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与“正版”的PK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u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有两个版本,网上最先流传的是“山寨版”,正版“上市”的时间相对滞后。有意思的是,“山寨版”作文题得到的肯定性评价要远远超过“正版”。
  “山寨版”作文题选用的材料尽管情节简单,但有很大的想象与发掘的空间。相比而言,正版作文题由于命题者担心考生审题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干脆用一句 “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以引导语(提示语)的形式将寓言材料的主旨明确化。这是柄双刃剑,因为在降低审题难度的同时,也会造成考生对材料理解上的单一化。尽管命题者又用“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句话提醒考生,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但考生很容易在“引导”与“提示”下,思维受到限制,走向窄化。
  在审题立意时考生仍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寓言指向的理解。一般而言,虚拟性材料本身仅仅是引发话题的触媒或者叫由头。类似的如2002年“智子疑邻”的故事、2010全国卷“四只猫”的漫画,都毫无例外地指向社会和人生。但考生往往被话料所局限,走不出话料的圈子。
  二是对故事中人物和生活环境关系的认识。寓言中的“老鱼”和“小鱼”,都具有人的特征,“水”对鱼而言是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于高度概括的人群而言,就是社会或者自然的环境,就是周围的一切不可或缺的事物,如人情、社会、自然等。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讨论,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识。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恰恰反映了对自己赖以生存环境的忽视。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写作走向明晰、具体、透彻呢?若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如下几个角度可以考虑:
  首先,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人文的环境,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也是人们常常忽视的。就此可以由容易理解的情感关系入手,进一步阐述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构成的种种关系,以及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个人事业的发展重要性。另外,从个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可以论述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之本,我们周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我们提供生活的保证,只有关注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才能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
  其次,可以从关注和被忽视的角度思考,讨论为什么我们对自己拥有的、周遭的环境熟视无睹,而偏偏仰慕那些与我们有着遥远距离的甚至是陌生的事物。这必然引导我们对已经拥有的生活的珍视,在周遭的环境中去发掘生活的真谛。无论是康庄大道,还是人生的坎坷,都应以感恩的态度对待自己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只有我们注重了自己的周围,才可能更好地着眼未来。(天津卷作文题见本期第22页)
其他文献
一个人,一盏孤灯,一条铁路,一座大山,每天20公里的山路行走,老计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走在巡查铁路的道路上。有了他的行践,列车便能稳稳地开过。但他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巡视员,每每列车经过,他都要停下来,庄重地向列车敬上一个礼,为这份职业平添一分肃穆。而作为回应,每一列火车都会回以久久回响的汽笛。然而,对于在现实这座大山中孤独的行践者,长久以来,我们的“汽笛声”何其吝啬。  在谶纬之学大行其道的东汉,在学
期刊
世上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以为在这个冰冷无情的社会里偶尔萌发出的一点点爱心与善意便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高尚,而从未将这只存在于心底的善意化为行动。他们不知道,他们只能勉强称得上是善心未泯罢了;而在这个看似冷漠实则处处涌动着温情的世界里,这是远远不够的。  那些不经意举手而成的善,才是真正的善良,是一种默不作声却让人倍感温暖的力量。就像那位默默替船主补上船底小洞的修船工──那本不是木工的活,他却在随手间完成
期刊
纵向层面  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全国新课标卷的历史已经有六年了。从2007年的“科学家别涅迪克的创造”、2008年“母女俩三次接触小鸟的经历”、2009年的“该不该帮行乞女孩”、2010年的“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2011年的“中国的崛起”到今年的“修船工补洞与船主报恩”,不难看出,历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命制在外在和内核上均是一脉相承的——在命题形式上,均采用材料作文;在命题思想上,均紧扣“发挥
期刊
【主题导入】  “严禁官员用公款打麻将”——摘自安康市建设局的红头文件;  “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辆”——摘自山东潍坊市审计局为整顿行风出台的禁令;  “中小学教师严禁奸污猥亵女生”——摘自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资山区教育局颁布的“教师守则”。  以上内容是网友评出的“中国十大荒唐禁令”中的几条。明明已经触及了法律,却仍需各部门的三令五申,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没有禁令前是被允许的吗?禁令可谓荒唐至极。对
期刊
据说,今年广东的高考学生“比较烦”——他们面对的作文试题,是平时写作训练未曾遇见也未曾想过的。  “烦”,可以理解,原因有三  第一,话题缺位。从2005年到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无论怎么变,从不缺关键词,比如“纪念”“传递”“常识”“回到原点”等。今年没了提示语,“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  第二,信息干扰。命题材料中的“时间与地点”“一世纪”“未来”“新疆”,似乎提示写作重点就在时空的选择
期刊
山东卷作文题的出题风格向来走沉稳大气、文以载道的风格,这倒让备考者心里颇为踏实。三年来,出题一直围绕着有关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内容来取材,说明在出题导向上侧重关注人的成长,注重思考人生意义。如果说去年的“这世界需要你”,是让考生从旁观视角去思索什么样的人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今年的试题让考生们回答的是“我”对天下事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从你到我,思索的角度在转换,关注的目标更具体。  一个中心三
期刊
对今年的高考重庆卷作文,我从审题立意、选择材料等方面进行如下的分析,希望对今后的考生有更多的帮助。  一、考生审题时要选好立意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从工人、从保安以及从工人与保安相互关联三个角度来分析。  从工人的角度看,他每天跟保安问好和道别,这是一种良好的待人处世的习惯,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职场素养,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处事原则,还可以看成一种细节。由此可以立意的角度:(1)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是幸福生
期刊
2012年高考刚刚过去,2013年的高考转瞬即来,大家即将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掌握高考作文写作规律,增强应考能力,对于即将踏入高三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期《高分讲坛》栏目分为“评析”“现场”“备考”三大板块,邀请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为您详细解读2012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的命题策略、应对措施,揭秘夺分“潜规则”,扫描失误种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同学们能从2012年师兄师姐们高考作文的经验教训
期刊
央视八套热播的连续剧《风语》,近来掀起了观众的纠错热潮。第一集中,胡军扮演的陆从骏临刑前说:“能抽支烟吗?”有人掏出现代才有的一元钱打火机,“啪”地给点上了。陆从骏在文件上签名时,竟赫然写上“陆从俊”而非“陆从骏”。密码专家海瑟斯说:“整个重庆只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的教授,就是我!”而“博士后”其实指的是拿到博士学位后,在博士流动站做研究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学位。还有,剧中台词竟然说有个“中国革
期刊
我只愿放下步子,在一方静好无常的土地上,带着金砂般渺小而闪光的品质,为世界的前行慷慨解囊。  ——引子  风无偿助力,鹰得以搏击长空;土慷慨汇实,花得以纷繁绝艳;星默然成伍,银河得以广邈非常……这世上总有这么两种角色:一方是聚光灯与荣誉追随的领跑者,一方是倨于静隅无谓名姓而给予助力的鼓掌的路人。历史总是将心偏于光芒独立之人,而我更愿为那卑渺角落里的慷慨发出敬仰的声音,即使他们如微尘,淡泊而无闻。 
期刊