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最忆是温情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_dol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聚焦课题,感知整体
  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一位作家,她被鲁迅称为——(课件出示:萧红——“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当今”指上世纪30年代。这个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写了一本书,叫作——
  生:《呼兰河传》。
  师:都知道,但我还是要补充一句。(课件出示:《呼兰河传》——“回忆式文学的巅峰之作”)有人把它称作是“回忆式文学的巅峰之作”,什么叫巅峰之作?
  生:写得最好的。
  师:最好的,最上面的,对不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选自这本《呼兰河传》的第三章。编者把它编在了教材里,然后给它取了个题目——
  (师指板书,生读:祖父的园子。)
  师:在这本书当中,它仅仅是一段话。但编到了教材里后,我们的编者给它加了个名字叫《祖父的园子》。有的教材里面题目不一样,比如说,江苏的教材叫《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在想,编者可以给它取题目,我们也能给它取取题目。我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半个题目就可以了。(课件出示: 的园子)下面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如果要你来给它取题目,你打算取什么?
  (生浏览课文并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师:有同学还在思考,来,你先说说看。
  生:自由的园子。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整篇文章第1~3自然段写的是昆虫和树,第4~15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第16~17自然段写的是园子里的一切,“我”睡着了是第18~20自然段。所以呢,我觉得整篇文章都在写她的这一份快乐和自由。
  师:你一开始说“自由”,后来说“快乐”和“自由”,其实快乐和自由是有关系的,是吧?自由了才——
  生:快乐。
  师:我把这一个词写到黑板上。我觉得你们特别的棒,才读课文就知道这篇文章里面主要是写什么的。(板书:自由)
  师:其实,给文章取题目,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按照它主要写什么内容给它取题目。刚才这位同學说的“自由”,文章里面有这个词,对不对?在哪里呀?把它圈一圈好吗?
  (生找圈“自由”)
  师:抓住一段文字当中的关键的词语,甚至是句子,也能给课文取题目。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好,抓关键词句,刚才抓住了“自由”,你们有没有意见?
  生:没有。
  师:感觉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好像都跟自由有关系,是吧?好像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点意见,因为课文里有一些不是写自由的,一开始是在写园子里的东西是怎么样的,这和自由没有关系。
  师:我知道你的意思,就是前面写的这一些好像跟自由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写了里面的一些动物。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动物的?
  生:主要写了这些动物的外形和动作。
  生:我对他的话有意见,因为这里作者写了很多动物,像蜜蜂、蝴蝶、青蛙、蚂蚱,还有白云一类的,它们都是自由悠闲的代表,所以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的自由。
  师:还是觉得“自由”这个词能够把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做一个概括的,对吧?
  生:第17自然段,她说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说明这些小动物都是自由的。
  师:看来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就可以抓住这句话,抓住这个词,来给文章取个题目,对不对?既然这个词很重要,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词。
  【评析: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周老师尊重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他从编者取题的意图入手,让学生尝试“我的意图”,“让学于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为文章取题,使其成为整体感知的一个抓手,也为更深入了解“编者意图”制造冲突,为体会编者取题为《祖父的园子》的奥妙埋下伏笔。】
  二、聚焦表达,体会自由
  师:你能不能用课文当中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自由?
  生: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们太厉害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注意啊,这是课文当中的一句对自由的描述,读的时候想想要怎么读。
  (生读)
  师:哎,我觉得读得有点自由了,我们再来一次好不好?
  (生读)
  师:你们有没有过这种自由的状态啊?
  生:有时候,在出去玩或者旅游的时候,在外面住上一段时间,就觉得特别无忧无虑,只想着接下来要去哪玩,怎么玩。
  师: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非常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我们来看看,祖父的园子哪些东西是自由的,拿支笔画一画。
  (生找画)
  师:好,我们来说一说。这位女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自由的是“我”,还有祖父,还有里面所有的小动物和植物。
  师:被你一个人说光了。你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自由的。那你们看看,文章里面有几个段落,写园子里的这些物、人,都写得特别的好。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发现这些段落一下子就跳出来了,就感觉写得特别好,有没有?
