地窖里挖出来的老茶,从明朝的墓里连瓷瓶—起盗出来的茶,专供领导的茶,产量如何稀少,以至于全世界只有几颗这样的茶树,工艺如何用了十八种创新等等。
  凭着这些故事,茶似乎就闪闪发光了,然后就有人慷慨解囊,这是在“用耳朵喝茶”,只需要用耳朵来听故事,不是用口腔舌头来鉴品滋味,故称“用耳朵喝茶”。
  也自然出现了各种“忽悠”卖茶的人,似乎只有他卖的茶才是最好的。
  茶客在喝茶的时候,本来没有太多感觉,听到销售人员陶醉的神情与语言,也就跟着进去了。在与某大师—起品饮一款很珍稀的老茶,面子上又过不去,忽悠别人也忽悠自己,可以说出一大段的溢美词汇,茶如何打通任督二脉,甚至如何天人合一等等。
  其实这不并是个别存在,而在我们每个人的习茶路上,都可能遇到的情形,没有人天生会喝茶,刚刚接触茶的时候,我们总是似懂非懂,那么只有靠商家的解说听听真实的情况,有时候凭信任度,有时候完全是凭商家拍胸脯时的那种信心。
  可见,商家不讲真话,你再没有真实的了解,对于茶味完全是不能入门的。
  之后经历若干时间,—般人要有三四年认真喝茶的经历,才渐渐有一些了解茶味,大概分得清一千元的半岩茶和五千元的正岩茶间的区别了。或者更长时间,在求索曲折的路上,有一天忽然会明白,原来普洱茶树龄的鉴别,不是在香气上,不是在外形叶底上,而是在甘美和气韵里。如果不是本着求真的态度,也许一辈子也是难以理解这件事的。
  除了在品鉴上的求真,其实在泡茶上也是一样的。泡茶时专注的态度,研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做法,才是让我们成长的路径。如果要得到正确答案,不是去问他人,也不是在书中找答案,而是不厌其烦地在实践中体悟——不妨用同样的器泡两样的茶,用不同的手法、水温、投茶量、出汤时间,甚至注水手法来对比做更多的区别与实践。
  有很多疑问,用不着去问别人,自己试试就会知道。如果不想求真,就会存在一堆疑问,到底要不要洗茶,要不要高温,要不要用盖碗,要不要用柴烧,炭火煮水真的不一样吗?银壶和铁壶有什么不同?
  正如西药在临床使用之前的双盲测评,当自己事先不知道要喝的茶是什么茶时,才不会陷入概念与固有知见里,才更加投入去感受和理解、细细地体验,这样子才客观公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执着,常常只会觉得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观念才是最对的,常常害怕被人否定,这既是自卑也是缺少智慧的表现。
  在储藏老茶上的道理也是一样,需要有真实的答案,不然用心珍藏的好茶,放了一二十年,充满期待,结果茶叶全部变质或霉坏了,就不仅仅是茶上的损失了。哪怕试验的时间要长一些,也是可以尝试的。用半年或者一两年的时间做个试验,家里收藏的普洱茶到底是密封着好还是敞放着好,是盛放在陶罐里好还是用马口铁桶好。单饼还是整件放,要全部叠放在一起,还是留有空隙;适当通气还是经常通风;保持人为设定(或恒定)温湿度还是随季节变化的温湿度;还要看周边环境、所在地的温湿度、季节变化、茶原先品质与工艺、含水率的综合影响。
  茶文化的正确性,就是要通过客观公正和理性的态度得出来的,不是凭情感、凭想象,用故事来讲述出来的。
  3疫情与茶道精神
  疫情终将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生命无常而珍贵。在这个特殊阶段过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行为学家,诺奖得主卡尼曼认为,人很容易陷入“非理性”的陷阱,卡尼曼认为:“人类的认知,主要靠联想构建,当你和不好的东西沾边时,你也会被视为坏东西。”对于真相的排斥,尤其对灾难来临时的认知,人们或者不愿意看到或者过度惊慌,都是不必要的。
  就像对待茶一样,社会生活也需要真实认知,通过信息的真实,避免谣言纷起,尤其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人们更容易生活在情绪里面。直到城市管理者了解到每个个体的真实状态,才有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中外概莫能外。通过国内外的一些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客观真实面对疫情是多么重要。
  面对真实的过程也是不容易的,就像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破山中内贼易,破心中贼难”,需要有改变的力量,打破惯性的第一步,有面对非议的勇气等等。在更长久的未来,我们对世界和内心要有更多理解,很清醒地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种种问题,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要什么样的生活与未来。
  茶是互利的,付出的,茶全身的芬芳,全部用于奉献自己。茶也是内敛的,茶味清苦,饮后芳甘,内敛的茶,可以给人世间更多思索。
  我们不妨也学习茶所带来的平和的心境,对处于艰难环境时显得更为重要,不过也这也是艰难的一种方法,普通人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大众的狂呼会淹没理性的声音,狂热的力量有更大的负作用。对人世的悲悯才不会让自己处于某种情绪中,这是一种越超自私的情感,会涌现出更多爱和奉献的力量、勇气,就像很多医务工作者和正直的人们一样。
  清醒理性,这是茶能给予世人的,酒或其它饮料很难达到,疫情可以用茶来遣除郁闷,用茶来疗愈身心,让我们更健康。而茶道中所提倡的真实认知更应该贯穿在我们生活的全部。
  哲学家说过,“人类应该回家了”,人们应该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到互利的模式。
其他文献
