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听过两个从佛家理论解说教育的段子:
段子一:按照禅门的“顿悟”说,学生优秀与否,和老师没有多大关系。优秀的都是顿悟的,不优秀的是还没有顿悟的,有些人迟早要顿悟,而有些人则一生都是不开化的。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一直在做无用功的职业。这辈子做老师的,都是上辈子干了坏事的人,佛罚这些人用一生做无用功来赎罪。
段子二是以段子一为理论基础的,或者是段子一的形象化、具体化、幽默化: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看起来很符合佛家的轮回说和报应说。
我当然不认同这些歪说,和大多听过的人一样,当做戏谑之语,一笑了之。
但做老师做得越久,面对学生我的心越柔软,我就越来越觉得教育还真的和佛家的一些学说有相通之处,比如教育者应有一颗佛心,应有一颗慈悲心。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还真像佛的工作——教育是一份度人的事业。
佛家禅语道:天下之心,以慈悲为怀。佛家对“慈悲”一词的解释如下: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教育的过程本也是拔苦和与乐的过程,可很多时候教育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拔乐和与苦。极端的例子很多,比如以虐童为乐的那间幼儿园,再比如让学生互扇耳光的那位老师。极端的东西如果不能说明普遍的道理,我们就来看看常态化的教育现实:从来没有完全平等过的德、智、体;喊了二十年没有减下来的学业负担;在追求事物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禁锢;缺乏生命意识的枯燥课堂;学生犯错时不追问缘由的训斥与惩罚……
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教育的使命是引领成长。成长是什么?成长是生命痛苦的拔节的过程,成长是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历程。成长的痛苦很大程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灵与精神上的。比如自我认知的困惑、同伴相处的困扰、师长认同的压力等。而青少年时期是生命最迷茫最不知所措的一段历程,所以孩子们会冲动会莽撞会封闭会放纵,然后又自我否定在痛苦中独自疗伤。这一时期恰好就是他们的受教育期。处于这一生命周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同理心,即同感其苦,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他们宽容,给他们各种尝试的机会,在他们遭遇挫折时给予温暖的安慰与指引。深深理解孩子的成长之痛,感同身受地去贴近每一个拔节的生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拔除痛苦,这就是教育的慈悲心。
而教育的慈悲仅仅拔苦肯定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快乐地成长。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幸福的集体环境。任何因严格而压抑的集体,都不能让人幸福与快乐。我们的班级应该是明亮清爽、洋溢书香气息的,应该是可以自由呼吸又井然有序的。我们的师爱应该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学生,又给学生光辉的灿烂与自由。所以班主任老师要积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的塑造。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而快乐的学科课堂。每一个科任教师应该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出发,珍视自己课堂的每分每秒,把每分每秒都当作黄金时间。认真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真实的起点,弄清学生真正的疑点,清楚学生可以到达的提升点;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寻找巧妙的课堂切入;认真钻研教法,构思最简明的教学环节,设计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制定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课堂高效了,课后作业就可以少了,学生的负担自然也减轻了,就容易高度投入,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
三、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成长自主教育的平台。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成长,我们不可能取代学生成长,更不可能命令学生的成长。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生长的土壤和展示的舞台,让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己提升,比如在班级架构中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比如在课堂实施中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实践展示与交流。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的地位,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和引领,学生自然会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助力,由内而外地焕发充满活力的姿态。
“慈悲”在佛教中是一种大境界,也是一种大智慧。教育的慈悲在教育中也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我们呼唤这样的慈悲,并献身这样的慈悲。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段子一:按照禅门的“顿悟”说,学生优秀与否,和老师没有多大关系。优秀的都是顿悟的,不优秀的是还没有顿悟的,有些人迟早要顿悟,而有些人则一生都是不开化的。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一直在做无用功的职业。这辈子做老师的,都是上辈子干了坏事的人,佛罚这些人用一生做无用功来赎罪。
段子二是以段子一为理论基础的,或者是段子一的形象化、具体化、幽默化: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看起来很符合佛家的轮回说和报应说。
我当然不认同这些歪说,和大多听过的人一样,当做戏谑之语,一笑了之。
但做老师做得越久,面对学生我的心越柔软,我就越来越觉得教育还真的和佛家的一些学说有相通之处,比如教育者应有一颗佛心,应有一颗慈悲心。从某种程度上看,教育还真像佛的工作——教育是一份度人的事业。
佛家禅语道:天下之心,以慈悲为怀。佛家对“慈悲”一词的解释如下: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教育的过程本也是拔苦和与乐的过程,可很多时候教育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拔乐和与苦。极端的例子很多,比如以虐童为乐的那间幼儿园,再比如让学生互扇耳光的那位老师。极端的东西如果不能说明普遍的道理,我们就来看看常态化的教育现实:从来没有完全平等过的德、智、体;喊了二十年没有减下来的学业负担;在追求事物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禁锢;缺乏生命意识的枯燥课堂;学生犯错时不追问缘由的训斥与惩罚……
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教育的使命是引领成长。成长是什么?成长是生命痛苦的拔节的过程,成长是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历程。成长的痛苦很大程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灵与精神上的。比如自我认知的困惑、同伴相处的困扰、师长认同的压力等。而青少年时期是生命最迷茫最不知所措的一段历程,所以孩子们会冲动会莽撞会封闭会放纵,然后又自我否定在痛苦中独自疗伤。这一时期恰好就是他们的受教育期。处于这一生命周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同理心,即同感其苦,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他们宽容,给他们各种尝试的机会,在他们遭遇挫折时给予温暖的安慰与指引。深深理解孩子的成长之痛,感同身受地去贴近每一个拔节的生命,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拔除痛苦,这就是教育的慈悲心。
而教育的慈悲仅仅拔苦肯定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地帮助学生快乐地成长。帮助学生快乐成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幸福的集体环境。任何因严格而压抑的集体,都不能让人幸福与快乐。我们的班级应该是明亮清爽、洋溢书香气息的,应该是可以自由呼吸又井然有序的。我们的师爱应该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学生,又给学生光辉的灿烂与自由。所以班主任老师要积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的塑造。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而快乐的学科课堂。每一个科任教师应该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出发,珍视自己课堂的每分每秒,把每分每秒都当作黄金时间。认真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真实的起点,弄清学生真正的疑点,清楚学生可以到达的提升点;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寻找巧妙的课堂切入;认真钻研教法,构思最简明的教学环节,设计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制定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课堂高效了,课后作业就可以少了,学生的负担自然也减轻了,就容易高度投入,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
三、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成长自主教育的平台。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成长,我们不可能取代学生成长,更不可能命令学生的成长。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生长的土壤和展示的舞台,让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己提升,比如在班级架构中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比如在课堂实施中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实践展示与交流。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的地位,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和引领,学生自然会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助力,由内而外地焕发充满活力的姿态。
“慈悲”在佛教中是一种大境界,也是一种大智慧。教育的慈悲在教育中也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我们呼唤这样的慈悲,并献身这样的慈悲。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