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声取义禽言诗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禽言诗是象声与取义并用的,它不仅摹拟鸟儿的叫声,而且通过人们的想象,运用谐音的手法,把鸟儿的叫声“翻译”为具有一定意义的词句。同样的鸟叫声,各地方的人因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听成各种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禽言诗; 象声取义; 寓意
  禽言诗,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悬解鸟儿的叫声,给鸟儿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再从这个名字上引申发挥来抒写情感的诗歌作品。也就是说,禽言诗是象声与取义并用的,它不仅摹拟鸟儿的叫声,而且通过人们的想象,运用谐音的手法,把鸟儿的叫声“翻译”为具有一定意义的词句。
  如宋末元初诗人梁栋的《四禽言》之一:“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春水多。九嶷山前叫虞舜,奈何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这是一首吟咏鹧鸪鸟的作品。作者根据鹧鸪鸟的叫声,给它取了一个极富伤感的名字:“行不得也哥哥”。由于南宋统治者的昏聩无能,中原土地大片沦丧。人们面对九嶷山(在湖南),呼唤着像虞舜一样的贤明君主的再世,但一切的呼唤都是徒劳,人们依然走投无路。在极度悲伤之际,诗人不禁从心底迸发出一声绝望的呼号:“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既是鹧鸪鸣叫的谐音,更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在古代诗歌中,出现过不少禽言诗。唐代宋之问的《谒禹庙》中最早出现“禽言”二字:“猿啸有时答,禽言常自呼。”但以“禽言”作为标题的禽言诗,则始于北宋初期梅尧臣的《四禽言》。其诗云:
  泥滑滑,苦竹冈。雨萧萧,马上郎。马啼凌兢雨又急,此鸟为君应断肠。
  婆饼焦,儿不食,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提壶芦,酣美酒。风为宾,树为友。山花撩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不如归去,春山云莫。万木兮参云,蜀天兮何处?人言有翼可归飞,安用悲啼向高树?
  这四首禽言诗分咏竹鸡、婆饼焦、提胡芦、杜鹃四种鸟,以它们不同的鸣声来象声取义。第一首里,“泥滑滑”是竹鸡的鸣叫声,全诗写风雨泥泞、路滑难行,抒发了女子对情郎的忧虑和思念。第二首里的“婆饼焦”是一种山鸟,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人有远戍者,其妇从山头望之,化为鸟。时烹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见其母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此诗通过记述伤感的传说,抒发了孤儿思念父母的悲苦之情。第三首写提壶沽酒、隐居林间、饮酒自娱的生活情趣。第四首,“不如归去”是杜鹃鸟的叫声,全诗写游子思乡之苦。
  梅尧臣的《四禽言》一出,后来的诗人纷纷仿作。如北宋的苏轼、黄庭坚,南宋的朱熹、周紫芝、戴昺、陆游,宋末元初的梁栋,元代的杨维桢,明代的张瑄,清代的黄遵宪、林则徐等,而清代的乐钧在其《青芝山馆诗集》卷一里竟多达38首《禽言》诗。
  禽言诗一般都以组诗的形式出现,每组大都为四至五首,而每一首又独立成篇。如梅尧臣的《四禽言》、苏轼的《五禽言》、陆游的《禽言》四首、梁栋的《四禽言》、杨维桢的《五禽言》、张瑄的《五禽言》、黄遵宪的《五禽言》、林则徐的《禽言六章》等。
  在内容上,禽言诗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感慨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梁栋《四禽言》:
  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迷烟村。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
  脱却布裤,贫家能有几尺布?织尽寒机无得裁,可人不来廉书度,脱却布裤。
  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春水多。九嶷山前叫虞舜,奈何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
  提葫芦,年来酒赋频频沽。众人皆醉我亦醉,哀哉谁问醒三闾?提葫芦。
  诗人通过写鹧鸪、提壶芦、杜鵑、布谷四种鸟,描绘了南宋初年中原战乱和人民痛苦生活的情景。
  有的禽言诗是反映百姓的悲欢离合。如苏轼《五禽言》中的三首:
  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力作力作,蚕丝一百箔。垅上麦头昂,林间桑子落。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
  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君不见东海孝妇死作三年干,不如广汉庞姑去却还。
  第一首,通过布谷鸟“脱却破裤”的鸣声和“水中照见催租瘢”的描述,同情农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罪行。第二首,“蚕丝一百箔”是鸟鸣声的谐音,表达了作者对蚕茧丰收的祝愿。第三首,通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后汉书·列女传》的两个典故,一反“姑恶(婆婆恶毒)”的常规,颂扬了汉代的两位孝妇和婆婆,且隐含着对草菅人命的太守的斥责。从这组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意旨。
  还有的禽言诗是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如戴昺《禽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千山万水家乡路。今年又负故园花,来岁开花定归否?归去归去须早归,今日江湖非旧时。”这首诗由杜鹃的鸣声双关见意,杜鹃的鸣声有些像“不如归去”,作者以此表现了思归的情意。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人们常常自然地将鸟类的啼鸣与农业连在一起。因此,在禽言诗中,最多的是吟咏农事的繁忙和农家的艰辛。如陆游《禽言》:“架犁架犁,南村北村雨凄凄。夜起饭牛鸡未啼,日暮矻矻行千畦。没足勿恨一足泥,西成收薄汝噬脐。”周紫芝《禽言》中咏婆饼焦之诗:“婆饼焦,云穰穰,麦穗黄。婆饼欲焦新麦香,今年麦熟不敢尝,斗量车载倾囷仓,化作三军马上粮。”
  有趣的是,同样的鸟叫声,各地方的人因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听成各种不同的意义。比如杜鹃鸟的叫声。每当春夏之交,杜鹃的叫声好像在召唤人们:“布谷!布谷!”因此布谷鸟自古便相传为劝耕之鸟。在有一些地区,人们把杜鹃的叫声想象为“护谷”。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说:“有鸟名护谷,其名自呼。”该书注云:“布谷,江东呼护谷。”还有的把布谷鸟的叫声理解为“脱却布裤”。
  禽言诗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声取义”。因此,它既有别于一般的象声词,也有别于一般的吟咏鸟类的诗。一般的象声词,不论是摹拟声音,或渲染氛围,或衬托心情,象声词本身都只是反映声音的节奏和历程,如归鸦的“哑哑噪夕晖”(明代高启《归鸦》)、啄木鸟的“丁丁向晚急还稀”(唐代朱庆余《啄木》);而禽言诗的象声,则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看出其意义,如杜鹃鸟的叫声“不如归去”、布谷鸟的叫声“脱却破裤”、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还有“泥滑滑”、“婆饼焦”、“提壶芦”、“架犁架犁”、“唤起唤起”、“姑恶如恶”(婆婆狠恶)等等。一般的吟咏鸟类的诗歌,既写其鸣叫声,更着力于通过写鸟的形态和特性来表达诗人的寄托之意,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虞世南《蝉》);而禽言诗,则只在鸟鸣的声音上做文章,而只字不提鸟儿的形态和特性。