近年来,虽然中国茶产量和消费量稳中有进,但经济下行的压力导致普通茶叶经营者和中小企业压力重重,行业内部的不断整合、强者恒强等,生存竞争愈发激烈。因此作为整体输出,空间整合的品牌资源不仅成熟,而且“一站式”的采购便捷、高效,可定制可复制,解决从业者的许多困扰。《茶道》杂志深耕茶行业13年,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空间联盟严选优质产品,与一线茶叶品牌、茶器具、茶家具等知名茶配套品牌合作,开发订制茶产品及可标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这次要谈关于泡茶用水的三个思路:要用现煮新鲜沸水,勿用阴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選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武夷肉桂,条索壮实,色泽清褐泛黄带砂绿,汤色橙黄清澈,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或姜味
期刊
当我回想起它时,已是20多天后了。春已缓缓归,枝头新绿,四围却是冷寂萧索,令人感到陌生。曾经的习以为常,有时也会变得遥不可及,甚至是奢望。然而,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  年前,虽是腊月,天气却温暖得像阳春三月。暖日融融,给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  好天气,也灿烂了心情。趁着节前的一点点闲暇,茗淑约我们几个老铁到她茶室去泡茶。所谓“茶室”,其实就是普通的居家套房,谈不上什么雅洁精致,但每
期刊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是关于红楼梦中茶被阐述最多的一章,常被提及的是妙玉的雨水、梅花雪以及六安茶、老君眉,结词是“妙玉擅长于茶”,然而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不是为了科普茶,所有情节的设置,都是讲人性讲人心,这场茶事真正发生了什么?真实情况是,这其实是一场十分尴尬的茶聚。  首先,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态度前半部都是偏向批判的,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就是说妙玉想要呈现给
期刊
松花堂昭乘法师在日本宽永十四年(公元1637年)时辞去真言宗寺院的住持—职,在京都府八幡市男山的“泉坊”处建了—座“松花堂”草庵,并在这里度过了晚年。由于明治时期的神佛分离,泉坊后来被拆除,于1891年将松花堂与其客殿、庭园等一起从旧址转移到八幡市男山东南的现址,即现在的松花堂庭园处。1957年位于男山的松花堂遗址与现在的松花堂一起被列为日本国家史迹地。从1977年起,松花庭园正式向大众开放,20
期刊
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该沉浸在节日喜庆气氛里的中国人投身到一场没有战火没有硝烟的激烈战役中去。这场战役所要面对的敌人,正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它们,肉眼看不见,却无孔不入,并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来扩展自己的“领地”。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它们狡猾得很,会潜伏在人体内,短则一天,长则十多天乃至二十多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新冠病毒凶猛来袭时,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万众一心,纷纷
期刊
年前一场突发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谁也没想到,七天的春节假期会演变成遥遥无期的“大长假”,而身处假期的我们,多是满怀焦虑的心情。我们每天关注着感染数据的变化、武汉乃至整个感染核心区的各种报道,一线医护、警务等工作人员的安危,自己所在地的危险系数等情况。这场波及全国的疫战,没有一个国人能置身事外。  然而,除了奋战—线的工作人员,多数人可以出力的方式仅是安静地“宅”在家中,不给国家添乱。而
期刊
前《南都周刊》、《新周刊》主笔。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现在西双版纳筹备茶学院。出版过《词的冒险》、《茶叶侦探》等书。  公元780年唐德宗首次收茶税之后,对茶农疾苦的感同身受让他取消了茶税。但缺钱实在没有办法的事情,再加上食髓知味的惯性,793年他正式恢复了茶税。税率百分之十,当年收入四十万贯。  民间对茶叶带来的财富渴望不亚于官府。陆龟蒙、白居易都经营过茶园。白居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在
期刊
对于明朝那些事,由于17位皇帝的缘故,总是跟“奇葩”沾边,比如开国皇帝朱元璋当过和尚、明宣宗朱瞻基热衷斗蟋蟀、明世宗朱厚熄热衷炼丹、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热爱木匠事业等等。其实这都只是表象,大明王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没有屈膝投降,没有割地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我们必须对明代文化和社会重新审视的原因。  明代废团茶、兴叶茶,不僅是冲泡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更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