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父亲众筹900万建“自然学校”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安江边的山水间,一位70后杭州父亲袁俊打算建一所没有围墙的自然学校。他在网上发起这项众筹,没想到,短短一个星期,超过900万元的资金意向纷至沓来。
  一次在台湾旅行,袁俊遇到了一个自然老师带着一群日本小孩在观察虹吸现象。这位老师对自然学校的介绍让袁俊看到了自然教育在中国的必要性。他和团队成员去了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体验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教育,向相关老师取经。之后袁俊租下了约100亩田地、30亩水域,开始了学校的建设。学校的建设宗旨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孩子们释放天性,自由自在地冒险。主体建筑的屋顶参考了被誉为“全世界最好的幼儿园”的富士幼儿园。此外,学校还有可以农作的良田,奔跑追逐的小道,水上的帆船、划皮艇,下半年麋鹿和羊驼等动物也将入驻。有100多个各个年龄层的孩子参与了课程内测。
  今年7月,这个占地9亩的自然学校将正式开放。袁俊说:“我希望它走得更稳。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自然教育在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更多人能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
  “我们曾经用春天的紫云英扎成花球,爱把苍耳扔到心仪的小姑娘头发上;我们曾经被蜜蜂蛰哭,被毛毛虫吓哭。然而,我们分得清金龟子和知了,而你的孩子们呢?他们低着头,手中放不下iPad,没完没了的奥数和补习课,只能隔着栅栏认识动物。他们比我们那时候聪明,比我们知道更多知识,却没有我们那时候快乐。”——众筹的帖子写出了人们曾经与自然的亲近,也折射出如今的疏离,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其他文献
[原创题目] [YUANCHUANGTIMU]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鸿章曾经在签押房(相当于今天机要办公室),看到过这样一则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看后满心欢喜。想来,写这副对联的人也许受了不少窝囊气,然而,难得有这样的心性和胸怀。受尽百官气,可见其自寻阔大;养就一段春,可见其自逐明媚。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自拟标
期刊
材料的核心旨在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以及如何行善,对于材料呈现的三种不同场景,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要你帮”是一种道德绑架,“我行善”是一种无知的善良,“为你好”是以“善”的名义侵犯别人的人生。把握好这几者,每则材料均可从正反两面立意。  1. 不要以“善良”的名义去强迫别人,来达成自己的私欲。  2. 强调善良不是为了审判他人,而是為了约束自己。  3. 自以为是的善良,比无可救药的恶更可怕。无
期刊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紐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要求写议论文,考查的是“说纽带”,也就是谈人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同学们应当抓住纽带指向的“联系”这一关键点,找准一个主题切入自己
期刊
尊敬的文物局领导:  您好!  近日我有幸拜访梁启超故居,它就像一个倒影,折射出那昔日的美好回忆。但眼前自搭自建的大杂院的景象使我难以置信。与梁氏故居院内的部分居民一样,我们都希望故居能重回它原来的样子,让故人的灵魂能被永久保存。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响彻中国的口号早已被人熟知。而这句话的作者,也为中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不满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以笔为枪来抨击黑暗,对抗腐败。曾几何时,他在
期刊
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巢,以至市楼酒肆皆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殊既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  (选
期刊
放弃,是弱者在面对挑战时的逃避;逃避,是弱者在面对强权时的妥协。处在风口浪尖的我们,轻易说一声“不”,或许会葬送未来光明的前景;将“不”抛诸脑后,这又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希望。  不轻易说“不”,让屡屡受挫的自己,綻放风采。  亚伯拉罕·林肯,22岁时,生意失败;23岁时,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时,生意再次失败;27岁时,精神崩溃;29岁时,竞选州议长失败;31岁时,竞选选举人失败;34岁时,竞
期刊
亲爱的文物管理部门人员:  您好!  很荣幸以个人名义写这封信来表达我对中华文化遗址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请见谅。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文化之国、礼仪之邦,现今仍遗留并保存着许许多多令世人赞不绝口的文化遗址。许多外国友人也被中国文化吸引,他们喜欢走在北京的古巷里,感受古老的文化气息;他们喜欢徜徉武汉三镇,感受荆楚文化的魅力;他们也喜欢哈尔滨的奇特冰雕,还有被赵雷唱红的成都……这些都是中华博大精深、源
期刊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
期刊
梁启超先生的后辈们:  你们好!  我是近日才得知这一消息的,梁启超先生位于北京的故居早已被私搭乱建,不复原貌,实话来说,甫得消息,我便心下难安,但碍于自己不过一学生罢了,反复斟酌之下,只能辗转为您写这封信。  请原谅我的唐突,我不得不发出诘问:你们为何要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视若无睹?作为梁先生的后辈,你们完全有理由去保护好他为你们留下的最后的记忆与遗产。  我还能记得当初阿房一炬、宫阙万间都做土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让自己深深触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有感触的人和事是什么?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已不知是第几次看见你,看见你小巧而轻盈的身影掠过沥青的马路,看见你的四只脚爪跟在自行车轮后飞快地交替、敲击。  或许是从去年秋季开学起,你每天都跟在那个骑自行车的中学生身后,送他去上学,穿过人行道,掠过斑马线,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