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毛母质瘤33例诊治分析

来源 :临床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眼部毛母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4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眼部毛母质瘤患者共33例(33只眼),其中1例为外院术后复发病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0岁,平均年龄5.94岁,中位数年龄4岁;男性18例,女性15例,右眼18例,左眼15例,病程15 d至9年,中位数病程2个月,研究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肿物均表现为眼部皮肤结节样隆起,直径5~20 mm,表面皮肤颜色表现为正常、红色、青灰色或紫黑色等多样,病变与皮肤结合紧密,32例位于上睑及眉弓部,1例位于下睑,13例入院时诊断为其他疾病:皮脂腺囊肿(6例),皮样囊肿(4例),表皮样囊肿(2例)和血管瘤(1例).26例行眼眶CT示病变内为软组织至高密度影,CT值40~1400 Hu不等.3例行MRI检查,T1均表现为等信号,T2为低信号、混杂信号、高信号各1例.术中发现病变外为一层薄而脆的包膜,其内为多石灰渣样物,2例病变内有液体.术后随访2个月至5.5年,未见复发.结论 眼部毛母质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多发生于眉弓及其附近,易误诊,CT出现高密度影为其诊断标准之一,完整切除包膜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分布及随年龄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3~12月于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病房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416例(416只眼),其中男性152,女性264例,右眼220例,左眼196例,年龄(69.66±10.06)岁(50~94岁).利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 500,蔡司,德国)测量获得角膜散光数据,眼轴数据.年龄与角膜散光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散光最常见的分布范围
目的 观察IOL Master700指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行陡峭轴切口超声乳化术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78例(8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行陡峭轴切口超声乳化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IOL Master700生物测量仪进行眼部参数的测量,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角膜散光及眼前节变化.结果(1)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平坦轴屈光力的变化甚微(P>0.05),角膜陡峭轴屈光力术后逐渐降低(P<0.05),
先天性白内障一直以来都是儿童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眼科疾病之一,对于儿童的视功能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现越来越多患病儿童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但手术后青光眼是术后最常见也是对患儿最具威胁性的并发症之一.手术时间的选择,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后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等都是对眼科医生来说较为困扰的问题.文本针对上述问题,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青光眼诊断标准、分类、危险因素、相关机制、随访、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希望能更好地预防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青光眼的发生.
目的 探讨采取翼状胬肉切除与自体游离球结膜瓣移植术联合方案治疗后戴角膜绷带镜对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取翼状胬肉切除与自体游离球结膜瓣移植术联合方案治疗的患者80例(80只眼),均为我院眼科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随机分组,就术后常规康复(对照组,n=40)与戴角膜绷带镜康复(观察组,n=40)角膜上皮恢复总有效率及术前以及术后不同时点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干眼症状(OSDI)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术后24 h舒适度展开对比.结果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