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世家大医,仁心传家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陈家几代从医的故事,还要从陈新的父亲陈文伯充满传奇色彩的从医经历开始。原本陈新的祖父、陈文伯的父亲陈明也是北平平民医院中医眼科名医,陈文伯自幼随父学医,但13岁那年,陈文伯正式拜父亲的同事、京城名医陈世安为师,而陈世安的老師则是当年有名的宫廷御医陈估家。陈估家医术高超,曾传给徒弟陈世安一道秘方—保元汤。陈世安则靠这道秘方医好了京城大户人家宝贝女儿的哮喘之疾,也赢得了一桩美满的婚姻。20年后,陈文伯跟着师父学医,经常出入陈世安家,一来二去,与师父的大女儿陈凤玮有了感情,喜结连理。这样一来,陈文伯的师父变成了岳父,保元汤的秘方又传到了陈文伯手中。更有意思的是,从宫廷御医陈估家传下来的医术与妙方,始终没有离开陈家,因为大家都姓陈。陈新与哥哥陈红,幼承家学,并不断钻研、创新,现在创立了自己的中医医院。
  5年前,陈家父子以口述的方式,出版了《小秘方,大疗效》一书,书中内容正是陈家若干张家传秘方的公开。陈新说:“家学,即传承有序、世代相传。家族中祖辈三代以上留下的医术和药方,相对完整、有效。但中医世家能得以在民间有口皆碑,传承发展,不仅靠秘方妙法,更是得益于家族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病者的仁心。”
  初识医者之忘我
  陈新小时候常帮祖父、外公拎着小药箱,随他们出诊,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6岁那年随外公出诊的一次经历。那天半夜,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屋外突然传来猛烈的敲门声,有人一边敲一边大喊:“陈大夫,请您出个诊!急死了,孩子抽羊角风,怎么也止不住!”
  癫痫,俗称羊角风,若不能及时、妥善处理,患者会有生命危险。陈新记得当时的外公陈世安并不慌张,但他一边安慰来者别急,一边用最快的速度穿戴好,看着小陈新也起身拎着药箱要随诊,就点头同意了。到了病人家,只见孩子身体抽搐,脸部痉挛,双眼紧闭,嘴角还流着白沫。陈世安见状,迅速从陈新手中接过小药箱,拿出银针先给孩子扎了一针,孩子的身体立即不再抽动,但牙关还是紧咬,眼睛没有睁开。陈世安又拿出通关散,细心地放在纸上卷好,从孩子的鼻子吹了进去。三五分钟后,孩子慢慢睁开眼,醒了!陈新记得此时外公才来得及脱去厚重的雨披,擦去发梢上的雨水,让大人扶起孩子进行把脉。最后开出了5服药,每服只有5味,叮嘱孩子的家人各种注意事项。虽然这只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诊治,但让孩子父母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的羊角风从此断了根。
  陈新和这个孩子年龄相若,互为邻里一同长大,见证着他40年来没再犯过一次病的奇迹,这让陈新以外公的医术为傲,感叹中医之神奇,而当年外公为孩子诊治时的忘我与投入,更是深深地刻在了小陈新的脑海里。
  彻悟医者之责任
  年轻时的陈新还处在叛逆期,不服管,没有完全领会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没有参透祖辈医术之后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按部就班地经营着诊所,没有什么感觉”。要感谢那场意外,让他如游子般找到了家。
  那是一个傍晚,由于四周光线不足,陈新一不小心从两层楼高的电梯口摔了下去,当场他就感到自己动不了了。被送到医院后,陈新被确认全身8处粉碎性骨折,做手术前,他连遗书都写好了。做完手术后,陈新虽无生命危险,却被告知无法保证多处骨折后的血栓问题,只要有一处血栓,轻则影响手术效果,重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陈新的父亲陈文伯从医以来一向以医术高超、胆大心细著称,他将儿子转到自己退休前就职的中医院,开出了多达80多味的大药方,完全针对儿子的身体状况进行调理、治疗。5个月后,陈新拄着拐杖上班了!他比同程度的病人早站起来近4个月。
