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活动有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应当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活动化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活动呢?
  
  一、活动坚持以儿童发展为中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是教育中的唯一主体。在以往的思品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教学和儿童生活脱离,以教材知识为内容凭空说教,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应从学生的生活、心理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去体验、探究、交流。
  
  1.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认知、感悟是促进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只有通过生活体验才能调动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使他们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正确的道德认识。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真实反映学生生活。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同学之间》(苏教版)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我说同学的长处,也说同学的短处”的活动。很多学生都说和自己相处较好的同学长处多,相处一般或不好的同学短处多。针对这一情况,师生共同来评议同学在生活、学习、思想表现等方面“长处”和“短处”,使学生能客观地、一分为二地来评价一个同学。接着,又安排一次即兴活动——“涂颜色”比赛。有的学生没带水彩笔,不能完成任务;而有的学生同桌互相帮助,完成任务。总结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来谈谈感受。他们深刻体会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紧接着我启发引导学生想一想,应该对帮助你的同学说一句什么话或用什么行动来表示感谢。这一活动,对全班同学是一个很好的触动,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活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多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例如,教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可事先准备一张卡片,让学生画两种颜色。学生个个动手,很快就完成任务。教师检查后,提出一个问题:“哪两种颜色在回家的路的叉道口出现最多?”学生回答说是“红、绿”。教师抓住关键点,提问:“这两种颜色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立即议论开了。随后,教师引入课题《平安回家》,并设计几个问题:“红、绿灯与我们平安有什么关系?”、“你知道哪些交通规则?”、“怎样做才能平安?”、“若发生交通事故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什么影响?”简单有趣的活动、逐步增加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了交通规则并懂得遵守交通规则。
  
  3.教学活动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
  道德教育是对经验不断改造进行的,而不是事先预设的。因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活动兴趣、感知体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心灵产生感应,获得认知、感悟,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保护环境》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调查、访问,让每个学生拍一张相片;然后就“你看环境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自己看法,并向有关部门提一点建议。同学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总想拿出最好的“杰作”。
  
  4.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活动不是要把已有的知识和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出研究的问题,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引导、帮助他们感受、体验、表达,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例如,教第十二册《保护环境》,可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观察,思考:“植物被破坏会造成什么恶果?”、“空气污染对人生活有什么危害?”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教师把人呼吸道疾病和空气联系起来,让学生到医院、社区去了解、调查并记录。之后,学生整理资料分组讨论,发现“呼吸道疾病与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最后,教师总结指出“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谁不保护环境,谁就要遭到自然的惩罚”。活动延伸到课外生活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活动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如何进行有效活动,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教学时教师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的认知、态度、情感、言行等。师生间融洽的关系是教学的重要条件,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应把情感与态度放在首位。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要求,希望教师要“钻到学生的心理”,体察学生的心态,与学生心理同步。因此,我们要和每个学生交朋友,和他们融为一体;要和学生平等交流,蹲下来和学生交谈;一起游戏、欢乐、体验、活动。只有爱字当头,才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2.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才能的平台。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它所提供的只是为教学活动设定一个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教师可别出心裁拟出问题“开展变废为宝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车站、影院、再生资料回收站等公共场所去走走看看,然后在课堂讨论、交流,最后组织一次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既为保护环境做点有益的事情,又能解决一些学习、生活困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活动要重视评价作用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具有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掌握评价内容,把握评价时机有效地评价学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能仅仅靠课堂,还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得以巩固发展。教师要把课堂评价和儿童自评和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儿童能在评价中得以发展。
  总之,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教学方式,应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学习的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地捕捉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发展及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活动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
目的分析研究格林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训练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8例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 故障现象床身转动垂直位,按下床面向头端移动按钮K1-5,床面向头端移至100cm(最大位移),按下床面向足端移动按钮K1-6(床身上),床面不运动,按下床面向足端控制开关K2-4(点片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统编教材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后的综合探究课,是本模块学习的落脚点,也是本模块学习的一条主线的总结梳理。主要阐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目前,有很多预防性养护手段被行业认可,如碎石封层、微表处、稀浆封层等,雾封层作为一种新的养护技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应用,足以表明它良好的应用效果.雾封层是将特
高速公路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一般为双向四至八车道、中央分隔带,设有立体交叉口、全线封闭、出入口控制等通行条件的高等级公路。由于路况较好,车辆在高速公路
近年来,就地热再生技术以快速、高效、环保的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道路养护行业人员的重视,也成为了很多高速公路养护施工的选择,江苏省很多高速公路都采用SMA沥青混合料进行
羟磷灰石(HA)作为人体硬组织损伤后置换,修复材料是目前国内外生物材料科学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为了提高其物理机械性能及骨引导与诱导作用.研制了HA、FHA、CHA、HA-BGC、T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