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者郑永年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p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通过专栏文章,郑永年的知名度迅速从学术圈扩展至大众媒体。与此同时,郑永年及其诸多观点也遭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批判、乃至当面抗议。在批评者看来,理想主义风潮中成长起来的郑永年,放弃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批判,实在令人费解。对所有这些批评,郑永年概不回应。而他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书生——观察、研究政治,对现实政治不感兴趣。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郑永年,身材高大,脸色微红,神态谦和,身着灰色西装、蓝衬衫、不着领带,典型的知识分子打扮。不过,落座之后,一双鲜红色的袜子从他的裤管下倏然露出,格外惹人注意。
  “中国的男人太沉闷,我喜欢有些色彩,生气蓬勃。”他带着笑意,一本正经地解释,普通话带着南方糯糯的口音。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也是当今最具知名度的华人政治学者之一。
  最近十年来,得益于资讯的发达,其有关中国现实的专栏文章、新闻采访观点和专业著作,在国内广泛传播,知名度也迅速从学术圈扩展至大众媒体。
  当然,郑永年及其诸多观点也遭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批判、乃至当面抗议。
  郑永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看似难以理解的冲突与复杂,又是如何形成的?
  从浙东农村到普林斯顿
  1981年考入北大国际政治系,是郑永年命运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这个生长在浙江余姚四明山区郑洋村的青年,只是一介农夫——种田、种树、劈山造田、修水库,各种农活全干过,辛苦劳作却吃不饱饭。
  幸运的是,生于1962年、在家中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的郑永年,却在贫穷的1970年代得以上学到高中毕业。虽然他的初中、高中各只有两年,基本上没学过理工科,不过倒是学了一些实用的技术,如装电灯泡、开拖拉机。
  更幸运的是,1977年郑永年高中毕业,恰逢中国重新恢复高考。不过,乡下青年郑永年当时并不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毕业后就直接回家务农——因为年纪小,又上过高中,就当了生产队工作相对轻松的记工员。后来,他还教过夜校——教农民识字和简单的算术;在生产队做会计期间,他亲身经历了包产到户,将集体土地分到农民手里。
  农村的生活经历,给郑永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辛苦、吃不饱,也深深影响到他日后的学术研究:独立、底线与角度、立场意识。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书再苦,能苦到哪里?
  一年之后,郑永年从村里的广播宣传中得知了高考的信息,并得到家人对他继续考学的支持。然而直到1981年,他才高考出线,被北大录取。由于外语考了60分——这在当时非常突出,北大招生办的老师建议这个考生报北大国际政治系;而由于通讯不便,未能联系到他本人,他的中学班主任代他做了决定。
  郑永年就这样学了政治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苏东共产主义、国际政治和外交等。
  甫上北大的郑永年,也曾羡慕过班上那些来自城市家庭的同学——“唱歌、跳舞、画画、足球……他们什么都会”;而他,所曾学过的太少,便一头扎进北大的书堆: “也不知道要学什么,有太多的书可以看了,而看书比起种庄稼要容易太多了”。
  和1980年代的很多大学生一样,郑永年也曾想过当文学青年:学过意识流、喜欢海明威——至今仍然喜欢,“觉得他是个男人”;他也喜欢庄子、萨特——“作为一种生活哲学,超然一点”。他日后长期在新加坡研究中国,某种程度上即是看中这里的一份超然——离中国不太远,也不那么近。
  但郑永年终究没有成为文青,上研究生之后,就再也没怎么读过小说。
  “小说越看越没劲,就不喜欢了——可能我这个人还是喜欢理性思维。”
  1985年,郑永年大学毕业。在还是分配制的当时,北大国际政治系毕业生有很多选择:外交部、中联部都要人,但他却留在学校继续上研究生。“我一直以來的目标,都是想成为一个老师或者学者,观察、研究政治,而不参与政治。”3年后,他如愿以偿,硕士毕业留校任教。
  而从读研究生开始直至1990年出国前,郑永年帮他家乡浙江的一家出版社主编了一套《政治学译丛》,并翻译出版了不少著作——这也被他视为是日后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他博士申请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0年,身揣120美金的郑永年告别待了9年的北大,飞往美国,攻读普林斯顿的政治学博士。
  “中国立场”与实证研究
  去往普林斯顿前后,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的剧变,深深地触动了郑永年,也改变了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在此之前,他关注、研究的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是西方政治;这之后,他开始思考中国。
  “我开始研究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发展之间是矛盾的,还是不矛盾?怎么处理这样的矛盾?因为中国是后发展国家,各方面都需要发展,但所有方面一起发展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都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郑永年在普林斯顿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是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论文写完后,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直接寄给剑桥大学出版社。“两位评审说,这本书挺好,但要修改。我花了不少时间改好后,其中一位评审却改变观点了——因为当时苏联解体了,他认为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也会像苏联那样——我不认同,就撤回了,我不能改变我的观点。”
  也因此,郑永年第一本英文学术著作,并非他的博士论文,而是两年后他在哈佛所做的博士后研究题目《在中国发现中国的民族主义》。