  在父亲为自己治病的5个月里,陈新也完成了一次“破茧成蝶”的心路历程,他以病人的身份体会着父亲的医术和用心,也领略着中医诊疗是对一个人整体进行考虑和关怀的哲学体系,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是谁—他不仅是出身于中医世家的孩子,更应该是一名继承着如此精湛医术的医者,应该用这样的家学,用家族赋予自己的特殊能力回馈社会,治病救人。从那时起,一颗“医者仁心”的种子被深深地种在了他的心里。
  从此,陈新成为一位勤奋、内敛又亲切的医者,他深谙中医之道不仅是诊脉开方,而是要与病人有充分的沟通,不仅是看病,更要将其看成是一个处在痛苦中的完整的人,真诚地为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全力付出。
  他也理解到了,在陈家家学中,传承的绝不仅是医术和妙方,更有医者的责任感和仁心,这也正是祖父、外公和父亲对他和哥哥教导的关键,是陈家最看重的家风。
  践行家风之传承
  陈新经常回顾祖父、外公和父亲行医的情景与他们说过的话,他记得父亲常说:“人若一藏私,就什么都没了。”外公则把“医者,干干净净地给人看病,最好”这句话常挂嘴边。祖父的观点则是“人略有本事时,千万不能骄傲”。
  陈家的家训用了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云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8个字,提倡注重理论研习与传承的同时,更注重临床经验和发展创新。在陈新的父亲陈文伯看来,经验得以提升的捷径就是对话古书经典,即勤求古训;他教导陈红、陈新兄弟俩要不拘泥于一方一法,要以给病人治病达到最好效果为目标,向所有比自己医术高明、得当的同行学习,即博采众方。
  秉承家训和父亲的教导一路走来,陈新感慨万千,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依然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是无数中医世家代代智慧的集结,更是相互借鉴的结果。固守秘方只能让秘方越来越无效、落伍,只有开放、创新才能更有发展,也能帮到更多的人。本着这样的态度,陈家不仅将家传秘方公开出版,陈新还经常在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区、企业中普及中医知识,传播中医文化。
  陈新坚信,家族的也是民族的、国家的。只有把家族所藏放在民族、国家的大背景下,让家族秘方成为中国人的、公众的,这个家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其他文献
经常听到一些妈妈问我:“唉,我家宝贝开始厌奶了,是不是饿一饿就好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读懂宝宝厌奶背后的那些事,你会发现,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多妈妈都会被同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宝宝最近厌奶了,宝宝看见奶就哭,等等。只要宝宝一段时间内吃奶不好,周围的过来人很可能会说一句:“没事,是厌奶期,过几天自然就好了。”  事实上,医学中并没有对于厌奶期的诊断,更没有在某个特定的月龄宝宝一定会经历厌奶期的说
你的宝宝4~6个月后,如果他出现了这些表现:如坐着吃东西时候能够保持头部稳定,可主动张嘴接受勺子喂食,能够吸吮杯子中的水,但常呛咳或伸出舌头。会用手捧住奶瓶,看见食物时会表现出急不可待,你就知道,他已经不再满足只喝奶,而是做好吃辅食的准备,想要尝试更多新食物了。  此时的宝宝绝大部分还没有长牙,乳牙即将萌出,喜欢吞咽食物,因此泥糊状食物非常适合他:极烂的粥、颗粒面、烹调软烂的水果泥、蔬菜泥、带汁的
