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扬陈昌甫:用生命捍卫信仰的革命伉俪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5327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匈牙利诗人裴多斐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革命战争年代,湖南浏阳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同样为了自由,为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相知,相爱,相许,相依走过了短暂的一生。他们以高尚的人格和年轻的生命为注,呐喊出了爱情与自由的时代之歌。他们,就是田波扬和陈昌甫夫妇。
  田波扬,1904年3月生。少年时期的他,因为看不惯吸食鸦片和偷鸡摸狗、赌钱打牌、行为堕落的人,曾与好友潘心源、彭晓人等编写《戒牌歌》并油印出来,散发给乡里人诵读。陈昌甫,女,1905年6月出生,与田波扬同为湖南浏阳人。在高小读书期间,田波扬与陈昌甫成为了同学。共同的志趣爱好,促使他们互相学习,共同前进。1921年,田波扬与陈昌甫结婚。
  婚后,陈昌甫随田波扬到长沙求学。在长沙,田波扬结识了郭亮、夏曦、夏明翰等一批进步青年,夫妻二人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共产党。田波扬参与领导和组织湖南及长沙等地的学生运动和群众集会。而陈昌甫则积极组织开展妇女运动,号召妇女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谋求妇女的彻底解放。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田波扬与陈昌甫等在长沙率领学生,冲出校门,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和募捐活动,声援上海工人阶级的正义斗争。1926年,田波扬到长沙兑泽中学当教员。时值北伐战争前夕,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组织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支援北伐战争。北伐军占领长沙后,田波扬受中共湘区委派,到夏曦、谢觉哉等主持的国民党省党部工作,担任青年部部长,同时兼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1926年10月,党组织将陈昌甫调到长沙,担任团省委联络员。
  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后,湖南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摧残。短短几天之内,遭到屠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多达一万多人。田波扬和陈昌甫留在长沙城内开展地下斗争。敌人到处搜捕田波扬,同志们也劝他下乡暂避,他坚定地说:“斗争需要我留下,即使死了也值得。”田波扬夫妇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四处奔走,号召青年团员、学生组织起来,投入战斗。但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军警包围了设在学宫街的共青团湖南省委机关,田波扬夫妇不幸被捕。
  在监狱里,敌人对田波扬施以酷刑,用竹签扎进他的十指,用木杠压断他的双腿,要他自首和说出党的秘密。田波扬的回答铿锵有力:“头可断,血可流,此志不可移!”“我走的道路是光明正大的,不需要悔悟!”七天七夜的摧残折磨,敌人使尽了各种伎俩,始终没有从田波扬口中得到一点信息。敌人对田波扬无计可施,就审问陈昌甫,并利用二人深厚的夫妻感情和生离死别来恐吓陈昌甫,要她代替田波扬在自首书上签字。陈昌甫牢牢记着丈夫“一心为党、宁死不屈”的嘱咐,夺过敌人手中的笔,在纸上疾书:“我宁可代替他死,但决不代替他叛党。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血债一定要偿还!”
  1927年6月6日凌晨,残暴的敌人杀害了这对年轻的革命夫妻。时年,田波扬仅23岁,陈昌甫仅22岁,且怀有身孕。他们夫妇用生命捍卫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执笔:省委党史研究室 高青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整理)
其他文献
【小传】  “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胡桂香:1961年生,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25年50萬元资助300多户贫困乡亲。  【致敬词】  你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扶贫济困,雪中送炭。一片丹心、一生承诺,造福乡亲、服务桑梓。“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你如一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亭亭玉立在家乡的田野,春去秋来,悄然绽放,沁人心脾。【人物故事】  “哪怕只有两件衣服,我也可以送一件给需要的人,自己有
期刊
省纪委的工作报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成绩总结、经验体会和下步建议。  第一大部分,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湖南纪检监察工作的成绩:一是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领导干部责任意识明显提高。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敗工作,及时作出重大部署,推动管党治党不断深化。二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纪律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把违反政治纪律问题作为纪律审查的首要内容,围绕“七个有之”“五个必须”等开展监督检查
期刊
“老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课讲完了,学生没睡醒。学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睡醒了,课没讲完。”这略显偏激的段子,不无真实地道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上的尴尬。  思想政治课大家都上过,那种“讲者滔滔,听者昏昏”的场景,我们都不陌生。老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学生却成了“低头族”,只有听到考试、加分等“关键词”才会抬起头来。老师深感委屈,学生则有另一番说辞:讲的内容是陈年老调、枯燥干涩,讲授方式是照本宣科、
期刊
古都北京有九个坛,分别是: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他们都是明清两代帝王举行祭祀活動的场所。  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迁都北京建的第一坛。所谓“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社稷是农耕文明的大事,也是漫长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名词。明清两朝,历代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要来这里祭祀社神与稷神。明初,皇帝对天地、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一起
期刊
为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二批学习书目。  第十二批学习书目共10种图书,包括4种必读图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6》;6种推荐图书:《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中国工农
期刊
一  中国是个红枣的国度,占世界红枣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陕北,陕北有个红枣王。  这个王不是自封的,是经联合国正式加冕的。迄今,联合国粮农组织共评定出世界农业遗产地三十六处,中国佳县即是其中之一。但不是稻麦杂粮,而是红枣。正式的桂冠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体系·中国佳县古枣园”。  佳县有个小村,名泥河沟,村前有座枣园,内有三百年以上的枣树三百三十六株,其中三株已逾千年,更
期刊
万里长江,像一条绿丝带,绕在美丽中国的腰身上,让壮阔山河婀娜多姿。湖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又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条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一份期望,也是一条底线。5月12日至18日,“美丽中国长江行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常德、益阳、岳阳,在旖旎风光里,探寻环境大治理、生态大保护和产业大转型。  一江清流
期刊
四月仲春,风和日暖。洞庭湖碧水粼粼,草甸青翠。  4月25日下午,围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长江湖南岳阳段考察。在岳阳君山华龙码头和城陵矶水文站考察期间,总书记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  这是时隔五年之后,习总书记又一次到湖南考察,是继习总书记2013年11月来湘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给湖南作出“一带一部”战略定位,2016年全
期刊
毛泽东成为领袖人物,经历了好几道难走的坎。每跨过一道坎,都意味着他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一场难熬的“阵痛”,随后向成熟迈进一步。  1929年春天到秋季,红四军内部爆发的那场大争论,是毛泽东遭遇的数得上的一道大坎。和渡过的其他难关不同,这次碰到的不是来自外部或上级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来自下级的信任危机。还原这场风波中的人和事,有助于体会毛泽东走向成熟前不可避免的“阵痛”,理解他被历史选择的累积过程。 
期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提到的这些革命烈士名言,就出自夏明翰之口。  夏明翰,字桂根,湖南省衡阳县人,1900年8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12岁随全家回乡。夏家是湖南有名的地主豪绅家庭,祖父一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