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d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卡托普利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肝星状细胞株HSC-T6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结果 对照组A570值为52.28 ±1.19;1 ×10-5 mol/L AngⅡ组A570值为74.81±3.61;1 ×10-7 mol/L AngⅡ组A570值为61.76±1.34;1×10-9 mol/L AngⅡ组A570值为58.12 ±1.29;1×10-5 mol/L卡托普利+AngⅡ组A570值为36.32 ±2.11;1×10-7 mol/L卡托普利+AngⅡ组A570值为41.36±1.09;1×10-9 mol/L卡托普利+AngI组A570值为47.01±2.65.卡托普利+AngⅡ组各浓度组A570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ngⅡ组各浓度组A570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AngⅡ(1×10-9~1×10-5 mmol/L)可刺激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而卡托普利则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对CD34+骨髓干细胞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犬骨髓,经免疫磁珠分离出CD34+细胞,脂质体转染质粒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并扩增.检测脂多糖(LPS)刺激组织因子(TF)表达,血小板黏附实验检测体外抗血小板黏附效果.结果 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显示eNOS-CD34+细胞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高于非转染组.经LPS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β1整合素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41例未行新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标本中β1整合素的表达,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中β1整合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1例中有29例(70.7%)肝转移癌β1整合素表达阳性.29例中28例(96.6%)有脉
目的 观察股骨头坏死塌陷后软骨下骨的组织学特点,探讨坏死股骨头软骨下骨的形态学变化与植骨难以愈合的关系.方法 25例坏死股骨头标本均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获得,于正常区、交界区、坏死中心区取材,制备病理切片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对不同区域软骨及软骨下骨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17例标本交界区软骨下骨板完整性明显破坏达钙化软骨层;8例软骨钙化层下软骨下骨有分离缺失.22例标本坏死区软骨下骨板全层断裂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血清SiSo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肿瘤抗原(RCAS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61例胃癌患者血清RCAS1水平,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并比较38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RCAS1水平.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RCAS1水平[(40.46±13.83) U/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09 ±4.66) U/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 检测微小RNA(miRNA)-124a在先天性脊柱裂子鼠脊髓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42对子鼠脊髓标本中miRNA-124a的表达.随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样本中miRNA-124a上游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柱裂子鼠脊髓中miRNA-124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miRNA-124a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L/R)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sR1)参与了脑、肾I/R[1],本研究旨在探讨CysLTsR1在肠L/R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分组与造模: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不同剂量孟鲁司特(Montelukast)组(0.2、2.0、20.0 mg/kg),每组8只.术前1h灌胃给药,术中游离肠系膜前动脉,对照组不夹闭血管,手术组用动脉夹夹闭,4
期刊
目的 探讨组织血型抗原基因[岩藻糖基转移酶(FUT)2和FUT3]多态性及单倍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33例UC患者和292例对照者,采用单碱基末端延伸(SNaPshot)技术检测FUT2(C357T/ A385 T/G428 A)及FUT3(T59G/G508A/T1067A)6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 在UC组和对照组中,FUT2和FUT3基因6个位点的
免疫抑制剂的有效使用大大提高移植的术后生存率,随着患者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各种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1].为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目前主要策略是减小剂量、停用激素等,如何合理的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抑制方案的整体有效性和安全性达到最佳状态,一直是器官移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2].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各种类型的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策略。
期刊
目的 观察大黄素在体外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影响.方法 用大黄素作为干预因素,剂量效应组分别用不同浓度大黄素的培养液与QBC939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增殖、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c-my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myc、MAPK、p-MAPK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大黄素抑制QBC
目的 观察CUG连接蛋白1(CUGBP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及60例肝癌组织标本中CUGBP1的表达,并探讨CUGBP1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利用小干扰RNA (siRNA)对肝癌细胞中CUGBP1表达进行下调,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CUGBP1下调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CUGBP1在肝癌中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