在最初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考虑吃什么很重要,但是随着宝宝能吃的食物越来越多,可能什么时间吃辅食、怎么吃辅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辅食吃什么?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从宝宝满6月龄起开始添加辅食,也就是第七月龄再开始添加辅食。但实际上,宝宝长到6个月左右,当大人吃饭时,他可能就会眼巴巴地盯着看,甚至会有流口水、咂吧嘴、有想要抓食物的动作,如果宝宝在奶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同时体重增长偏缓,就是在发出可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年代,营养丰富的蛋黄一直是辅食添加的首选。如今,随着食物过敏的宝宝增多,蛋黄添加被父母一再延迟,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蛋黄到底该如何添加才科学?  豆豆5个月時,豆豆奶奶早就嚷嚷着要给豆豆添加蛋黄,都被豆妈淡定地制止了。她总觉得豆豆出生就爱长湿疹,过敏的风险高。据说,食物过敏后果很严重,所以每次遇到蛋黄,豆妈都绕过。不知不觉,豆豆8个月了。添还是不添,真是难题!  不仅仅是中国家长,鸡
孕期进补是门不小的学问,如果吃的方式不对,不但对自己和宝宝没有益处,还会增加孕妈妈产后瘦身的难度。  故事回放1  孕期炸鸡翅成最爱  在我们老家,老一辈人都说:怀孕期间想吃什么就要吃什么,因为这是肚子里的宝宝需要什么。在孕期里,我从来没有对饮食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就不吃。我记得我怀孕5个多月的时候,特别喜欢去吃肯德基的汉堡和炸鸡翅,一个多月,也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肚
我成为新妈妈刚半个月,因为乳头被宝宝咬破了,很快就得了急性乳腺炎,乳头又硬又肿,还伴随着疼痛难耐。患乳腺炎到底要不要吃药?还能继续母乳喂养吗?  A 在早期乳腺炎发生时,妈妈往往会觉得某个方向乳房胀痛特别明显,那么我们就要多按摩这个方向,有可能是这里有乳汁淤积。如果妈妈乳房表面的皮肤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千万不要热敷。如果炎症进一步发展,紅肿明显,我们可以通过外敷加上口服抗生素的办法
镜头回放:  小美怀孕6个月了,虽说孕育辛苦,但胃口不错,尤爱吃水果、甜食和肉食。每天,小美都会吃一大碗水果,下午茶时再准备些蛋糕和果汁,晚餐雷打不动有各种肉食。日子过得着实甜蜜满足。每月一次的产检到了,拿到化验单的那一刻她惊呆了,医生诊断她患上了妊娠糖尿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小美的心一下子缩紧了:“什么是妊娠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说  到妊娠糖尿病,孕妈妈并不陌生。对于这种疾病,大多数孕妈妈
封面拍摄不仅需要有小精灵般的模特,还需要整体去协调风格。从前期准备服装、道具,到统筹拍摄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2016年第1期的封面是想拍出女孩甜美的调调儿,因此用了大量的毛绒玩具当背景。拍摄时,混血宝宝Mqureen Sperlich正好是黏妈妈的阶段,但她一进屋看到可爱的毛绒玩具后,马上就放松了下来。摄影师大卫叔叔活泼、亲切,在准备拍摄之前一直在和小家伙玩游戏、扮鬼脸。因此当灯光、
夸孩子这件事儿一点也不难,但持之以恒的表扬,恰当的表扬,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大家应该都知道,表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说,它们都属于“正强化”,也就是通过给予正面的反馈,增加某些特定的行为。相较诉诸负面的批评和惩罚,表扬的教育效果更好,也能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大家可能对表扬的具体方法并不了解,采取了一些无效措施,甚至会产生反面效果。  
1肩膀侧过来让宝宝平躺在床上,一只手轻轻托住宝宝的一侧肩背,慢慢将他的身子侧过来。在宝宝的身体转到一半时,不再用力,轻轻他的身子放平,让他回到平躺的姿势。左右交替,每天可以跟他玩几次。  2把腿搭过去宝宝可以熟练地从仰躺变成侧卧,脸部、手部也可以顺利地转向一侧了,但他的腿可能还不会配合。可以把宝宝侧身时处于上面的那条腿轻轻往要翻身的方向托一下,或者让他的双腿呈交叉姿势,这样方便他把下半身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