其他文献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给定写作题目之后,给学生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写作,这样的写作课堂毫无生气。针对此,教师要转变写作教学,将课外阅读与拓展训练运用到其中,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文章主要分析了课外阅读与拓展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课外拓展; 拓展训练;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运用策略  大部分初中生对语文写作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既想写作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却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地探索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笔者也深入地分析和思索着这个问题。结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具体状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提升策略  在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面临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即学生受到了自己生活和学习圈子的影响,普遍抵触或者反感写作,遑论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以及技巧来写作了。不少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文思发散,新派作文利用其新的作文理念,为小学作文课创设了三个板块的微课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关键词: 小学作文微课; 新派作文; 板块; 微化教学; 思维发散; 文思发散  三十几年来,语文的教学改革的弊端依然明显地体现在中小学作文上面。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每一位语文教
期刊
摘要:诗是心灵的艺术,是艺术的结晶。鉴赏诗歌实质上是一个从文本出发去探寻“文外曲致”的过程。这过程说来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诗歌鉴赏“三步法”,即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解读文本,再创意境,客观审视。通过诗歌鉴赏,使学生受到诗人思想感情的熏陶而有所感悟,能闻一知二,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审美兴趣、养成潜心吟咏习惯。  关键词:诗歌; 鉴赏; 三步法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诗歌鉴
期刊
摘要:低年段现代诗内容短小精悍,因而藏着许多意犹未尽的“空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补白插图、补白诗歌的形象、补白板书。低年段诗歌一般都篇幅短小,通俗易懂,构段方式大抵相同,学生容易模仿,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诗的特点选择“意”和“言”来指导学生仿写。诗歌教学中效朗读可以以声传情,帮助理解诗情画意,或“美读时浮现画面”,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或“诗乐相合,浑然天成。”总之,“补”“写”“读”
期刊
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挖空心思也写不出几句话来。怎样才能使学生习作有话可说呢?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写的前提 ;写是读的深化与结果,二者相辅相成 。《提高写作技能》(美国)一书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习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因此,我尝试从小学生的习作实际状况出发,从挖掘教材和课外阅读两方面入手挖掘读写结合点,使学生
期刊
“教贵善引,学贵善悟”是电子科大实验中学“引悟课堂”的核心理念,其本质是强调教学行为中以学情定教法,重视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顿悟。引悟课堂在中学文学作品的实施中有哪些技巧?在此提供八法。  一、情境引入境  在教学实施中创设富有感染力的事件、场景或问题,与学生的认识体验产生交集,激发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心理,让学生在思想集中、精神愉快中高效高质地进行学习
期刊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他说:“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  关键词:作文; 自改; 方法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的做法如下:  (—)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改文的兴趣。  1.讲述名人故事。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
期刊
摘要:经典文化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如何把这些经典文化变成学生的内在积淀,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多进行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不断得到积累。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因为朗读是诵读的基础,而低年级的朗读更是这基础中的基础。因此,低年级的朗读指导要有本位意识,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切实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 低年级; 以读代讲;
期刊
摘要: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前应该要做到:明确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如何选择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进行对既定课堂教学模式地推行?推行该模式的预定效果如何?我以为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选择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继往开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效果; 长效机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大江南北先后掀起了空前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回顾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