  生:第17自然段中,说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她这样子写就把那些植物写得像人一样,有了自己的想法。
  师:嗯,她说的是这些动物和植物是自由的,对吧?(课件出示: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你们先读读看,这一段读了之后有什么感觉,我们等下来交流交流。
  (生读)
  生:我感觉这些植物的生长都是自由的,它们都富有   《童年的园子》——作者在园子里度过了很美好的童年;
  《美丽的园子》——园中有那么多的小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
  《自由的园子》——整篇文章都在写她的一份快乐和自由;
  ……
  感知整体的方式看似很不经意,甚至一开始很多教师都没注意,但学生的表现就像是一个“惊雷”,让我们回味过来:灌输,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训练,学生能获得能力;“让学于生”,学生才会给你惊喜。
  三、锚定“自由”:牵一发而动全身
  《祖父的园子》课文很长,语言精彩的地方很多。周老师没有一段一段按部就班地教学,而是紧扣了这篇课文给学生印象最深的那个词——自由。当然,周老师没有脱离文本空谈“自由”,而是顺着文本的脉络,按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引领学生沿着“自由”探索作者表达的秘妙。
  什么是自由?——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读出了自由的感觉。
  哪些东西是自由的?写得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连续7个“愿意……就……”不断反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以及效果。
  课文是怎么写“我”的“自由”的?周老师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用“我愿意……就……,愿意……就……”说话,语言无痕迁移。
  接着,周老师话锋一转,写她“玩”又是用什么办法写的……同样的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找到规律背一背。
  周老师在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如快速浏览、感情朗读、句式迁移、写法比较、熟读成诵……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落实语用。
  四、回眸“祖父”:不逐东风自荡摇
  “这个题目为什么不是《自由的园子》?”周老师的这一招“回马枪”,与感知整体时的“取题目”的设计呼应起来。
  经过阅读讨论,学生注意到这篇课文大量的篇幅是在写植物、动物和“我”的自由,觉得《自由的园子》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而祖父这个角色若隐若现,不是很惹人注意。但编者为什么取《祖父的园子》?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经过周老师的引领和点拨,学生领悟到:园中的一切自由都是源于祖父,是祖父的爱和宽容给予了“我”幸福的童年。
  适时,周老师拓展了《呼兰河传》里的一段话:“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一幅温馨的画面呈现在了课堂上,触动了学生最柔软的心灵。
  周老师的课堂大气,视野开阔,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聚焦,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关注表达,落实语用;深刻,文本的解读不停留在字面意思,有独到的理解;细腻,对关键词的把握,對祖父情感的拿捏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课堂设计站
  在学生立场,铺设了学习场景,提供了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收获了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一、探索起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力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国外的研究把它一般定义为: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目前,徐州市教育局正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讲方式”是一个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新教师。自工作以来,一直在“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双重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所观摩过的运用“雙重点”教学理念教学的课堂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然而,我自己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个问题: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简明晰,这样挤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使得学生几乎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既全文复述又学写生字的任务。通过同事帮我评课以及自己的反思,我发现
“那是战乱时期的一个下午,天黑压压的,乌云密布,不久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侦察员老王和小李刚爬上一座山,不得不在就近的大树下避雨。  “暴雨如注,冲洗着山坡,泥水、碎石翻滚而下。老王和小李肩并着肩,望着地面发呆。不远处的一块斜坡上几缕黑色的细丝若隐若现,侦察员的直觉告诉老王——是头发!小李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刨开泥土,渐渐地,头、身子、脚全部露出来,是一个身着军装的士兵!  “老王、小李仔细搜查着,那身
板块一:分享童年,打开思路  师:每个人都有特别值得分享的童年故事,一起来看看。(出示古诗《池上》)  (生齐读)  师:有过“偷”的经历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接着看。(出示“装萌”的图片)  (生笑)  师:再看。(出示“囧”的图片)  (生笑声不断)  师:有过囧的时候吗?  (生纷纷点头)  师:继续看。(出示“冒险”的图片)  (生惊讶)  师:千万别模仿啊。  师:再
依托校本教研,改进语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在现实中,语文学科校本教研也与其他学科的教研一样,教研内容、教研方式和教研成果这三个维度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校本教研质量普遍不高。从教研内容看,与日常教学不融合,与真实问题不对接,“教”“研”脱节。虽然看起来有主题,但常常是“刮什么风研讨什么”,缺乏针对性;研究不深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零散细碎,缺
【设计思路】  核心教学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  附属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时珍的人物特点。  教学流程安排: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分层创设情境,梯度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生读)。  2.昨天已经初步学习了课  文,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随着小学语文学科特质的日渐明显,语文之“言”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界聚焦的重点,语言文字的运用,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探索和实践语用型课堂的模式,研究和评估语用型课堂的内涵,已成为当下语文课堂转型的目标。那么,如何立足儿童立场,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呢?本文试图以“语用”为视角,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新思考。  一、关注语言学习,以“语言”的视角建构目标  以“语言学习”来预设教学目标是
“转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就“口语交际”的目标明确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二学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可见,“转述”在“口语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转述”的教学不容乐观,尤其是把“转述”这一口语交际实践转化为书面考查后,情况就变得特别复杂了。很多老师、学生在
孙静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我正好在一附小当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她,但是这个爱读书的小姑娘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在作文竞赛中年年拿奖。  后来她参加工作,回到了母校任教,巧了,正好和我一个办公室。亲眼见证了她的勤奋,每天研究教材、设计课例、制作投影片……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忙得不亦乐乎。事实证明,孙静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有点天分的。她工作的第三个月,全校优课竞赛大比武,初出茅庐的她也报名参加了,老
这世上当然不会有耳聋的听众,却有“耳聋”的听众。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里就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耳聋”听众。  这篇课文我读了很多遍,也教了很多遍,越来越觉得作者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文中的听众,是一位老妇人,更是一位奇人。她身为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她没有教小伙子一招一式,没有指点小伙子一个窍门,却将一个“音乐白痴”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  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