  郑永年的研究结论是:中国有民族主义,但是一种向内的,而非向外扩张的民族主义。这个论文出版的时候,郑永年在原书名“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后边加上了“in China”——翻译过来就是,《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
  “这好像是多余的,但站在纽约或伦敦看中国民族主义,和站在中国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同意西方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看法。所以,我坚持要写上‘in China’。”   在郑永年的研究中,与“中国立场”一样突出的另一特点是:实证研究,而不是价值判断。“我所做的研究是实证的,探讨的是实际上在发生什么;至于‘Normative’(应当发生什么),是个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是个想象的东西,不是我所从事的知识研究范围。”
  平衡:学术VS智囊,新加坡VS中国
  在哈佛做博士后研究的第二年,郑永年开始频繁往返于新加坡:一位哈佛教授建议他研究当时正如日中天的“亚洲四小龙”。恰巧,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正在美国刊登广告招聘研究人员,而哈佛大学汉学家傅高义又刚好认识该所创始人吴庆瑞,遂建议郑永年去申请。
  由时任新加坡副总理吴庆瑞创立于1983年的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是一个为新加坡政府撰写政治分析报告、提供咨询的智库。1997年吴庆瑞退休后,该研究所进行改组,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更名为东亚研究所一一也因此,郑永年一来东亚研究所,就成了“元老”。
  东亚研究所的这一智库特征,使郑永年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之间的分野有着清晰的认识:做学术就要标新立异,如果两个人观点一样,总有一个人的论文发表不了;而政策咨询刚好相反,关键要有共识,没达成共识,政策就没法出台。
  中国國内对郑永年的认知冲突或许即由此产生:人们基于他的学术经历、身份,将其视为西式的自由主义的学院派学者;而他给自己的定位虽然是书生:观察、研究政治,对现实政治不感兴趣,但事实上,他的研究因与中国现实政治联系紧密,他得以与中国政府、甚至高级官员接触,被邀请参加各种智库的座谈、交流,“有一些想法,给官方提供一些建议”。也因此,在私下里,他被视为中国官方的“智囊”。
  本来,郑永年的计划是在新加坡最多待两年,之后还是回美国找个大学,再回中国;但没想到这一待就待到今天,并从2008年起在得到李光耀的首肯之后出任东亚研究所所长。虽然任职单位是新加坡,郑永年的研究对象却是中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多年来,他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中国,差不多每个月为了考察回中国两次,他在广东有不少调研点,如珠海、南海、顺德、东莞等——那里离新加坡近,比较方便,他的老家余姚,也经常去。
  对于在两国之间游走,是否会带来冲突,郑永年说:首先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做政策研究、负责那里的工作;同时,他是中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并且,我相信国际关系是双赢的,尤其大国跟小国之间的关系更是双赢”。
  当然,郑永年肯定,他最终会回中国,只是还没想好去哪里——北京基本不太想去,那里已经人才济济,他要到“真正需要我的地方去”。
其他文献
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因素及家庭条件等方面不同,造成了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语文学习上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差异和非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有着关键和核心的地位,是语言沟通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保障,人们就不可能顺利地表达和沟通。高中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很大程
中学写作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写作中的情感。但有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在当前初中新课改的影响下,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中“生活作文”教学在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初中学生原有的作
化学教材中选用的实验往往将复杂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使需要认识的化学知识以相对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功能。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中的实验功能得不到发挥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课堂导入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对语文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导入也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
近代的中国是充满深重灾难的,是在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和浴血奋战中渡过的。而中学近代史的教学无疑让广大学生感受到了先辈在面临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爱
期刊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向来不太高,这跟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有较大的关系,同时跟教师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传统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诵读的时间并不多,大
初中代数知识,主要是用字母来表示数字,这样就让数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变得公式化和抽象化,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习代数,就需要从小学的算术向代数转变,需要从形象思维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