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思政育人”协同目标下的通识必修课创新——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在某些高校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通识教育和思政育人两个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研究背景作为切入点,阐述针对外语专业通识必修课现代汉语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意义,重点探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其他文献
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应付方式、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感都是十分常见的影响因素,文章就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应付方式、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感与他们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具体关联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且结合相关的调研以及分析结果进行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具体措施的探讨.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网络化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线上与线下并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理念.由于教学改革要求、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混合式教学走向常态化.为回应高校思政课改革要求、时代要求、受教育者主体诉求,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从“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换、从关注线下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重建、从以知识能力为主到全方位教学能力的开发,以思维转变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工具的选择并没有紧紧围绕视觉文化新时代特点,这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在正确理解视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视觉文化氛围,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公共生活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其社会公德素养对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提升影响深远.是否认可公共规则和维护公共利益是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在厘清公共意识和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基础上,试图从公共意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针对全国建筑类设计院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综合考察了当前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得到了设计院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环)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总结分析了我国建环专业排名前十高校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当前建环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之间的差异,提出人才输出侧的教学改革建议,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促进人工智能在建筑环境领域的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必然选择,纯洁的政治生态能推动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生力军的摇篮,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当今有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建工作务虚不务实、对党建工作政治引领认识不足、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要从创新、实践、意识等方面找准工作着力点,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局限性,从“跨思维界”“跨知识界”“跨组织界”三个维度着手,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多元育人体系、深化专创融合模式、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拓宽校企融合渠道等举措,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为顺应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探索趋势,结合国内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问题,就计算机专业提出了“本硕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从生源选拔、培养资源、培养过程三个维度具体构建,优化人才选拔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双校”机制并行运转,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人才与需求间的契合度.
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政课程,一方面要体现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以筑牢国家总体安全观为主题,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课程改革实效性.
“新文科”建设推动了我国各高校的教学和课程改革.本文在总结既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并从课程目标的新定位、教学理念的新转型、教学内容的再思考、考核方式的重设计等角度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思路,旨在提高课程建设效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